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王霁良,山东诗人,济南天桥区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山东作协会员,出版诗文集多部。
阳台养鸡记
文/王霁良
夕阳抚摸空空的阳台
台上人东踱西移,挥霍着心绪
入秋以来,移居露天的三只鸡
三只公鸡,长出高高的冠
本是五元买来,权充儿子玩具
不想天天疯长,忽有一日
那领头的来了声长啼
从此夜夜不可收,不断矫正嗓音
令人心惊肉跳,生怕邻居不依
只得闻鸡即起,拿出政府排斥异己的
手腕,用书打、拿脚踢
奈何屡教不改,不畏暴力
只得狠狠手,送它归了西
——另两只又在抗议
喔喔之声前赴后继
只得中秋节前全部处决
——而今天下太平
鸡食尚有,铁笼空空
阳台上的人,剔着牙
处在统治的空档,虚伪地怀念
他的三只鸡
像朋友一样消失了
□赏读王霁良《阳台养鸡记》
文/王晓云
这一首诗记录了阳台上养大了三只公鸡,因其啼声过响,怕受邻居指责,在采用各种手段禁声失败后,最终将三只公鸡先后杀死的事件。看似平实无奇的语言中,蕴含了巨大的张力,鸡、笼、阳台、人的背后皆有所隐喻,具有强烈的反讽意味以及荒诞感,引发读者对人类社会与人性进行反思。
首先,谈谈叙事的艺术性。这“记”,首尾呼应,叙事完整。
起首写一个人在阳台上来回踱步,心绪不宁,引发读者阅读的好奇之心。接着,写如何因为其啼声过响、警告无效、先后杀死了三只鸡的完整过程。在此过程中,这个主人是如何担心鸡给自己捣乱的心理活动刻画得入木三分——“心惊肉跳”、“生怕”、“只得”,看得出主人是受了怎样的煎熬,于是为下文训鸡、打鸡、踢鸡直至杀鸡作了非常合理的铺叙,最后,这鸡就是不得不杀的。结尾,视角再次落回到人,在无所事事中虚伪地怀念被自己杀死的三只鸡。
其次,说说修辞之妙处,鸡、阳台、笼子等都有隐喻。
表面上看,就是因为三只鸡的啼声过于响亮,在多次警告后,它们依然屡教不改。我们可以想象,故事中的“人”是如何使用手段来教训这些鸡的。在出现“打”、“踢”之前,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他已经对着这些鸡们苦口婆心地进行劝说、警告、训斥,这是非常有场景感的,这个故事在想象的过程中不断被充实完整。
当好语好言劝说无效,只能动用武力了。这个武力又特别有意思,请注意,这里作者用了类比——将作者教训鸡的手段与政府排斥异己的手腕相提并论;请再进一步看看这个主人的武力——“用书打”,看样子,主人就是一介书生,书生拿着书不读,反倒拿来打人,哦,不,是打鸡。反讽的意味先于此冒出,“书”是用来读的,不是用来打人或者打鸡的。再与上面一呼应,这个反讽就更强烈了——这手法与“政府排斥异己的手腕”是如出一辙啊!特别平实的语言中,特别平淡的叙述中,这一强烈的冲击力已经悄悄击中读者了。
特别值得玩味的地方是,“而今天下太平”,这个人却“处在统治的空档”。荒诞感是否油然而生?天下太平,难道不是这个在阳台上踱来踱去的人所热切盼望的吗?这背后,作者所要揭示的深意,是否能够读出一二来?故事发生的特定空间是阳台,将视线拉远,来看看在阳台上的这个人,是不是如同在一个笼子里?他在一个怎样的笼子里呢?被权力控制了的、强化了的、异化了的空间里,多么可怕!尤为可怕的是,他的怀念多么令人恐怖——“虚伪”地怀念,将敌人一样处决了的鸡比喻为朋友,不是一个更大的荒谬吗?
拟人化的手法还是非常明显的,鸡并非仅仅是鸡,这鸡非常有个性。它们是热爱生活的,因此总是“长啼”;它们是善于学习,积极向上的,所以总是不停“矫正嗓音”;它们是勇敢的,所以“屡教不改,不畏暴力”;它们又是非常正义且有民主意识的,所以会“抗议”会“前赴后继”;这是多么勇敢的鸡!作者在描写鸡的过程中,其实已经毫无保留地把自己对它们的同情以及歌颂表露无遗。
再次,玩味一番语言,平实中不乏幽默。
看看鸡们的表现,抗议、前赴后继,就非常生动,个性鲜明。看看人的行为举止,“剔着牙”,无所事事的样子马上就浮现在读者面前。作者对于鸡与人的态度,也十分鲜明地立在了读者的面前。“夕阳抚摸空空的阳台”,夕阳是否也在叹息?对人性的反思,在这些词句中,慢慢弹射出来,引人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