古代人为什么这么喜欢梅花
梅花开在冰雪里,梅开意味着穿雪春回。南朝梁元帝昔日写梅花的句子,用“人怀前岁意,花发故年枝”。新花每发故枝,枝越老韵越厚。
南宋吴潜诗
“老梅傍水茶牙,
人那得,
光阴似他。
万种思量,
百年倒断,
付与残霞。”极耐咀嚼,百年倒断,也未必有个因果。
春情欲寄梅花信。
梅蹙小珠连后,
花以冰雪态冷艳感人。
苏东坡说“玉雪为骨冰为魂”;
陆游说“月兔捣霜供换骨”;
杨万里说“玉为风骨雪为衣”。
翩翩随雪而来。梅舒雪尚飘,从风还共落,梅花欢喜漫天雪,因此常与飞雪为伴。大雪纷扬一夜,朔吹飘夜香中,寒梅一枝斜横疏瘦于朝窗雪光之中,才尽显骨感。
“雪径深深,
北枝贪睡南枝醒。
暗香疏影,
孤压群芳顶。”
阳光照到的南枝已经醒了,北枝却还在深睡中。
暗香、疏影是北宋林逋咏梅的名句。
林逋大约四十岁归隐而结庐西湖孤山,植梅蓄鹤,称“梅妻子鹤”。林逋写了许多咏梅诗,最经典就是《山园小梅》中这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此后文人往往都出脱不得此窠臼。
比如苏东坡所谓“纷纷初疑月挂树,耿耿独与参横昏” ,王安石所谓“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而后人考证,这个名句其实脱自南朝陈江为的“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只改了两个字,就成了咏梅绝唱。
梅格高韵胜,梅朵淡雅标致,赵长卿描述它“裁琼妆白”,琼是美玉;秦观描述它“冰澌溶泄” ,“澌”是解冻春冰;李清照描述它“香脸半开娇旖旎”,旖旎是温存柔弱貌。梅之韵其实终究在琼瑶瓣所衬托娇黄蕊里,其蕊含羞偷得春风,才有静雅娇嗔之态。梅蕊因此而“妆宫额”,嫔妃们为争朱颜依旧,有个人惦记。
粉片妆梅朵,金丝刷柳条,古人以梅心、柳眼感应着报春。昔日元稹的《生春二十首》,写漫雪梅心、柳眼鸟思,最后写到濛雨细风中“柳误啼珠密,梅惊粉汗融”,到李清照悼亡词里,就变成“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赵明诚死后,李清照顾影自怜,梅窗空寂——“小风疏雨潇潇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陆游的沧桑感也深刻。他八十岁时作《十二月二日夜梦游沈氏园亭》两首:
“路近城南已怕行,
沈家园里更伤情。
香穿客袖梅花在,
绿蘸寺桥春水生。”
“城南小陌又逢春,
只见梅花不见人。
玉骨久成泉下土,
墨痕犹锁壁间尘。”
令人唏嘘。
唐婉薄命,他三十一岁那年便已病故,陆游这一生中写过多少咏梅诗呢?花如旧,人空瘦,读他的“定风波”词:
“欹帽垂鞭送客回,
小桥流水一枝梅。
衰病逢春都不记,
谁谓,
幽香却解逐人来。
安得身闲频置酒,
携手,
与君看到十分开。
少壮相从今雪鬓。
因甚?
流年羁恨两相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