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圆时〔散文〕
文/王世杰(陕西延安)
往复轮回,每个月都有一次月圆。然而八月十五的月圆,却蕴涵着特殊的意义和人们无尽的向往,与中国自古的中秋文化紧紧地包裹和串联在一起。
每当中秋月圆时,人们的思想感情里会充满了对团圆、幸福、祥和的期盼;父母会想念和牵挂在异地的孩子,处在外乡的晚辈们,也会万分地思念父母和所有的亲人,面对一轮圆月,遥寄对故乡无限的祝福和惦念。
中秋节的到来,预示着一年一度收获季节已经临近。在这个时候,人们领略着金秋的胜景,感受着节日团圆的浓郁气息,品尝着种类繁多的月饼、花样媲美的糕点和酒类、水果等美食,会让人沉浸在一个圆满、和睦、亲情和渴望未来更加美好的氛围之中,延续着流传至今、经久不息的祭月、拜月、赏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等习俗,使中秋节与端午节、春节、清明节一起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华夏文化中的遗产。

中秋节,又称作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我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因其恰逢三秋之半,故名。其实也有些地方把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日。它始于唐朝初年,盛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演绎成与春节齐名的传统节日之一。受大中华文化的深刻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当地华人、华侨们的传统节日。在我国,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将中秋节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的节假日,因而这个节日在人们心中的位置更为显要了。
关于八月十五为什么成为中秋节,许多人会联想到远古后羿射太阳的神话。据传当时天上拥有十颗太阳,由于酷热,天下生灵无法生活,力大无穷、勇武善射的后羿,将九个火球射下,成为射日英雄,极其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故有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拜师学艺。奸诈刁钻、心术不正的逢蒙也混了进来。后羿曾向西王母求得一包长生不老药,交于嫦娥保管。恶徒逢蒙趁后羿外出,逼迫嫦娥交出药物,她危急之下将药吞下,未料不多时便飘离地面,飞落月亮成了神仙。
后羿回家得知了此事,仰望月亮,捶胸顿足,千呼万唤嫦娥的名字。这种情景惊动了上天,皎洁的月亮上,果然出现了嫦娥的身影。后羿迅即摆上香案,置放她平时最喜欢吃的蜜食和鲜果,遥祭月宫里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后也如法祭拜。后来月母被后羿的真情所打动,允许嫦娥在月圆之时与后羿在月桂树下相会。从此,中秋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便传了开来。
说到嫦娥,人们都知道她是中国神话传说中一位美丽的月宫仙子。商代至战国时期的典籍《归藏》,其中对照卦象解释恒娥可能与羿为夫妻,《山海经》里也称其为后羿(大羿)之妻;东汉高诱注解《淮南子》明确地指出嫦娥是后羿之妻。嫦娥貌美非凡,本来名叫恒娥(姮娥),因西汉时为了避讳汉文帝刘恒的名字而改称嫦娥,又作常娥。也有称其姓“纯狐”,名“嫄娥”。
在我国部分民间传说中,将嫦娥与道教神话的月神太阴星君合并,尊称为月宫黄华素曜元精圣后太阴元君,或称月宫太阴皇君孝道明王,作女像。在《吕氏春秋.勿躬》中有句“尚仪作占月”,清人毕沅作注时有说“尚仪即常仪,古读‘仪’为‘何’,后世遂有嫦娥之鄙言”,即认为嫦娥的原型是《山海经.大荒西经》所记“生月十有二”之常羲,显然未考虑到早期战国古籍里所记载嫦娥本名“恒娥”,以及直到汉代因避讳被改为嫦娥。
当然了,神话就是神话,传说只是传说。嫦娥奔月的故事,芸芸世间还有许多不同的版本,各执一词。诸如嫦娥成仙心切,偷吃仙药飞至月宫,此为“独吞版”;古籍《墉城集仙录》中说“吴姮娥,羿妻也,羿司射卫黄帝之宫,入宫得琼药之丹以与姮娥服,飞入月宫,为月宫之官”,乃“后羿赠药版”;后羿是“有穷国”的国王,虽勇猛过人,但性格暴戾,滥施苛政,弄得民不聊生,嫦娥为使百姓免受长期的残暴统治,不想让羿长生不老,就偷吃仙药,化作仙女,成了月宫中的女神,是为“拯救黎民版”;屈原的《天问》中说,后羿成为射日英雄之后,对嫦娥有不忠行为,与河伯的妻子发生暧昧关系,引起嫦娥深为不满,在一气之下离地而上天,被称为“后羿不忠版”,云云。
无论怎样说,嫦娥奔月终归是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南朝齐国的刘勰,在成书于公元501至502年的《文心雕龙.诸子》篇中曾经有过记载:“《归藏》之经,大明迂怪,乃称羿毙十日,姮娥奔月。”南朝梁国的萧统在《文选》中选入了王僧达的《祭颜光禄文》,其中有“凉阴掩轩,娥月寝辉”的句子。唐代大诗人李商隐在《嫦娥》一诗“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中,间接地提及了嫦娥奔月。
久负盛名的月饼,是汉族的传统小吃之一,但主要是中秋时的节日食俗。在我国南北广大的区域内,有广式、京式、苏式、潮式、滇式等月饼被国人所喜爱。如今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影响力的不断加大,“一带一路”的推进,中国月饼被世界许多国家所欢迎。月饼圆又圆,又是合家分吃,象征着团圆和睦,因而在中秋节这天是必食之品。据说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始于唐朝,古人把月饼作为祭品于中秋节食用。北宋之时期,在宫廷内流行,但也免不了流传到民间,当时俗称“小饼”和“月团”,明时则成为全民共同的饮食习俗。时至今日,品种更加繁多,风味因地而异。
赏月,拜月,祭月,《礼记》早有“秋暮夕月”句,意为拜祭月神,每逢此时则要设置大香案,举行迎寒和祭月活动,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光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团圆月饼;切饼之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在我们华夏少数民族中,同样盛行祭月的风俗。
同时,在全国各地过中秋节之中,还有赏桂花和饮桂花酒、浙江一带观潮、玩花灯、烧塔等等许多活动和有趣的民间游戏,使中秋节五彩纷呈,深入人心。

在我们鄜州大地上,当然也与全国各地一样,中秋节是当地百姓非常重视的传统节日,虽不象过年那么隆重,但人们也尽情采买各种各样的美食和祭品,除了祭月以外,一家人欢聚一堂,尝着美点,品着佳肴,叙着亲情,话着未来,总会不虚这个牵动人心的日子。我也不例外,每到八月十五月圆时,就不由自主想起去了天国的父母、在外工作和老家的亲人,想起故乡那片总在记忆中清晰存在的枣树林,想起枣林旁那条清澈不息的石川河,想起曾经就读的学校和那些小时候的玩伴们。
遥望穹空,思绪万千,让那十五的月光,带去我一切的感念和心愿。
写于2017年秋月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
王世杰,笔名晨钟、高原晨钟,网名葫芦河,西安市阎良区人,现居延安市;富县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诗歌网》认证诗人,《中国作家网》认证作家,《洛滨文学》总编;曾先后在《人民文学》《解放军报》《诗刊》《农民日报》《中国农机安全报》《人民邮电报》《陕西日报》《陕西农村报》《延河》《山花》《人民网》《新陕网》《丝路金融文学网》等数十家中央、省、市级报刊杂志及网媒发表诗歌、散文、小说、纪实文学、随笔、评论等千余篇(首)并多次获奖。
点击平台名“鄜州月”可看到更多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