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之中有一个县叫做鄢陵县,这座小城以花为名,享有“鄢陵蜡梅冠天下”的美誉,还有“花都”“花乡”的美称。在这里,四季景色优美,花草众多,有人说这里的空气中负氧离子多,非常适宜居住和养老。我不知道负氧离子是多是少,只知道这里的长寿老人多,还有一个养生鼻祖彭祖曾在鄢陵修行的传说,因此,鄢陵县还有一个“中国长寿之乡”的称号。

在鄢陵县陈化店镇,有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村,村名叫做所村。她坐落在美丽的花溪大道中段的花海林深处。
所村,所村,她为啥起个名字叫做所村呢?
是这个被人们称呼了数百年的名字引起了我的兴趣。自诩热爱家乡的我,犯起了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倔。
查阅1987年出版的《鄢陵县地名志》,才对所村的来历有了知其然不知所以然的理解。据记载:“《嘉靖鄢陵志》载,所村,系所村、前王、东陈三村的合名。据传:初为六姓,即前王、后王、前郑、后郑、赵家、东陈六个小村组成,处所相连,故有‘连所六村’之称,演为今写。”
曾为六姓,也是六个小村。但现在的所村,人们只知道三个村,另外的三个村去哪了?这个,因为手头的资料有限,我实在是难以找到依据来解释。
地名,是历史前进的化石,每一处地名无不打上历史的印记。纵观陈化店镇的村庄,要么是依坡而建,要么临水而居,村的名字中多含有姓氏、地理、历史等要素。据1989年出版的《鄢陵县志》记载:“二道河由许昌县进入该乡,流经所村、东陈、张刘庄、伍子、北马桥,注入柏梁乡,境内流长约5公里。”
由此可见,所村的先民们在选择居所的时候,选择的是临水而居,又因六个小村处所相连,故称为所村。
就村名来推断,所村名字的由来,虽然取自“连所六村”,还应该有各得其所的意思。
各得其所是有出处的。《周易·系辞下》:“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是指每个人都得到了满足,后指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了恰当的安置。

各得其所还是有典故的。
《汉书·东方朔传》:“元元之民,各得其所。”
汉武帝妹妹隆虑公主的儿子昭平君,是汉武帝的外甥。隆虑公主知道昭平君倚仗权势,经常为非作歹,难免要惹出大事。她担心自己死后,昭平君会犯死罪无人救他,便在病重时对武帝说:“陛下,我愿以一千斤黄金和一千万钱,为昭平君预赎死罪。”这种事没有先例,但汉武帝见她病生得很重,为了安慰她,也就点头应允了。隆虑公主死后,昭平君因没有人管束他,日益骄横。一次他酒后杀人,被捕入狱。武帝非常难过,叹息道:“我妹妹很晚才生这个儿子,死前把他托付给了我,现在要判他死罪,我实在不忍心呀!”左右的大臣们都说:“公主早已替他赎了死罪,陛下就赦免他一次吧!”武帝摇摇头说:“法令是先帝制定的,必须遵守。如果因为我的亲属而破坏法令,岂不失信于民?”最后,武帝狠了狠心,还是下诏处死了昭平君。处死了昭平君,武帝心里很难过。但是,太中大夫东方朔却向武帝祝酒说:“赏功不避仇敌,罚罪不考虑骨肉,这两点陛下都做到了。四海之内的百姓就会各如其所愿。”
或许,人们将六个小村合称为所村的时候,就是因为各得其所的美好愿望吧!
此外,各得其所中的得,在古时是与德是相通的。德字的本意就是“得”,即得到、所得。有自己所得和让别人得到两层含义。《易经》有曰“赞助天地之化育”即为德,人要像天地一样无私,让万物各得其所,让你周围的人各有所得,帮助你周围的人各展其能,这就是“德”。中国古代提倡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哪一样不是首先为了别人?
让别人有所得,你就得到了“德”。
我想,这个应该是所村这个村名的真正涵义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