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杨赋
文/家庭兰
己亥八月,恰逢中秋,天气晴朗,余,携妻回乡省亲,进村之后,驻足古杨树下,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仰望古杨,忽有一念,有感斯文,然,回临书房一赋,遂文作一记之。

村之中央,古杨两棵,明初栽植,粗五围,高数丈,苍劲挺拔,冠盖如云,它苍老弥漫,风烛残年,历尽沧桑,风摧不折。顿然驻足,就象两位慈祥的老人,耸然雄立,开启了生命的大门,雷击不倒,风吹不垮,古朴而不失刚毅,飘逸兼具谦和,神韵风范,颂传于村人。
古杨树下,清凉宁静,村人休闲纳凉,圣地绝佳。绿荫葱葱,翠鸟树鸣,那毫不逊色的树龄,满脸皱纹的颜容,经过千年的岁月,诉说着艰辛的苦衷…

古杨树下, 有天池一方,壁池青石砌成,坚固齐整,柳树环抱,微风吹进,水波荡漾,鱼翔浅底,孩童嬉水,牛羊畅饮,铁栏护岸,预防溺亡,临池石雕龙头伸入池里,雨季泄入,流响彻亮,极富诗情画意,有身临江南水乡之趣。
古杨儿女,皆成兄弟,今之古杨广场,以古杨而名,千年村史,古宅大院,青砖灰瓦,皆入眼帘,历历在目。村民扰乐,齐心致远,遥想先辈立村之初,此地蛮荒不毛,偏远苍凉……

远古时期,先民结草而居,元未明初,家氏一族,由陕入晋,迁徙定居于斯,继而张赵孙李等,二十余姓,纷至沓来。和睦相处,繁衍生息,开荒种地,田亩数千。到清中叶,户丁百余,村落五里之广,北倚汾阴山,南通绛州府,东至晋国新田,西望姑射山余支。人文景观,目不暇接,全村地势平坦,物阜民丰,庙宇众多,民居富丽堂煌,古村乡民,以耕为业,兼种五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村人经商,传习久远,明清时期,商号远陕甘夏宁。耕读传家,兴学育人,为村人所重,子弟享教育之福,乡村开学风之门,人才百出,贤能之士,不乏其人,能工巧匠,各显其能,硕士博士,层出不穷。
古村千年,村之变迁,岂一文可记,百家快乐,怎一言难评,念先人创业之艰,古杨儿女,自当立志雄起,再展宏伟蓝图。
古杨之念,思之所述,它是一个真实的生命,顽强,尊贵,神情,般若,集于一身,闪烁着生命之火花,给人以勇气与奋发,在困境中锻炼自己,升华以致完美的生命象征。
古杨啊,美哉,吾故乡,壮哉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