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子,作为一种日常生活用品,每个家庭都离不开。如今,随着天气转热,各种席子在市场上又开始畅销起来。然而,你可知道,编席业曾经在河南省许昌市建安区苏桥镇的一个村子十分兴旺,畅销周边省市,20世纪90年代末期,才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这个村子名叫杜寨。
“石固的集,杜寨的席
驱车从许昌市区出发,大概行驶20公里的路程就到达了建安区苏桥镇杜寨社区。在这里,你随便问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甚至很多“80后”,除了能给你说一段“杜寨书会”的历史,还能给你讲上一段“杜寨席”的悠久历史。


从清代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许昌的商业繁荣之地,除了城治外,还形成了较为著名的几大集镇,分别是五女店镇、尚家集、繁城镇、泉店镇、石固镇、张潘镇。这些都是许昌商业比较繁荣、著名的地方,而且交通便利,各有特色。旧时,许昌流传有“石固的集(常事儿),杜寨的席”一说。以前,生意兴隆、十分繁华的石固镇有“小上海”之称。“杜寨席”能与石固集相提并论,可见当时“杜寨席”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杜寨所产席子主要以高粱杆外皮削成薄条或者芦苇编制而成,作铺席及包装各种货物之用,产量大,一度行销临近各县及省外。
杜寨,以前是一个大的自然村,有“九里十三村”之说。相传,2000多年前,这里已经形成村落,村周有沟河环绕。有一年的正月十三,刘秀被王莽追杀至此。危急关头,一位说书艺人把刘秀藏到村北一芦苇坑里。后来,刘秀称帝,为了报恩,就委派当地一富户,每年正月十三召集各地说书艺人到此聚会,展示技艺,亮书、卖书。久而久之,“杜寨书会”成为当地一张名片。
席子在人们的生活中被广泛使用,杜寨编席可谓历史悠久。“我们杜寨是‘编席窝儿’!席子是人们的床上用品,在农村婚床上要铺一顶红秫杆篾子编织的席子。”据杜寨社区80岁的杜好妮老人介绍,以前,人们住的多是带屋脊的草房或瓦房,孩子结婚前或是为了美观都会后又用席子搭成附棚遮挡灰尘(吊顶),或是把房子隔起来。“粮囤很多也是用席子圈成的,俗称‘茓子’。另外,人们还在架子车的两头用席子围堵起来,这样可以多拉东西。夏天人们在户外乘凉、打烟包也会用到这种席子。”在建安区艾庄回族乡、苏桥镇等地的一些历史悠久的老房子里,如今人们还能看到用杜寨席所吊的顶棚。

家家户户都会编
“许昌苇席是传统名牌产品,选料严,破篾匀,碾刮平,织工精,有“隔纹”“二纹”“三纹”3种花纹,有多种规格,生产生活用席畅销西北、东北、华北各省及邻近县市。”据许昌市档案馆馆藏的档案资料记载,杜寨编席的原料主要有苇、荻、秫杆三种。
今年70多岁的杜寨社区居民谢爱芹曾经是一名手工编席的好手。“以前杜寨村家家户户都会编席,全家人都指望这个手艺收入吃饭呢!这里的席子大部分都是用秫杆(高粱杆)做的,还有一小部分是苇席。秫杆是本地产的,苇席原料是从禹县、长葛等处购买的。”谢爱芹说,编席很有讲究,以秫杆席为例,得先把高粱杆破开,粗点儿的破成3瓣,细点儿的破成2瓣。打捆入水坑中泡一下或者泼上水,然后用石磙碾压。“最后,我们还要用裂篾石和刮刀进一步加工成长短一样的篾子。如果编隔纹席的话,要‘超二压三连抬四’!”谢爱芹说,当时编织的席子有“丈席”“四六席”“隔纹席”等。“从我记事的时候起,杜寨这里就有编席的传统。我老伴做了大半辈子席子,他以前跑到新郑、禹县北门等处收购苇子,雇车辆拉回来,然后分给每家每户,大家编好后,拿到集市上出售!”谢爱芹说,“想要卖高价就到长葛和尚桥,杜寨街上卖的价格一般较低。”
“许昌县苏桥乡杜寨村、襄城县颍桥乡邢庙村、禹县火龙乡后陈村……家家户户编席。”据《许昌地区供销合作志》记载,供销社通过组织市场调剂原料和帮助农村增加苇田,扶持编席生产。“粮食实行统购初期,囤粮用席和烤烟打包用席激增,刺激了生产的发展。”替代品增多,手工编席渐渐淡出人们生活许昌的工副业产品主要有编席、编草帽辫、竹编、条编、铁木制品等,品种繁多,一般具有当地产当地销的特点,供销合作社主要通过组织集市贸易进行产品交换。
“我们那里的编席也是杜寨人带过去的手艺!”1982年出生的建安区河街乡陈胡社区居民陈彦峰经营着小生意,经常走街串会,杜寨固定的集也是他必来的地方。“以前,杜寨一位姑娘嫁到我们那里,编席的手艺就在我们那里慢慢传开了。我父亲也编过,只是我没有学会。”
“杜寨逢三逢七有会,以前席子畅销得很。后来随着时间发展,席子的替代品越来越多,尤其是价廉物美、结实耐用的竹席流行开来,杜寨的秫杆席就慢慢卖不动了。”建安区桂村乡周胡村的韩金保是一名小商贩,见证了杜寨编席的发展。“有段时间,我们那里也有人编席,手艺是从杜寨学的。”
“人们不再编席差不多有近20年了。”据杜寨社区多位老人回忆,20世纪90年代末期,杜寨人渐渐不再编席,再后来的年轻人就很少有人见过当地人手工编席了。随着时间推移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上竹席、亚麻席、蒲席等各种席产品应有尽有,人们的选择性大大增加,杜寨席就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


席的历史
席作为人类最早使用的铺垫用具,在家具发展史上历时最长、最古老。甲骨文中,席被写成一个长方形的象形字。从奴隶社会后期起,人们的坐具分为“筵”和“席”两种,筵长,席短。地上底层铺的较粗的叫“筵”,筵上面铺的精细编织物叫“席”,人席地而坐,在上面饮酒吃肉,称之“筵席”。
时至今日,人们还会用“筵席”一词指代酒席。唐宋以前,并无桌椅之类的高架器具,只有矮小的几案一类的东西,古人谈话、写作、进食等,都是就地而坐,唯一可以讲究的就是在地上铺设席子。因为要就地坐在席子上,所以人们又说“席地而坐”。由于古人十分注重礼仪,所以铺席也有讲究,从天子、诸侯、士大夫及老百姓都有严格规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