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印记—老城的大街小巷之“卫巷”
信义庄
摊开老城的地图,你会发现,以泉城路为中心,老城有着许许多多的街巷。芙蓉街、榜棚街、阁之前街、鞭指巷、旧军门巷、木头园子巷、高都司巷……,它们或宽或窄、或长或短,密密麻麻如蛛网般链接在一起,串起了人们的生活。

初到济南,举目无亲,周末特别的想家,每至寂寞难耐之际,就一人无目的随性地去这些街巷中穿行。畅游在这些古老的街巷中,目睹两旁熟悉的四合院,耳听着大爷大妈的吆喝声,间或听到那熟悉的章丘方言,就像儿时行走在老家的大街、胡同,亲切、幸福、快乐!
说起街巷,一般而言,街是要大于巷的。古时一般对直者称“街”,曲者称“巷”,“巷”是指城市中较窄小的街道。但这老城的街巷似乎并非如此,如旧军门巷、鞭指巷、卫巷等都是直的,那县东巷、县西巷明显要大于芙蓉街、珍池街、贡院墙根街。这街不是街,巷也不是巷。我想,老城最初的样子一定不是这样的!这必是城市发展的使然,但这样的变化真的不好评说。
在这众多的街巷中,有一条前些年消失的小巷,一直在我的心底惦记着,总想找机会说说,好像不说就难以释怀。
这条小巷就是“卫巷”。
“卫巷”,北起泉城路,南到黑虎泉西路,长210米、宽仅3米,像极了乡村的胡同。“卫巷”因明朝街南首东临设立“济南卫”而得名,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历城县志·建置考》载“卫巷,济南卫西”。“卫巷”的名字一直沿用,有着400多年的历史,直到2006年10月,随着泉城路改造、恒隆广场的修建而永远地消失。
明朝设立的天津卫、威海卫声名远播、家喻户晓,一度成了这两个城市的代名词,而济南卫,假若不是“卫巷”的存在,恐怕没人记得,更别说成为城市的代名词了。真不知是“济南卫”成就了“卫巷 ”,还是“卫巷”成就了“济南卫”。
八十年代初的“卫巷”,默默无闻,少有商业的喧嚣。走在用水泥预制块铺就的凹凸不平的小巷里,凝望着斑驳的院落,那精雕细琢的门墩、墀头,透雕花牙子,坐山影壁,老屋墙头的五脊六兽等等,一起如画般映入你的眼帘,仿佛争先恐后向你诉说着它往日的辉煌。小巷古老、静谧、安详,令人沉醉。清晨,东边院落传来了画眉婉转嘹亮的声音,那是张大爷正起身遛鸟;西面院落悠扬的京胡声,是李大妈正在欣赏京剧;南口黑西路小学孩子们朗朗的晨读声,让小巷人似乎置身于校园,浸泡在浓浓的文化氛围中。傍晚时分,放学后的孩童三三两两在小巷里追逐玩耍,下班后骑车归来的年轻人彼此热情地打着招呼,老人们在自家的厨房里开心地忙碌着。路灯亮起,小巷里已几乎没有几个行人了,各家各户或是在院落里一起拉着家常,或是独自欣赏着刘兰芳的评书《说岳全传》……
巷里人不富有,但却人人脸上充满了阳光,洋溢着幸福满足的笑容。
这样的小巷,这样的生活,如今哪里还有啊!?

“卫巷”的北口西面,曾经是济南四大鲁菜馆之一的百年老店“燕喜堂”,该店创建于1932年,店名取自北燕南归之意,是老济南路人皆知的餐馆。其地道的鲁菜,如奶汤蒲菜、九转大肠等蜚声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在济南,八十年代谁能去“燕喜堂”搓上一顿,那是要吹上几天的。

不知是管理的原因还是人们口味喜好的变化,九十年代后期,这块济南鲁菜的金字招牌就渐渐暗淡无光,退出了人们的视野。
大凡世间万物,皆无法逃脱起起落落的定式吧。俗话讲: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就在“燕喜堂”跌入低谷之际,与其紧邻的“卫巷”北口东面,却出现了两家声名鹊起的饭店,“四喜居”和“卫巷快餐”。
“四喜居”的“四喜丸子”是我的最爱,九十年代中期曾约同事慕名品尝,排队等候近一个小时后终于吃上,吃过后再吃其它索然无味,现在偶尔想起仍是口水连连。

“卫巷快餐”无福享受,据说其招牌菜:“炒粉皮、爽口黄瓜、红烧排骨和炸鱿鱼圈”百吃不厌。
因了这两家饭店的兴起,这默默无闻的“卫巷”竟一度成为济南最火的美食街,再无了往日的宁静,当年,其知名度、热度,比之现在的芙蓉街那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民以食为天,人是须臾离不开饮食的,饮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鲁菜作为发端于春秋战国时的齐国、鲁国,形成于秦汉,汉族传统八大菜系之首,遍及京津塘及东北三省,覆盖面最广的地方菜系,自是齐鲁文化的重要组成。发扬光大我们的鲁菜文化,让“燕喜堂”、“聚丰德”等名牌老店凤凰涅槃,再创辉煌,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文化是我们的源,文化是我们的根,文化更是我们的未来!没有文化自信的社会是无法走向世界,走向更广阔的未来的!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卫巷”消失了,昔日“卫巷”的感觉再也无处寻找,让许多喜欢“卫巷”的心有不甘。未来也许还会有更多的“卫巷”会消失,但希望“卫巷”的有些悲剧不再重演,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让我们把保护与发展,传承与创新做的更好,让历史积淀的文化更加发扬光大,源远流长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