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洛宁的唐代左散骑常侍王质墓、王质生平、家世及神道碑的初考
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张泽武
(一)关于唐代左散骑常侍王质墓所在之地的考证
在洛宁,有关唐代历史人物资料非常罕见,唐代碑刻,久已湮没无存。据历代《永宁县志》、《洛宁县志》记载:
《金石考》记载:唐代王质墓在洛宁。“葬河南府永宁县洛川乡史原,从旧阡也。”由于年代久远,王质墓具体位置及地点不详。
清乾隆五十五年《永宁县志》卷三 邱墓 记载:
【唐王质墓】:《金石考》:《唐左散骑常侍王质神道碑》,开成二年刘禹锡撰。碑云:“葬河南府永宁县洛川乡史原,从旧阡也。”
刘禹锡所撰《唐故宣、歙、池等州都团练、观察处置使、宣州刺史兼御史中丞、赠左散骑常侍王公神道碑》云:“唐开成二年(837年)八月十一日葬河南府永宁县洛川乡史原,从旧阡也。”
从旧阡也。旧阡,即旧茔、祖茔、老坟。即王质的先祖葬在这里,王家的老坟在此。王质随从祖茔安葬在这里。
清乾隆五十五年《永宁县志》卷三邱墓《洛宁县志》卷一 邱墓
司马贞索隐引《风俗通》:“南北曰阡,东西曰陌。河东以东西为阡,南北为陌。”
【阡】:1.指田地中间南北方向的小路。2.通往坟墓的道路。
【阡表】:指墓碑。
【阡陌】:田界,田间小道。
【从旧阡】:
①据《汉语大词典》:阡:坟冢,坟墓。
唐杜甫《秋日夔府咏怀一百韵》:“共誰論昔事,幾處有新阡”。
②仇兆鳖 注:“《風俗通》:阡謂之冢。”
宋欧阳修《泷冈阡表》:“惟我皇考崇公,卜吉于瀧崗之六十年,其子修始克表於其阡。”
清刘大櫆《方桤林墓表》:“大成乃復推揚其先人之德,請余論次之,以表於其阡。”
旧阡,旧墓,这里指旧茔,祖茔,现代所谓老坟,家族墓地。在唐代墓志里可以看到旧阡与新兆相互对应,都指墓地。从旧阡,随从旧茔安葬。
“河南府永宁县洛川乡史原,从旧阡也”。“河南府永宁县”,即今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洛川乡史原”,根据现存地名来看,应在原王村乡史村一带,今名“史村原”,简称“史原”。
今洛宁县城北有史村、史村原,史村原即史原。现对史村、史村原,两个地名,做以考查探究。
1.史村村名由来、史村姓氏及易氏家族概况
关于史村村名由来,一直盛传着这样一种说法。传说在古代,有一位王子被国王封在这里,那时国王出巡住在王村,有奸臣进谗言说王子蓄意谋反,以此陷害王子。国王派大将兴兵讨伐王子,王子派将领率军在卡村设伏拦截,讨伐大军被阻隔于这里,王子蒙冤受屈,含恨而亡。后人为了纪念王子大军阻隔讨伐大军于那里,从此起名叫“卡村”,就是现在的“卡村”。洛宁人称“阻隔”“拦截”“阻挡”为卡住了。这也符合洛宁人的传统及历史习惯。王子所住的地方,王子含恨而亡于此,因此称为“死村”。相传史氏家族迁此后,以为村名不雅,改为“史村”。国王所住的地方,后人称为“王村”,“王村”就是今天王村原上的王村,原王村乡政府所在地。
现在的“史村”原名叫“曲家庄”,相传因曲氏家族迁此建村故名。至今村中还有曲氏家族后裔数十人。“老史村”在今史村北300米许,现在那地方还叫“瓦渣堆”,瓦碩遍地,那里就是“老史村”旧址。相传在明末时期,李自成三下河南,由于战乱,村庄被焚毁,再加上原史村没有水井,生活用水不便,史村人遂向南迁居“曲家庄”建立家园,由于村民以原史村人为主体,人数较多,村民遂改“曲家庄”为“史村”作为村名,“史村”村名一直沿袭至今。
现在史村的姓氏家族有易氏、李氏、张氏、程氏、曲氏、陈氏、白氏、王氏、杨氏、薛氏等。其中李氏、张氏、程氏、曲氏四个姓氏,家族人数都大约100人;陈氏、白氏、王氏、杨氏、薛氏五个姓氏,人数很少,有的只有一两户。
史村主要以易氏家族为主,易氏家族约占全村总人口的80%,易氏家族有800余人。相传易氏家族祖籍山西洪洞,明朝初年易氏先祖携带三子迁居史村(老史村),二世祖兄弟三人,怀礼、怀亮、怀玉,分为长门、中门、三门共三门。
明朝末年,易氏家族再迁“曲家庄”,即今史村。易氏家族,历明清时期,迄今传24世,800余人。1958年易氏家族原有神祗家谱佚失。清代中期易氏家族在村中建有易氏家庙,由于年久失修,2018年夏季易氏家庙坍塌,易氏家族准备重建。易氏家庙中原有“望重梓里”匾额,为山西洪洞伊氏同宗所赠送,清代及民国时期洪洞伊氏同宗还到史村联宗上坟,洪洞伊氏同宗所送匾额于1958年被毁。在历史上,从史村迁居兴华的分支后裔现在仍然姓伊,另有从兴华迁居故县的分支后裔姓倪。
据史村易吉辰老先生讲,伊氏先祖迁到永宁“老史村”后,举目无亲,办事很难,没有帮手。后来到县里打官司,当时永宁有一任知县姓易,为了办事方便,和知县攀亲,故而将姓氏“伊氏”改为“易氏”。
据史村易氏家族知情人易吉辰老先生讲,明初洪武年间伊氏先祖兄弟三人,从山西洪洞迁居河南。老大迁居永宁“老史村”立祖(姓伊),老二迁居嵩县(今栾川县)(姓伊),老三迁居偃师(姓倪)。至于其中什么原因,详情不得而知。偃师倪氏曾到史村认祖联宗,洛宁史村易氏家族专门到偃师去联络认祖归宗,也是无果而终,不得究竟。对此我也做了大量调查和考证,初步理清了史村易氏家族姓氏演变的原委。
据考证:史村易氏家族原来姓伊氏,迁居永宁县史村后受当地原土著居民欺负,到县里打官氏,知县姓易,问原告、被告姓什么,叫什么,伊氏家族人回答姓:“伊”,师爷以为和知县同姓姓易,状纸上写成了“易氏”,后来伊氏家族为了和知县攀亲,从此改为“易氏”。
关于史村易氏原来姓伊,这一点可以从兴华这一支系看出来。从史村迁出的伊氏家族后裔,这一支迁出比较早,至今仍然姓“伊氏”。史村易氏家族老坟至今还有兴华这一支的先祖墓。
另有从兴华迁居故县的伊氏分支后裔姓倪。关于这一点为什么姓倪。据故县的倪氏后裔讲,他们这一支原来姓伊,祖居史村,后来迁居兴华,因系外来户,家族人少,在当地无亲无故,经常受人欺压,伊氏家族与人争执,打死人命,逃到故县,后定居故县。在清代,这一支伊氏后裔沿洛河放筏到洛阳卖竹子,做生意,和偃师白马寺一带的倪氏后裔联宗,知道“偃师县的倪氏家族”和“永宁史村的伊(易)氏家族”“栾川县的伊氏”原为一家,遂改为倪氏。
关于“倪氏”“伊氏”为什么一家分为两姓,我也做了大量地调查和考证。据史村易氏家族后裔易吉辰之子易小民是这样解释的:当时迁民先祖都是普通老百姓,没有文化,也不识字,姓什么,叫什么,都是口传,倪、伊音相近,这是口传之误。这是口头和书面语言的差异。先祖迁居新的居住地后,登记户口都是户主口说,别人书写,户主不认字,当时写错了,也不知道,出现差异也是情理中事,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偃师县“倪氏”,栾川县“伊氏”、洛宁县“易氏”这种现象。一姓形成三个分支,形成三个姓氏的现象并不多见,这也是姓氏发展演变的一个独特现象。
以上有关易氏家族的历史资料,我调查了史村的易吉辰、易耀柱、易小民、易幼安、易留章等,根据口述资料,并加以考证,整理而成。
2. 关于史村原的自然地理
“史村”、“史村原”地形图
史村原东为王村原,西为桑原原。史村原大致呈西北—东南走向,宽约2里有余,自西北向东南绵延十五里许。史村原自西北向东南延伸到祝家原、王家沟一带分为王村原、史村原。史村原自祝家原村西北再向东南延伸,有王家沟、杨家村、史村、曹庄、鳌庄等村庄,东南一直延伸到风口、关庙村,以至洛宁县城以北的磨沟村、寺沟村、东关窑。
《王质神道碑》云:“(王质)葬河南府永宁县洛川乡史原,从旧阡也。”
“河南府永宁县”,即今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洛川乡史原”,根据现存地名看来,应为原王村乡史村一带,今属小界乡史村。今洛宁县城北有“史村原”,应为“史原”。“史村原”简称“史原”,也是顺理成章的事,符合一般常规。
“史村”、“史村原”地形图
在历史上,史村建村比较早,根据“史原”这个地名可以推断,史村这个地名形成于唐代中期【即开成二年(837年)】以前。史村以姓氏命名,“史村原”以村名命名,由来已久。史村位于史村原的腹地和中心区域,其原以村名命名,故称为“史村原”。“史村原”简称“史原”。
再者从史村原的地理位置来看,也符合《王质神道碑》记载的“洛川乡”的地理概念和范畴。史村原广阔无垠,视野开阔,南望洛水,正好符合《王质神道碑》中碑铭曰:“熊耳之阳,泱泱洛川。”这里的熊耳,指洛宁县东北与陕县交界的熊耳山。史村原地处熊耳山西南,正好符合“熊耳之阳”的地理描述,“史村原在熊耳山之南”。史村原南望洛水,俯瞰洛川,洛河两岸美景,尽收眼底;洛水汤汤,东流而去,这不正是“泱泱洛川”的真情实景和真实写照吗?
3.史村原的“大墓冢”
在史村村南二里处,史村往南公路西侧。原有一个大冢,属于史村地盘,村民都把那块地叫“大墓冢”。村民传说是汉墓。这个大冢高约6米许,大冢周围50米许。1958年这个大冢被夷为平地。1972年农民犁地时犁到墓顶的券砖。不久,后来这座大墓被挖开了。这个墓规模很大,都是青砖所券的墓室。当时这个大墓挖了整整三天,才被完全被挖开。墓里的青砖很大,每一块青砖的侧面上都写有一个“王”字。据当时见到现场的人讲,墓里有一个天井,里面有三孔墓穴,墓深10m米许。当时墓砖的侧面中间都书写一个“王”字。墓砖侧面书写的“王”字,很可能就表示墓主的身份和姓氏。墓砖的侧面两端都有一个“8”字,亦或“8”字形图案。这些墓砖拆下来,运到村里,村里盖戏台所用。墓里陶器很多。
墓里有陶院,为三进院落、粮仓,一如主人生前一样。整个大墓为圆形,没有发现墓志。或许年代久远,墓志被淤埋在墓室里。由于墓志,也不值钱,都非常沉重,搬运不便,许多人都对此很忽视,墓穴又深,大多数人都往往将墓志掩埋在墓室里。据史村人讲这个大墓挖开的是明墓,在下面是还有真墓,里面设置有飞刀,有许多人来挖,挖过很多次,都没有打开下面的真墓。
在史村村南二里处原有的这个大冢,很可能就是唐代王质墓,只是目前尚缺乏文字资料和考古证据,尚不能完全确定。但是,这里很有可能就是唐代王质墓所在之地。
现将有关唐代王质的生平、家世及刘禹锡所撰《唐故宣、歙、池等州都团练、观察处置使、宣州刺史兼御史中丞、赠左散骑常侍王公神道碑》介绍于后,权做抛砖引玉,共同探讨。
(二)【王质生平】
王质(769年—836年),字华卿,山西太原祁县人,王潜第五子。生于唐代宗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清廉方雅,为政有声。虽权臣待之厚,而行己有素,不涉朋比之议。在宣城辟崔珦、刘濩、裴夷直、赵丱为从事,皆一代名流。视其所与,人士重之。
王质少负志操,以家世官卑,思立名于世,以大其门。寓居寿春,躬耕以养母,专以讲学为事,门人受业者大集其门。年甫强仕,不求闻达于诸候,亲友规之曰:“以华卿之才,取名位如俯拾地芥耳,安自苦于亹茸者乎?扬名显亲,非耕稼可致也。”王质乃白于母,请赴乡举。
元和六年(811年),登进士甲科。释褐岭南管记,历佐淮蔡、许昌、梓潼、兴元四府,累奏兼监察御史。入朝为殿中,迁侍御史、户部员外郎。为旧府延荐、检校司封郎中,赐金紫,充兴元节度副使。入为户部郎中,迁谏议大夫。
太和中,王守澄构陷宰相宋申锡。文宗怒,欲加极法。质与常侍崔玄亮雨泣切谏,请付外推,申锡方从轻典。质为中人侧目,执政出为虢州刺史。质射策时,深为李吉甫所器;及德裕为相,甚礼之,事必咨决。寻召为给事中、河南尹。
太和八年(834年),为宣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宣歙团练观察使。在政三年。
开成元年(836年)十二月,无疾暴卒,时年六十八,赠左散骑常侍,谥曰定。
“开成二年(837年)八月十一日,葬於河南府永宁县洛川乡史原,从旧阡也。”
“河南府永宁县洛川乡史原,从旧阡也”。“河南府永宁县”,即今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洛川乡史原”,根据现存地名来看,应在原王村乡史村一带,今名“史村原”,简称“史原”。
(三)【王质家世】
王质五世祖为王通。
王通(584——617年),字仲淹,隋朝名儒、著名教育家、文学家、思想家,河东郡龙门县通化镇人,今为山西省万荣县通化镇。通化镇,原属河津县,1972年划归万荣县。
王通六代祖玄则,仕宋,历太仆国子博士。兄玄谟,以将略显,而玄则用儒术进。玄则生焕,焕生蚪。齐高帝将受宋禅,诛袁粲,蚪由是北奔魏。魏孝文帝甚重之,累官至并州刺史,封晋阳公,谥曰穆。始家河汾之间,蚪生彦,官至同州刺史。彦生杰,官至济州刺史,封安康公,谥曰献。杰生隆,字伯高。隋开皇初,以国子博士,待诏云龙门。隋文帝尝从容谓隆曰:“朕何如主?”隆曰:“陛下聪明神武,得之于天。发号施令,不尽稽古。虽负尧舜之资,终以不学为累。”帝默然,有间曰:“先生朕之陆贾也,何以教朕?”隆乃著《兴衰要论》七篇奏之。帝虽称善,亦不甚达也。历昌乐、猗氏、铜川令,弃官归,教授卒于家。隆生通。自玄则以来,世传儒业。
王质远祖:十一代名杰,仕元魏(北魏)为并州刺史,子孙因家,遂为太原祁人。
五世祖:王通,字仲淹,隋末大儒,号文中子。
高祖父:王福祚,终上蔡主簿。
曾祖父:王勉,登进士第,制策登科,位终宝鼎令。
祖父:王怡,终渝州司户。
父亲:王潜,扬州天长丞。生五子,幼子王质。
王质:唐元和六年进士,历官宣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宣歙团练观察使。
王质子:庆存。
【参考资料:旧唐书卷一百六十三·列传第一百一十三】
(四)【唐王质神道碑】
唐故宣歙池等州都团练、观察处置使、宣州
刺史兼御史中丞、赠左散骑常侍王公神道碑
唐 刘禹锡
常侍讳质,字华卿,始得姓自周灵王太子晋宾天而仙,时人曰王子,因去姬为王氏。自秦汉以还,世多显名。由今而上十有一代名杰,仕元魏为并州刺史,子孙因家,遂为太原祁人。并州六代孙名通,字仲淹,在隋朝诸儒,唯通能明王道,隐居白牛谿,游其门皆天下隽杰,著书行於世,既没,谥曰文中子;文中生福祚,为蔡州上蔡主簿;上蔡生勉,举进士,试贤良,皆上第,仕至河中府宝鼎令,宝鼎即公之曾祖也;祖讳怡,渝州司户参军;考讳潜,扬州天长县丞,赠尚书吏部郎中。公其季子也。
始,文中先生有重名於隋末,其弟绩,亦以有道显於国初,自号东皋子。文章高逸,传在人间。议者谓兄以大中立言,弟游方外遂性,三百年间,君子称之,虽四夷亦闻其名字。
公雅有远志,常自忖度:我大名之後,不宜无见焉。遂力学,厚自淬琢,於《春秋》得之,公是於《礼》得之约。侨居淝水上,躬督穑事,善积於已,而淮楚间群彦多与之游。公慊然自少,无进取意。与游者激之曰:“卿文儒家子,笃志如是,盍求发闻,俾家声不颓?今夫以文字芒洋当世者,谁如华卿,庸自弃耶?”入谋於闺门,咸以外言为是。因决策而西,上在贡士籍。天和内充,不以时尚屑意。角逐攻取,初无此心。如楩楠生於深林,未始自贵,而度材者一盼,歆然在怀,故以不争而速售。
既登第,东诸侯交辟之。从主者书记於岭南,授正字,参谋於淮右,进协律郎。其後佐,许下暨梓潼南梁,率为上介,官至兼监察御史。司宪闻其贤,征入南台,转殿内,历侍御史,改尚书户部员外郎。复为知己所荐,迁检校司封郎中,摄御史中丞,紫衣金章,充山南西道节度副使,入为尚书户部郎中。以方雅特立,除谏议大夫。会宋丞相坐狷直,为飞语所陷,抱不测之罪。大寮进言无益,公率谏官数辈,日晏伏阁,上为不时开便殿。公於旅进中独感激零涕居多。由是上怒稍懈,得从轻比。公终以言责为忧,求为虢州刺史。宰相惜去,又重违诚请,增之以兼御史中丞,用示异於人也。
大凡以智谋而进者,有时而衰;以朴厚而知者,无迹而固。公雅为今扬州牧赞皇公所知,人不见其迹。方在虢略,赞皇入相,擢为左曹给事中。凡有大官缺必宠荐。居数月,迁河南尹。又未几,镇宛陵。是三者中外所注意,不旬岁而周历之。时论不以为党。河南帝之别京,其治尚体度风采,而别白区处之。宣城国之奥壤,其治在束吏惠下,苏疲羸,詟剽轻,而劳徕澄汰之。公两得其道,不由一揆。率身以俭而素风存,任人以诚而群务举,遇中贵以礼而故态革。内洁其志,下尽其忠,外无以挠其理。三者具,求政之有秕,曷由哉?在镇三载,开成元年十二月八日,薨於位,享年六十八。监军使上言,有诏轸悼,不视朝,赠左散骑常侍。明年八月十一日,葬於河南府永宁县洛川乡史原,从旧阡也。
初,公娶於荥阳郑氏,生三女而没,今盖祔焉。一子曰庆存,方龀矣。犹子前太原府参军扶,执宗长书来请曰:“扶也早孤,蒙世父常侍之覆露。今其嗣幼,未任克家,始封琴书司管籥以俟其长。窃惧世父之德音不扬,思有以垂於後者,以诚告於从叔大司农,复命曰俞。谨砻贞石以乞辞,无忽。”予昔为郎,与常侍同列,已熟其行实。及读墓志,即今丞相益州牧赵郡李公(李德裕)之文,自称为忘形友。其在宣州,李公再入相,议以第一官处之,牢让不取。盖雁所礼,则河东裴夷直、天水赵哲、陇西李行方、吴郡陆绍、梁国刘贲【集作蕡】、博陵崔珦,人咸曰得士。夫扬州少与也,而见器;益州寡合也,而见亲;六从事材不一也,而毕乐用。是足以观德,庸可勿纪焉。
铭曰:
隋有文中,绍扬微言。当时伟人,咸出其门。粹气纡馀,锺於後昆。常侍恂恂,文中来孙。发源高麓,中泳後大。兰芽茁然,秀出丛荟。善不近名,其声日彰。行勇於退,其道愈光。哲者知之,冥於周行。以正持宪,以文为郎。以和佐戎,以惠临邦。以直司谏,以公驳政。守於三川,顽民底定。乃镇於宣,先驰淑声。邑中婆娑,瞻我旆旌。问谁询谋,济济君子。问谁出纳,洁洁廉士。道本乎心,畅於四支。治本乎正,形於百为。黠吏敛手,齐民扬眉。江淮薮空,夜析弗施。公卧於斋,邦民凄凄。公衣升屋,邦民行哭。牙璋斯来,柳翣言旋。棠树未老,周人慕焉。熊耳之阳,泱泱洛川。佳城在兹,既固且安。松楸飋然,石马矫然。过者必敬,宛陵之阡。
【本文收录于《全唐文》 卷六百九 刘禹锡(十一)】
(五)《王质神道碑》撰文作者【刘禹锡生平】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六)【钦定四库全书】
【文苑英华】卷九百十七 宋 李昉等编职官二十五
《宣歙池等州团练王质碑》一首
故宣歙池等州都团练观察处置使宣州刺史
兼御史中丞赠左散骑常侍王公神道碑
刘禹锡
常侍讳质字华卿始得姓自周灵王太子晋賔天而僊时人曰王子因去姬为王氏自秦汉以还世多显名由今而上十有一代名杰仕元魏为并州刺史子孙家焉遂为太原祈人并州六代孙名通字仲淹在隋朝诸儒唯通能明王道隐居白牛谿游其门皆天下隽杰著书行于世既殁諡曰文中子文中生福祚为蔡州上蔡主簿上蔡生勉举进士试贒良皆上第仕至河中府寳鼎令寳鼎即公之曽祖也祖讳怡渝州司户参军考讳潜?州天长县丞赠尚书吏部郎中公其季子也始文中先生有重名于隋末其弟勣亦以有道显于国初自号东臯子文章高逸传在【集作乎】人间议者谓兄以大中立言弟游方外遂性三百年间君子称之虽四夷亦闻其名字公性有逺志常自忖度我大名之后不宜无见焉遂力学厚自淬琢于春秋得之【集作其】公是于礼得之约侨居淝水上躬督穑事善积于已而淮楚间羣彦多与之游公慊然自少无进取意与游者激之曰卿文儒家子笃志如是盍求发闻【去声】俾家声不頺今夫以文字芒洋当世者谁如华卿庸自弃耶入谋于闺门咸以外言为是因决策而西上在贡士籍天和内充不以时尚屑意角逐攻取初无此心如楩柟生于深林未始自贵而度材者一盻歆然在懐故以不争而速售既登第东诸侯交辟之从至者记室于岭南授正字参谋于淮右进协律郎其后佐许下暨梓潼南梁率为上介官至兼监察御史司宪闻其贤征入南台转殿内歴侍御史改尚书户部员外复为知已所荐迁秩授【集作检校】司勲郎中摄御史中丞紫衣金章充山南西道节度副使入为尚书户部郎中以方雅特立除谏议大夫防宋丞相坐狷直为飞语所陷抱不测之罪大僚进言无益公率谏官数辈日晏伏閤上为不时开便殿公于旅进中独感激雪涕居多由是上怒稍解得从轻比公终以言责为忧求为虢州刺史宰相行去又重违诚请増之以兼御史中丞用示异于人也大抵【集作凡】以智谋而进者有时而衰以朴厚而知者无迹而固公雅为今?州牧赞皇公所知人不见其迹方在虢畧赞皇入相擢为左曹给事中凡有大官缺必宠荐居数月迁河南尹又未几镇宛陵是三者中外所注意不旬歳而周歴之时论不以为党河南帝之别京其治尚体度风采而别白区处之宣城国之奥壤其治在束吏惠下苏疲羸詟剽轻而劳徕澄汰之公两得其道不由一揆率身以俭而素风存任人以诚而羣务举遇中贵以礼而故态革内防其志下尽其忠外无以挠其【集作于】理三者具求政之有粃曷由哉在镇三载开成纪元年十二月八日薨于位享年六十三监军使上言有诏轸悼不视朝赠左散骑常侍明年八月十一日葬于河南府永宁县洛川乡史原从旧阡也初公娶于荥阳郑氏生三女而殁今盖祔焉一子曰庆存方龀矣犹子前太原府参军扶执宗长书来请曰扶也早孤防【集作荷】世父常侍之覆露今其嗣防未任克家姑封琴书司管籥以俟其长窃惧世父之徳音不?思有以?于后者以诚告于从叔大司农复命曰愈谨砻贞石以乞辞无忽余昔为郎与常侍同列巳熟其行实及读墓志即今丞相益州牧赵郡李公之文自称为忘形友其在宣州李公再入相议以第一官处之牢让不取羔鴈所礼则河东裴夷直天水赵哲陇西李行方呉郡陆绍梁国刘贲【集作蕡】博陵崔珦人咸曰得士夫?州少与也而见器益州寡合也而见亲六从事材不一也而乐用是足以观徳庸可勿铭焉
铭曰
隋有文中诏?征言当时伟人咸出其门粹气纡余钟于后昆常侍恂恂文中来孙发源高麓中泳后大兰芽茁然秀出藂荟善不近名其声日彰行勇于退其道愈光哲者知之寘于【集作于】周行以正持宪以文为郎以和佐戎以惠临邦以直司谏以公駮政守于三川顽民底定乃镇于宣先驰淑声邑中婆娑曕我斾旌问谁询谋济济君子问谁出纳防防亷士道本乎心畅于四支治本乎正形于百为黠吏敛手齐民?眉江清【集作淮】薮空夜柝弗施公卧于齐邦民恓恓【集作凄凄】公衣陞屋邦民行哭牙璋斯来柳翣言旋棠树未老周人慕焉熊耳之阳泱泱洛川佳城在兹既固且安松楸飋然石马矫然过者必敬宛陵之阡
(七)《河中县志》关于王氏家世源流的记载:
文中子王通,按《王氏家谱》河汾人。今县南三十里有通化村,集贤里。县北五十里龙门山顶,有石洞尚存。盖文中子避隋乱,所居之地也。
王氏渊源流长,亘古系自周灵王长子晋,生于灵王甲午年,列太子位。灵王辛亥年因谷洛二水泛滥,危及王宫,灵王欲遣众人以雍塞,其时太子晋力陈不可,易以禹之法,以疏利道,然灵王不纳,怒而贬晋太子位,太原安置。晋生一子,曰宗敬,生灵王二十二年,景王庚辰仕司徒,宗敬生凤。凤生覃。覃生渠,仕周王室为司徒。渠生丰。丰生芝。芝生亿。亿生错,仕魏上将军,官至上军大夫。错生坟,仕魏国中大夫。坟生三子:曰谕、曰谋、曰谅,谕仕上将军,其威德安海镇山。谕子息,仕司寇,卒赠中烈侯。息子恢,仕伊阳郡阳城令,掌山河。恢子亢,官拜大夫将军。亢生三子:曰頣、曰敛、曰蠋。頣以中大夫不就。頣生翦,陕西富平邑东北人,秦代大将军,智勇冠群,习善兵法,辅始皇伐荆楚,封荆王,赠武城侯,生六子,长曰贲,仕典武将军,封通武侯。贲子离,仕秦大将军,封武陵侯,生二子:曰元、曰威。威居太原晋阳,仕汉扬州刺史,为太原郡之始祖,支派林立,世代爵位豪门贵族。威传八世至王霸,字儒仲,汉平帝时官尚书,王莽代汉后辞官隐居,东汉初应召入京仕司徒侯,后因病辞官隐居。霸生二子:长子殷,仕云中太守。霸六世孙懋,官至侍中,幽州刺史。懋次子凌,少举孝廉,迁至中山太守,曹丕称帝,拜散骑常侍,出为兖州刺史,宜城亭侯,加建武将军,征东大将军,都督扬州诸军,擢司空,进太尉。幼子宏,仕河东太守,后为㕍门太守。王霸第十五世孙王虬,仕并州刺史。虬子彦,仕同州刺史。彦子杰,仕济州刺史。杰子隆,仕国子监愽士,武阳郡昌乐县令,迁山西铜川县令。隆生七子,三子王通,字仲淹,号文中子,初仕蜀郡司户书,佐蜀王侍读,隋末弃官讲学。通生三子:长子福郊,次福祚,仕上蔡主簿。福祚子勉,官终宝鼎令。勉子怡,累官至渝州司户参军。怡子潜,仕扬州天长丞,赠尚书礼部郞中。潜生五子,幼子质,元和六年登进士甲科,释褐䫈南管记,历佐淮蔡、许昌、梓潼、兴元四府。累奏监察御史,入朝为殿中,迁侍御史户部员外郞,赐紫金鱼袋,充兴元节度副使,入为户部郞中,迁諌议大夫,虢州刺史,召给事中,河南尹,宣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宣歙团练观察使,卒赠左散骑常侍。王氏鼎立天下,犀象声色有悦于耳目,而不适于用金璧玉帛,有适于用而用之则敝取之,则竭仁智之所见,忠义之所闻,功名之所立,支裔之所分,而无不周知者惟书之长也。孔子圣人也,其学必始于观书。韩宣子适鲁然见易象与春秋,委礼聘上国,然后得闻之国风、雅、颂,楚左史倚相读三坟五典,八索九邱,然后明九州岛之义。郭子仪着谱系,然后知郭崇蹈之哭墓,狄梁公存世宦年谱,然后能使狄青知一时之侥幸,谱书之功,莫大乎是予考三槐王氏之源,自三代得姓而至汉唐,其岁月之久,兹不繁赘。姑以王乾公,始生于唐宣宗己巳二年三月二日卯时,僖宗中和四年十一月,从讨黄巢功,授忠显校尉至昭宗龙纪元年三月,转承直郎淮东道江都邑令。干宁三年六月,知江南浙西道杭州钱塘邑,寇至清河,入闻长安,哀帝天佑四年,唐室分崩,簪缨解散,避地于淮西寿州紫金山。唐室既衰,五代肇起,王乾子王言,生唐懿宗咸通十年庚子五月初五日午时,梁太祖开平二年登进士第,官授从事郎,西京河南府新安邑丞。干化三年七月,再任淮西江北道光州定城令,均王贞明二年十月,转承务郎知江东道信州玉山邑。龙德元年十二月,知淮西北道舒州环宁邑。唐明宗天成元年十二月,知滑州黎阳令。长兴元年薨,寿六十有二,赠太师尚书,兼中书令许国公。言生二子:曰彻、曰永。王彻生于唐昭宗景福元年壬子五月十五日寅时,龙德二年登进士及第状元魁首,官授承信郎。同光元年八月,转承直郎知河北道信阳州罗山邑。明宗天成二年二月改承德郎知京西道襄州襄阳府宜城县。长兴元年,通判江南湖北道,鼎州清泰元年,从晋高祖镇北平。天福元年八月官粮运。高帝立覃恩,拜江南浙西道杭州临安府太守。开封二年三月拜左拾遗,迁河北道青州刺史。天福七年从汉高帝镇北平,十二年嘉善大夫,十月薨,寿五十有一。赠大师尚书兼中书令,鲁国公。王彻生三子:曰佑、曰祜、曰祉。王佑生于梁均王贞明五年卯己十二月初一日丑时,汉高祖立隐帝,干佑二年三月荫补齐州别驾,周初仕魏县南乐二县邑令。广顺二年七月拜中顺大夫江东道池州太守。显德三年二月入判三司户部勾院。五年三月拜汴京留守,复居于汴王城之东。七年正月从太祖即帝位建隆元年覃恩拜知制诰。二年正月上命奉使契丹,许王佑回朝,赐王佑官职,四月契丹回。干德元年拜监察御史迁殿中寺御史。三年知制诰,五年四月召拜中书舍人,六年加集贤院修撰,转户部员外郎。开宝二年正月兼秘书监,四年六月除右司监直史馆兼知制诰。六年十一月,除吏部侍郎。太平兴国二年二月,迁兵部侍郎。四年十月,告老归第,致仕荣禄大夫。雍熙三年甲申九月薨,寿六十有七,赠银青荣禄大夫,太师尚书令,晋国公。佑生四子:曰懿、曰旦、曰旭、曰勉。长子懿生于天复六年三月初三日丑时,太祖朝登进士官秘书丞。至道初知袁州,拜右赞善大夫直秘书阁学士。太宗端拱二年薨,赠兵部侍郎,工部员外郎。次子旦生于汉隐帝干佑二年己酉八月十五日丑时,太宗平兴国五年中进士,官大理评事知平江县。淳化元年,选中甲科,拜河南江北道徐州通判。二年三月,除江北道陈州别驾,累迁知制诰,加升集贤殿修撰,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兵部郎中。三年拜给事中,同知枢密院事。四年工部侍郎参知政事。四年六月,权三司使。五年二月除入翰林拜大学士。景德元年四月拜紫金光禄大夫。二年迁尚书左丞。三年拜工部尚书衕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拜相兼修两朝国史。真宗总文武大政朝廷,乃至天下康泰民安,以无事事治天下,故旦在相位十有二载,外无寇贼这虏,内无水旱之变,兵革不用,干戈不起,海内富庶,天下称为贤宰相也。真宗天禧元年,以疾辞政柄罢相,入宫见帝。帝曰卿今疾亟,万一不讳使朕,天下事付之谁手,旦曰惟明主裁之。再问,旦曰寇准可负重任。三问余无所知。临危,偕子侄嗣后,曰吾家盛名清德,当务俭素不得事于奢侈,吾一生自俸廉贞、克俭、严家教、守门风,不求门阀之婚,生计力求自主,聚财置田宅莫过之,勿以金帛置柩中而葬。天禧元年五月薨,寿六十有九。帝临其丧,废朝三日,赠太师尚书令魏国公,谥文正。葬开封亲里乡大边村。享真宗庙廷,建碑纪念。仁宗御笔,亲题全德元老之碑。佑幼子旭,初荫补太常寺太祝。大中祥符元年官兵部郎中,知应天府。享年六十有八,赠户部尚书,封太尉。懿子曰睦、曰谅、曰挚。长子睦讳永兴,字孟和,庠名穆,生于干德元年四月廿五日,辰时,太宗雍熙二年取举人,仕台剡两邑教谕,欲举进士乃叔旦劝曰:吾族甞已太盛,当思为人戄,岂可兴寒庶士争进士乎。身名举人,可奏明圣上赐仕。淳化辛卯年恩赐授官东阳邑令,遂迁居东阳永泰乡之吉祥宝地王家庄。然不举进士,深思资浅,无意为宦,旹年腊月,禀父隐居不出,意决王家庄从农崇佛。咸平二年,征父资助,营建永泰大剎,以鼎传千古,自号乐隐居士,得文潞公藨于朝,宋真宗悯其才,赐补将作监主簿,华阳尉,累官至太子中书舍人。娶周陈二氏,生四子:曰宜、曰贤、曰宣、曰宝。长子宜生于宋端拱戊子年七月廿三日子时,举进士仕殿前司副指挥使。宜幼子王象,生于天禧辛酉十一月十二日未时,取举人,仕征事郎。孙王谥,生于庆历丙戌三月廿八日寅时,举进士仕承奉郎。睦幼子王宝生于咸平壬寅八月十五日寅时,仕征事郎,生五子,长子王丰之长子王仟,中举人仕礼部容省副使。新四公长子王侯,生天圣甲子十月十九日卯时举,取进士,仕秉义郎。侯子王伟、生皇佑癸巳十一月初九日申时,荫补著作郎。新四公孙王伍,举人仕司禄参军。新四公三子王厚,于天圣壬申八月初九日酉时,仕比部员外郎。厚幼子王倩,生于皇佑壬辰十月初四日巳时,仕承奉郎。新四公四子王将,生于景佑丙子八月廿一日辰时,仕通事舍人。睦三子王宣,生于咸平元年九月廿八日子时。宣长子王臣,生于天禧戊午十一月十九日子时,荫补安溪尉,历平海州判官。宣幼子王相,生天圣二年十月初七日未时,赠右司员外郎。相子王僖,生宋皇佑庚寅五月初一日寅时,元丰间进士,仕荥阳尉监察御史,迁右司员外郎,知宿州遂徙居涪州。旦子素,生淳化元年庚寅三月十二日卯时,赐进士,尚未为官,遗表不求恩泽。仁宗天圣十有五年,遵遗言屡征不起,明道元年二月力辞不果,赴召首以学士就第,复知渭州迁荆湖北道荆州江陵府刺史,鄂州知府,山东道冀州刺史,陕西路经略按抚使,龙图阁直学士,迁河直江淮两浙都转运使、御史、擢天章阁侍制,淮南都转运按察使。庆历六年八月兼判检院,擢判国子监。八月拜右正言知制诰。皇佑元年拜工部尚书。至和元年七月,兼招讨使,奉宁军节度使。嘉佑七年,致仕银青荣禄大夫归第。素子巩生于仁宗明道元年,壬申四月八日巳时,官拜宗正寺丞,迁右卫将羽林统军金吾卫上将军,镇海军节度判官。元丰元年知河南江北道蔡州汝宁府海宁军节度判官。七年正月病辞,二月薨。巩生四子:奇、时、由、皋。子时生于仁宗皇佑四年三月十五日寅时,仕宣教郎知淮东道真州扬子县令,知淮西江北道庐州舒城邑令,迁河阳节度推官。元佑二年拜江西湖东道洪州隆兴府太守。绍圣元年二月,除广南西路安抚使。元符元年底拜太子少傅,刑部员外郎。徽宗初拜中书舍人,宣和六年五月薨。时子颜,生于神宗熙宁壬子二月十五日卯时,年十四试入州学,年十九选入太学,弱冠中上含第二名,经廷对,授文林郎,辟雍博士。绍圣元年,权将作监丞。元符元年,进秘书省校书郎转秘书郎,后改秘书著作郎。徽宗朝间,出提举淮南东路常平建司扬州。崇宁元年三月,召赴阙,上问孰可秉钧轴者,公与中书舍人潘良佐共言,陛下若欲持颠扶危之相非博询于下,僚明扬于微陋未见其可也。特恩转承议郎,语彻于外,何桌唐恪讳之,黜监江州南浙西道润州镇江府大观,初转朝奉郎,重和初擢右司谏,左迁工部员外郎,主管毫州。明道宫宣和三年,官兵部,自南京扈从至维扬朝散郎。宣和四年,差荆湖北路提点刑狱。昱年为考功员外郎,直龙图阁,知江南浙西道秀州嘉兴府。七年转秘书少监,除起居郎。钦宗靖康元年,权中书舍人。建炎元年商宗立覃恩,复朝散郎。二年正月拜中书舍人,迁朝散大夫,徽猷阁侍制,复拜中书舍人兼侍讲。四年二月,迁江淮两浙转运使,绍兴元年三月薨,赠奉直大夫。继宗,荫补荆湖北道复州沔阳府佥判,未任尔卒。至此三槐王氏始于王佑,其先世从居于莘,仕迁于汴,或在江淮,或留河北,仕迁昆山、宁会、温台、剡邑、东阳支裔蕃衍远矣,予莫克详叙,仅以直道抒记其官职焉。
峕 宋高宗绍兴岁在辛未(公元1151年)仲秋上浣之吉
绍兴十八年(1148年)进士第泉州同安主簿选邑朱熹
作者简介:张泽武,洛宁县陈吴乡新寨村人,2003年发起并组织成立了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任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2006年参与组织筹备成立洛阳姓氏文化研究会,任副秘书长。2017年被推举为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