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吃“下水”
文/罗里宁
这里,把动物的内脏叫做“下水”,再往东去,有些地方又叫“上水”。不管是叫“上水”,还是叫“下水”,我都有点儿懵圈,怎么会把内脏叫“水”,还有“下”、“上”之分?
“下水”这东西,以前人多爱吃。但现在吃什么都讲究保健,在某一类人里面,例如有“三高”的人,是不宜吃“下水”的,即便是健康的人,也不好多吃,因为“下水”含高脂肪和高蛋白,多吃就有可能堆积出一些疾病隐患来。

此外,不知道“下水”有些什么营养价值,但人之爱吃,多半是因为它有着比较香脆的口感。
比如猪肚、猪肠,弄得好,就很脆口。猪肚、猪肠的做法,是有讲究的,猪肚要厚而光滑的那一半,猪小肠则要比较厚实,只有尺来长短的那一节,俗称“竹肠”。爆炒猪肚猪肠,火要够猛,还要掌握好时间,不能够把它炒老了,炒老了就会过硬,影响口感。当然,也不能把它炒得半生不熟的,让人恶心。

有人喜欢“猪有人喜欢“猪肚鸡”,但要把“猪肚鸡”做好,须得有点儿功夫。有人做“猪肚鸡”,是把猪肚和鸡块同时进锅去煮,这样做法,猪肚还没煮软,鸡块则煮过了。有厨师告之,做“猪肚鸡”,要先把洗净的猪肚切片配好料用高压锅煮软,再放进鸡块,煮熟即可,起锅前放进适量的胡椒粉,这样做出的“猪肚鸡”,肚片适口,鸡块香甜,汤水醇爽。

有人爱吃猪肺雪梨汤,清肺润喉。但猪肺雪梨汤做起来很麻烦,猪肺处理不好,吃的时候怪腻腻的。猪肝炒大肠,也是许多人的喜好。而我个人,不喜欢肝的味道。
羊“下水”和牛“下水”,更是不少人的喜爱。羊“下水”多用于爆炒,但羊肚羊肠,还是煮软了再回锅的好,生炒了吃,总是有点硬,牙要给力才行。一些地方喜欢吃生羊血,不过总要配进剁碎煮熟的羊“下水”才可吃,其实嘴里的感受还是“下水”的味道。

牛“下水”则要复杂一些,“百叶”片和“黄喉”片爆炒或打火锅,很是脆口。但牛肚牛肠,必须煮软了。生炒的话你是嚼不烂的。云贵那边的做法,是把牛肚牛肠先煮软了,再回锅爆炒,配之以麻辣味,吃得爽快极了。我们这边的风味牛杂,把牛“下水”和牛血一起炒,混进些许的牛肉片,味道不错,只是有的杂片,还是过于劲道,塞牙缝。

集市上有煮熟的牛杂卖,把牛肠牛肚牛肺等杂七杂八的东西混做一锅煮,也有不少食客。
过去北方人好像不怎么吃“吃“下水”这里,曾经听说有位南下老干部,吃过人家做的炒“黄喉”(即牛心上的大动脉)片,觉得好吃,急问这是什么东西,有人开玩笑说是牛喉,这位仁兄也没细问,下次到集市上去,提根牛喉回来,怎么弄都咬不动,闹了个不大不小的笑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