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形而上
――读《寻光而去》
曹福章

“寻”,寻觅、寻找、追寻;“光”,光明、亮光、灵光。《寻光而去》——仅从书名看就颇为耐人寻味,牵动人心。这光,到底是怎样的光?如此这般神秘莫测,驱使着作家抛开一切都要去一探究竟呢?
手捧着《寻光而去》文集 ,竟有一种异样的感觉:眼前仿佛有万千灵光 ,漫天飞舞。这就是文集里的光吗?
你瞧:“团团的黑云上升着,白亮起来。突然,从刚刚裂开的缝隙间,一道斜长的光柱从东南方向直射过来。顿时,瓦房、树木、花草一切像是镀上了一层薄金。”(摘自《情倾雨后》)短短几十个字,把雨后天晴的太阳光,喷洒在万物上的美,用浅显易懂的文字描绘了出来,向读者呈现出一幅色彩斑斓的画。
我读书,不会先去读名人的序,也不会先去读著者的简历,而是从文章的一字一句读起,直到读出文章里的画,文字里的魂。读到《向往冰晶花的美》里描写冰晶花的句子:“这一块,似巍巍的山峦,奇峰罗列,怪石嶙峋。有的如同小鹿在草原上飞奔,有的如同大象在河边喝水,有的如同雄鹰在岩壁上展翅”……禁不住地就被吸引了。看!寥寥数笔,把冰晶花的各种形态活灵活现地刻画了出来。没有一句深奥的话,没有一个晦涩的词语,竟把作者对追求美好生活之光的意识灼灼地闪现在读者眼前。
品读《寻光而去》,你必须先剥掉自己身上的伪装,彻底撕毁一层层面具,敞开胸怀,打开闭塞的心灵——确保文章里的花、竹、山、水、云、阳光、鸟、孩子、父母、人性等不受到任何惊吓;确保它们的灵魂不受到任何玷污。把自己也变成一缕光,一缕透明的光,一缕无一丝杂质的光,一缕有灵魂有热度的光,一缕充满希望、善意、真诚、美好的光,去倾听、感悟、体验、融合。书里的光和当今吹星捧星的光有着本质的不同:前者散发出善意、美好、和谐,净化空气,净化灵魂,催人奋进;后者可能语言污秽,污染社会,破坏和谐,令人作呕……
“长寿花默默无闻,他把自己的根深深扎在泥土里,吮吸丰富的养料,再供应给它的茎、叶和花朵。它花瓣是桃红色的,婴儿指甲盖大小,四片两两相对,组成了一个浓缩版的红牡丹。玉一样的蕊丝,顶着一个米粒大小的蕊头,散发出的淡淡清香,溢满了小屋。它不求谁的赞誉、掌声以及任何回报……”(摘自《追寻长寿的梦》)。仍然没有一个华丽的辞藻,没有一句故作的姿态。长寿花的大小、体型特征、颜色,从字里行间呈现开来,读之,仿佛这花就在眼前。更重要的是它的开放不是为了求赞誉、掌声以及任何回报。这种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哪里是在写花啊?明明就是借长寿花来写90高龄的张老在高深莫测的教育科研道路上生命不息,探索不止的精神,读来让人好不心生感动。没有人捧他,没有媒体追他、吹他 ,他只能做那长寿花,默默地开放。读到这里,我再也忍不住了……原来,这就是作者抛开一切,都要去追寻的光啊!
《寻光而去》的横空出世》的横空出世,像一道别样的光,多读之,可助于孩子抵制不良诱惑,是当下青少年优秀的励志读物。文章里的花鸟鱼虫无不投射出一种灵性、善意。它们在恶劣的环境下顽强拼搏,不到最后一刻绝不放弃,无不显现出生命的坚韧。茶余饭后读一读,提神;精神压抑时读一读,减压。再读一读书中那些山水的情感与胸怀,读一读儿时的你我以及你我的父亲母亲。陡然间,世界会被一一放大于你的眼前,令你豁然开朗。
《寻光而去》共分六辑,每一篇文章都表现出一种感悟体验。文字流畅、精美。看似明白如话的故事,老少皆宜的文字里无不折射出某种哲理,读后令人眼前一亮。文里的某一束光,也许正是你我所没有的。读之,解开某个心结,照亮你回家的路,照亮你前进的路。也许这束光,就是动力的化身,是身体里的某个骨骼,某根神经,某根毛细血管。
“在美术家的名单上有你,你勤劳、淳朴、忠贞、心胸广阔。一会儿跑到都市的花园紧握太阳这支神奇的大笔,饱蘸七彩的光,或浓或淡,点染出人世间最美的花朵。一会儿,你又跑到广阔无边的大草原,给草地全泼上了一层绿色。一会儿,你又跑到乡村的田园,给稻谷涂上金黄,给高粱抹上血红,给茄子染上蓝紫……”作者用了一系列的动词,如:“跑”、“握”、“蘸”、“染”、“泼”、“涂”、“抹”等,把风拟人化,读起来不仅形象生动,且无不闪烁着风的勤劳之光。而这,不也是栩栩如生地再现了美术家野外写生的情景么?
“音乐家的名册上有你。你勤奋、刻苦、执着。一会跑到浩瀚的大森林,你抱住树冠那架美妙的琴,拨动枝条的弦,或扬或抑,弹出世界上最优美的乐曲……一会儿,弹累了,你又放下琴,抱着柳条悠哉游哉地打着秋千。小鸟来了,蹲在枝头,你怕她寂寞,陪她聊天,听她倾诉衷肠……”(摘自《风,多才多艺的你》)。这里,作者接连用了“抱”、“拨”、“弹”、“打”、“蹲”等动词,借风的执着,再现了音乐家的执着。刻苦练习的场景,以及优美的琴声迷住了大自然的鸟儿,风的琴声和小鸟的叫声相互掩映,情景交融。
后面同样用风来写舞蹈家,风无私地摆动,就是风的舞蹈,献给了大自然 ,献给了青春年华。风那婀娜多姿的舞姿,无时无刻不在,却没有多少人欣赏,至于掌声、回报不用说了,更不要说有人去捧风,追风了。这是风的悲哀,也是某些人命运的悲哀。风,被一些不开心的人骂过,也被一些植物灌木推来推去。有些人就像风一样,做着无名英雄,而他们,被作家刘占龙先生幻化成了风,可谓匠心独运。
《寻光而去》没有武侠小说里那些武功的绝妙,也没有言情小说里那些甜言蜜语的缠绵。这本由故事与光凝成的文集,篇篇布局行云流水、妙语连珠。正如全国首位十大优秀共产党员张在军阅后所言:“小学生看了不觉得深,大学生看了不觉得浅,有光的立体折射美。”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魏平老师阅后所言:“文字里所折射出的光,是智慧之光,是希望之光。”文中每一个文字聚合在一起,都潜移默化地起到了滋润情感,抚慰心灵,营养生命的作用;能擦亮青少年的眼睛,令他们打开心扉,净化灵魂。这本文集,有真善美的化身,有假丑恶的影子,也有正与邪的较量。但《寻光而去》绝不故作真善美的姿态,也不特意丑化假丑恶。它让文字自然流露出真情实感,让文字成为每一个故事的命脉,让文字有生命,有力度,有热度。
谁要是能够去追寻这些光,追寻这些光的姓氏笔画,身世之谜,让四处游荡的灵魂,集中栖息,“寻光而去”,需要多么大的勇气、胸怀、责任与担当?和《寻光而去》里的文字近了,就可以听到它们的声音;把它贴近胸口,就能感觉到它们的心跳。和《寻光而去》相处久了,你自己仿佛也渐渐地变成了一束光。
一位真正的作家,必须是从泥土里生长出来的,他离不开泥土的芳香,也离不开烟火的熏沐。怎样才能让食五谷杂粮的灵魂高于生活?要有光一样的本质,有光一样的责任感、正义感与折射之美。刘占龙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值得尊敬的人,他以心血凝成的《寻光而去》,打开你我心灵深处的光,照亮世界……

刘占龙,小学特高教师,黑龙江省肇东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曾在国内外各类报刊杂志发表散文、诗歌、童话等500余篇(首)。有一百多篇文章被编入各类中小学教辅图书,有5篇文章被编入中小学或大专地方教材。出版专著《寻光而去》《北方的记忆》等多部。曾获“中国乡土文学奖”“国际作文大赛指导教师奖”,第十二届“全国青少年冰心文学大赛”教师组一等奖,黑龙江省“黑土地”杯文学大赛一等奖。绥化市第二届优秀人才等多项奖励。名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英模大辞典》《中国当代教育教研名典》《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等十余部大型典籍类辞书。
先后担任《语文周报·校园写作版》特约主编,《名师教语文》主编,《故事传奇·校园文学》执行主编,《经典阅读》编委,《中国当代小作家丛书》总编审,主编《初春的小雨》《2016高考满分作文名师特辑》《全国大学生获奖作品选集》等50多部文集。参与编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丛书一套、《小学生古诗词156首赏析》《高中生古诗词72首赏析》,2019年部编中小学语文课本配套阅读《语文核心素养——伴阅读》丛书(72本)副主编,兼任丛书编撰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