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乡叶落
张 军

玉钩在明明暗暗的云花中若隐若现,仿佛一叶扁舟在风平浪静的水面上飘飘悠悠,一片伶俜的叶子风中翩跹袅娜,若唐代壁画中的飞天,轻盈飞向了远处的暗影地,叶子终究是叶子,无论飞的多高多远,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大地的怀抱。
远古时期,人类仰望着浩瀚的渺渺星空,常会引起无限的遐想,高高的天上是不是和人间相仿,有没有山川河流宫舍楼阁?因为不知,所以倍加向往。从上古嫦娥奔月的神话到六百年前明代的万户,我们的祖先从未曾停止过对宇宙的探索,也一直梦想着有朝一日像鲲鹏一样展翅翱翔太空。今天随着中国航天科技的不断发展,飞向遥远的太空揭开宇宙的面纱,去蟾宫探望美丽的嫦娥仙子,这一切均已成为现实,未来我们必定会在外星球找到适合人类生活的居集地,以减轻我们母星地球的负担,一切也许并不遥远。
前两天途径潍坊市坊子区一个村庄,高大的牌坊上几个醒目大字“中国风筝第一村”,仔细看去,才知村名唤作王家庄子,是一个生产销售风筝的专业村,村里大大小小几十家作坊,全部制作风筝及其配套产品,全村老老少少足不出户,就可以拥有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
关于风筝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有始于春秋墨翟木鸟说,有源于五代李邺说,我更偏相信于后者,明代陈沂在其《询刍录.风筝》中这样记载,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如鸣筝,故名风筝。
风筝多做成善飞之鸟禽貌,我想古人当初制作此物,肯定也是苦于自身不能飞翔,且作一玩艺儿,用线操纵之御风而飞,望着天上高飞的纸鸢,人们一定想像着自己也生了双翅,化作了一只翱翔的鸟儿,远远向天上的仙界飞去。
白日飞升作不老神仙,应该为那时人们最美丽的梦想。

少年时春天,看小伙伴放风筝,旷野中,一只只形态各异,五颜六色的风筝在春风里争相追逐,甚或有时缠在一起摔落地下,引起一场不小的哄闹,那些孩子们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我眼巴巴站在一旁无人睬理,没有一个人注意到我羡慕嫉妒的眼神,欲上前央告同伴让我牵一会儿引线,但看到他们一个个痴痴地仰望天空的神态,又恐扰人兴致故默然离开,眼不见心不痒,等我也有一只风筝,一定会比他们飞得更高更远。
星期天去外公家,央告多才多艺的外公为我制作一只风筝。外公满口答应下来“只是时间太紧,做一只简单的八角风筝吧,一样飞的很高”。
那只风筝样子极其普通,与小伙伴们的风筝相比,样子如一只羞于见人的丑小鸭,但我心里却仍然欢喜不已,毕竟我也有了一只属于自己的风筝,可以在原野中高高飞翔。傍晚回到家中,迫不及待地跑到地里,春风正急,恰是放风筝的好时机,我学着别人的样子,一手擎着风筝,快步迎风跑去,但无论怎样操作,那只风筝却一直不肯飞上天去。我郁闷不已,甚至开始怀疑外公的手艺,是不是扎得不好,这风筝才不会飞呢?
一直闷闷不乐,晚饭也吃得没滋没味,父亲察觉到我的异样,询问出了什么事,于是一五一十告知,并说肯定是外公手艺不精,扎出的风筝是个不能飞的废品。
饭后,父亲牵着我一起走到村西空地,风依然猛烈,刮得幼小的我有些站不住脚。父亲擎起八角风筝,快步向前飞跑,那只风筝初始歪歪斜斜摇晃不定,但随着父亲手中的线越放越长,它如大鸟一般翩翩飞上了高空,那一刻,我大声地呼喊着,欢快地蹦跳着,追着那只越飞越高越飞越远的风筝跑去……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代高鼎一定惯见了早春里一幕,所以才能写出如许动人的诗句。
此刻站在异乡街角树下,天上新月如钩,银汉星光熠熠,一片叶子随风远去,恍若少年春日飞远的风筝,不禁轻轻摇头,时光荏苒,白驹过隙,一晃已经过去四十年。
有一阵风钻过指缝,我下意识握紧双手,但手中空空如也,什么也握不住。我摊开双掌,仰望夜空,又一片叶子飘然落到掌中,灯光下有一丝红色的脉络。忽然想起了一首诗“峭寒催换木棉裘,倚仗郊原作近游。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作者是谁哪个朝代,却怎么也记不起来了。
老家窗前的那棵树,叶子落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