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八景之老虎洞、金牛槽
信义庄
“老虎洞、金牛槽”。若论自然景观,这两处景观在山村无疑是拔了头槌。两处景观深藏在村西北山谷内,由两条路可以通达。一条是出村西稍门,沿半山腰蜿蜒山路西行一小时左右,再下到谷底;另一条则是顺村北沟河谷溯流而上。两条路各有千秋,那条适合自己,既要看个人体力,更要看季节天气。倘若夏季,时不时山洪爆发,那是万万不可选择河谷的。

两条山路,儿时是走过无数遍的。那时最喜欢的还是沿河谷而上。春天,河谷里鲜花盛开,五彩缤纷,流水潺潺,似古琴声声,那“高山流水”的境界竟一下了然。循着这天籁之音,在一块块或圆或方的巨石上似猿猴般攀爬跳跃,实在是乐趣无穷;夏日里,待山洪退去,河水变清,流速减缓之后,约三五好友,赤脚趟水前行,间或戏水、抠蟹、捉鱼,亦是快乐无比。半山腰西行的山路,宽不足一米,最窄处仅有半米左右,几处险要所在,均是开山凿石而成。秋日里,行走在如此的山野小径,耳旁山涧水流之声似有似无,山风拂面,清爽怡人;野草里冷不丁飞出的山鸡,咯咯地欢叫着飞越山谷,让人惊讶之余又多了一份欣喜;路边各色山花烂漫,随风摇曳,那知名的或不知名的鸟儿“喳喳、啾啾”声不绝于耳,给寂静的山谷平添了几许浪漫;对面山坡上高大茂密的黄楝树五彩斑斓,装扮了山野,也看醉了行人!

无论你从何路而来,当你艰难跋涉于老虎洞之前时,你一定会感到不枉此行。这老虎洞究竟有没有过老虎,已经无从考证,反正村民们传说,祖辈曾经于此听过老虎地嘶鸣。小时候,我曾随爷爷在村北山挖过龙骨,农业学大寨时修水库也曾发现完整的大象化石,我想,这老虎洞里是一定住过老虎的,只是时间有些久远罢了。
老虎洞位于山谷中段悬崖之下,洞深近十米,洞前有一深潭,潭水幽深碧绿,经年不涸,令人望而生畏。这洞,除秋冬杂草枯萎之际方敢一探之外,其它时间,是无人敢于冒险而进的,据说有灵蛇护卫,谁人敢近前一步,定会受到惩罚。我想,石器时代这依山傍水之处,恐怕住的并非老虎,一定是先民的栖息之所。
这老虎洞,所在之处,不仅地形险要,且四时之景不同。春日里,悬崖上青草碧碧,野芳发而幽香,沁人心脾;夏日里,飞瀑直下,生如惊雷,似万马奔腾;秋日里,潺潺流水叮咚作响,阳光映照下,一池碧水如梦如幻;待到冬日,厚厚的冰层覆盖了悬崖及潭水,似明镜镶嵌于山野之中。若是暖阳之日你有幸前往,则会窥见那碧绿的苔藓,听见那冰层下萌动的春声,那份欣喜自会让你喜出望外。

这故乡众多好玩之处,记忆中最深刻的就是这老虎洞了。记得有一年中秋菊黄蟹肥之际,我与几个哥哥,夜晚打着手电,提着电石灯,沿河一路捉蟹。当来到老虎洞时已是夜晚九点多钟。此时,伴着灯光,只见许多肥大的毛蟹,正安静地趴卧在水中的乱石之中。说时迟那时快,兄弟几个迅速下水,一通的忙活,这野生的毛蟹很快就装满了铁桶。第二天,母亲用油一炸,金黄香脆的毛蟹别提有多么地美味了。
老虎洞北侧有一棵弯弯的柿子树,每到深秋,红红的柿子似个个红灯笼般挂满了枝头,让荒芜的山野平添了几许别样的色彩。攀上柿子树,奋力一跃,用力抓住悬崖上的荆条,就到达了老虎洞对面的山坡。这山坡老杏树下的崖畔里是有着一窝山鸡的。有一年与伙伴在此拾柴,不经意间发现了其窝所在,就暗暗地在草丛中潜伏,准备守株待兔。在咯咯的叫声中,一公一母两只山鸡先后飞来,飘逸地落到了老杏树的枝丫上,警惕的观望着四周,不停的跳上跳下,但就是不到其窝,只急的我与伙伴额头上冒汗。决不能前功尽弃啊,我与伙伴使着眼色,相互鼓励着。足足有着十几分钟,大概山鸡确认没有了风险,方才小心翼翼的飞下树丫,一步步向窝踱去,等到山鸡近前,我俩一跃而起,拿着上衣用力罩去。可这山鸡实在是机警敏捷,本以为十拿九稳的事情,结果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两只山鸡个个英雄,均逃脱了我俩的埋伏。
去年回家,父亲说,山上的山鸡泛滥成灾了,一群群的,庄稼都给糟蹋坏了。我随口说到,这是生态好了,好事啊!父亲接着说,生态是好了,可这糟蹋的庄稼谁管啊?望着父亲严肃的表情,我竟一时无言。
金牛槽,位于老虎洞悬崖之上,是要从老虎洞南侧的悬崖攀爬方能到达。这里由于过份的险要,即使是村里人也是极少前往的。
金牛槽里既没有金牛,也没有草料,有的只是清清的溪水和三面陡峭的山崖。之所以称作金牛槽,一是从崖顶看,这处山谷三面皆为陡峭的山崖,东西呈长方形,像极了喂牛的牛槽;二是因了一个美丽的传说。
传说村里有一孝子,为了养活年迈的父母,天天上山打柴采药。有一次,大概是太累的缘故,一不小心滚落山崖,跌落到了这牛槽之中。等到醒来之际,发现身处三面悬崖峭壁,一面深谷之中。这可怎么回家啊?回不了家父母谁管啊?正在焦急之时,就见一头黄牛飘然而至,不时地用尾巴轻抚着脸庞。孝子突然明白,紧紧用手抓住了黄牛的尾巴。在耳旁呼呼的山风中,黄牛竟带着孝子飞回了家中的厅堂,那黄牛也瞬间变成了一个小小的金牛。
这金牛槽,是只有冬季枯水季节才能探寻的,其它季节是绝不推荐前往的。尤其是夏季,这里上下落差数十米,如遇洪水,极其危险。
这么多年,这金牛槽我也仅是在前年春节期间,在小学同学的鼓动下,与儿子探寻过一次。下到金牛槽底,环望周遭峭壁,非常地震撼,那种压抑的感觉让你一刻也不想待在下面。
返回崖顶,是有两条路可以选择的。一是轻松的原路返回;二是挑战自我,从西面的悬崖攀岩而上。在犹豫中,不服输的我还是选择了后者。没有了金牛的相助,只有自力更生了。面对十几米陡峭的山崖和厚厚的冰层,我与儿子小心地抓着崖上的荆棘,踩着浅浅的石窝,一点点攀爬着。在一处跨度较大没有任何抓握和踩登的区域,我几乎崩溃,全身都是冷汗,此时多亏同学从上面伸出长长的枯枝,让我双手紧握,方才爬上崖顶。心定之余,才发现内衣早已湿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