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才是宝玉
文/轻尘
闲来无事乱翻书。近读红楼,历时十一天,竟不明宝玉何人。
通行本中居然出现了三个宝玉不算还外加两个化身似的人物。不禁头大如斗。试为诸君辨识一二。
第一个宝玉就是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那块无才可补苍天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仙夹带历世的业已通灵的石头,即神瑛侍者的本相(瑛之本意:像玉的石头)。原文说此石形如一块精美的扇坠,且可嚎哭行走业已通灵。最直接的证据就是《石头记》原文就刻在它身上,都是它自身的亲身经历。符合文本的发端:凡心偶炽造历幻缘。
第二个宝玉即成天挂着这块石头招摇的富贵闲人宝二爷。而这货具有人的身子,整日介混迹于闺阁脂粉堆温柔富贵乡中乐不思蜀。且在那块所谓‘通灵宝玉’失踪之后不但存活甚至成婚,影响也不过就是智商降至冰点而矣,而这呆性似乎天生就有。似乎这块被叫作‘通灵宝玉’的家伙进行了一场并不惨烈的夺舍活动,反正结果并不理想。也就寄生在了一个因近亲繁衍而生的智障名之贾宝玉的人体内。心智健全的那块石头和呆傻憨顽心性无法长大的宝二爷合体并称贾(假)宝玉。
但令人不解的是居然还有一个甄(真)宝玉,不但具有顽石的特性,而且还具有贾宝玉的容颜秉性。两人一如镜面反射的人生境遇。难不成两个平行世界相撞了?‘假作真时真亦假’,或许曹公的本意是指甄宝玉才是在人间投胎历劫的那个神瑛侍者,而贾宝玉仅仅是个虚幻的完美影像吧,毕竟假宝玉的经历才更符合曹公对人物性情塑造的完美想象。不过这样会引发一个问题,绛珠草的眼泪到底还给了谁?还是作者本人认为人生际遇自有天定,自作主张天必不遂?秦可卿也说过‘治得了病,治不了命’,薄命司存放的《金陵十二钗》命运指南似乎印证了这一观点。
不得不由衷感叹曹公笔法之扑朔迷离。就说这假宝玉吧,一个被定为‘顽愚怕读文章’的人居然小小年纪就满腹经纶才华横溢到出口成章的地步。实在让我辈汗颜。曹公开篇就整一个甄府(甄士隐)的小荣枯来印证贾雨村的邪正两赋之论:若生于公侯富贵之家,则为痴情痴种;若生于清贫诗礼之族,则为逸士高人;纵再偶生于薄祚寒门,必为奇优名妓。对照贾府之繁盛,士隐的府第当为清贫诗礼败落之族,当为逸士高人。要说甄士隐的小日子花前月下儿女绕膝,也颇过得悠闲自在。我想现如今大多数人的生活理想也不过如此吧。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写大荣枯前加一小荣枯?即便是个缩影也应该直指宝玉啊,干嘛非得让他姓甄(真)?甄士隐者,真事隐也,既隐真事,必有苦衷!本人以为甄士隐就是没落后的真宝玉的化身。
再说那个北静王水溶。少年荒唐一如宝玉中年得志名扬官场的禄纛之辈,偏生就成了这个厌弃世俗经济之道谁说和谁翻脸的宝二爷的崇拜偶像。人家现身说法劝他从仕他非但不恼还屁颠屁颠地接受人家象征兄弟的御赐蕶苓念珠手串,不但欢喜异常还想把它郑重转送给林姑娘,只因林妹妹不喜禄纛弃之如敝履。还是老问题,为什么水溶姓水名溶,思之当取水乳交融之义,又送表征兄弟意义的手串,这分明就是说水溶即是考取功名后的真宝玉呗。
终上所述,本人以为:作者把真宝玉的人生分成了三个形象来进行表述。甄宝玉即少年赤子之宝玉,雪芹把他加工成了自己理想中完美的宝玉——合体宝玉。因作者深知人无完人,需借助‘通灵宝玉’的加持才行。水溶王爷就是考取功名之后纵横官场烈火烹油之宝玉,因涉嫌禄纛有违主旨而弃之。甄士隐即运势衰微之后隐居乡野继而出家之宝玉无疑。此种议论虽属个人见解,但试读之顿觉疑窦洞开,行文顺畅无滞。
回头细想一下,很是为贾宝玉惋惜,同时也着实艳羡。谁又不想过贾宝玉的生活,谁又不想活在一个纯精神的赤子世界?所以作为完人偶像的贾宝玉只能让心滞留在不谙世事的童年阶段而无法长大。这大概也就是他的呆病之源了。再者说了,我们哀宝玉怒宝玉不见了宝玉也盼宝玉的啊。
所以说,其实人人都是贾宝玉。说句心里话——真的不想长大。贾宝玉就其本质而言,那就是梦中我们所祈盼的自己想要活成的样子!不是么?
2019.9.4.19:38书于净舍茅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