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剧张爱玲
文/陈欣
祖籍唐山丰润的张爱玲,天分既高,见识也广,是难得的天才作家,也是不可多得的编剧。生活在大城市的张爱玲自小就与电影有不解之缘,在小说和散文中她屡屡提到电影,写作技巧显然也受到电影的启发。她短暂的编剧生涯始于战后上海,走喜剧路线,将家庭伦理化悲为喜,幽默抵死却又感人至深。后来为香港电懋公司编剧,题材虽然仍是婚姻与家庭,却在电影里建立一个与小说截然不同的世界。张爱玲的小说本身就带有“纸上电影馆”的特点,其编剧的电影同小说又不完全相同,电影的表现更为直接、商业,在上个世纪繁华奢美生动的跃然于荧幕。张爱玲编剧在上海十分喜欢看电影的张爱玲,早在她的《十八春》中就借主人公的口说,上海的好处,“一是买东西,一是看电影”。看电影常常是她笔下恋情发展的场景、转折点乃至于一个男人可靠与否的象征。她在《花凋》中,写一个病入膏肓的女子出门去买安眠药自杀,没买成,就茫然坐上黄包车兜了个圈子,在西菜馆吃了顿饭,在电影院里坐了两个钟头。之后,她就改变了念头要重新看看上海。
孤身一人这样静静观察上海,是张爱玲在大多数时间里做的事。并以她极其独特的笔触,给《泰晤士报》,英文月刊《二十世纪》写了不少的影评,像对一片叫好声中的电影《渔家女》。她却在文章里这样说,我们走的是死胡同,因为《渔家女》的英雄是美术专门生。西洋美术在中国始终是有钱人消闲的玩艺儿。……“渔家女”的恋人教她读书,不过是传统士大夫“教姨太太读书”……而在她写《乌云盖月》的影评文章里,倒是引起了她的赞扬,“中国电影的题材通常不是赤贫就是巨富,对中产阶级的生活很少触及,这部片子是个例外,对这个阶层的生活有敏锐的描绘” 。
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她转向电影剧本写作,经柯灵介绍认识编导桑弧,桑弧是她在电影界的启蒙者。1947年,她写了《不了情》和《太太万岁》。张爱玲初次为桑弧写电影剧本《不了情》,被拍成“文华电影公司”的创业作,还选了当时最红的刘琼和陈燕燕演出,影片当年卖座极佳。在《惘然记》后记中,张爱玲写到:“1947年,我初次编电影剧本,片名《不了情》……” 她一度也完成了《金锁记》的剧本,但由于时局动荡以及女主角张瑞芳患病而拍摄搁浅。像小说一样,女人在这些电影里是极其重要的,她在另一篇影评里不无调侃地说,如果不谈情节和配搭的吸引力,中国电影明星真正有票房的,全都是女的。桑弧随后再找张爱玲写出剧本《太太万岁》,张爱玲把这家庭生活喜剧写得流畅风趣,编入一连串误会巧合和逗笑噱头,是华人少数好莱坞式的“神经喜剧”(Screwball Comedy)。
1952年张爱玲离开上海,也算是一次永别了,去往香港。 张爱玲编剧在香港电影资料馆的《张爱玲电懋剧本集》开篇,首句:“珍珠港那年的夏天,香港还是远东的里维拉……”虽然,台湾和香港在张爱玲眼里都属<边城>,这样的命题更体现在《重访边城》中。可是,是张爱玲意象的孤岛情结。香港对她来说是很有情结的,有很多的境遇堪比上海,有些生命的轨迹再此重叠。香港对于张爱玲,不只是她生命中的首次背井离乡,也不只是她中年返回的一次短暂停留。张爱玲对于香港,更不仅是时代洪流的匆匆过客,是孤岛文化的一部分,是距离她有爱有恨的彼岸最近的地方。张爱玲是在经济困境中来到香港并再一次接触电影的,在电懋公司任职的宋淇介绍她去写剧本,不但可以拿最高的稿酬,还同时担任剧本审查委员会委员。1957年的《情场如战场》改编自美国舞台剧《温柔的陷阱》,情节紧凑,节奏明快,戏里戏外充满了爱的狂想和悬疑,很符合张爱玲对爱情的想法:“我以为人在恋爱的时候,是比在战争或革命的时候更素朴,也更放恣的。”虽然是电懋特色的文人电影,但也入乡随俗,有了浓厚的香港市民文化的气质,影片由当红明星林黛、张扬、陈厚主演,主题曲:“情场如战场,战线长又长,你若想打胜战,战略要想一想。你若要打败仗,最好是先投降,楼房买一栋,汽车送一辆,只要你口袋肯帮忙,不怕她不欣赏……”也是那时间风靡香港大街小巷的。因为电影的成功,上映后打破了当时香港国语片的卖座纪录。张爱玲为电懋编写剧本,首先在基本价值观上必须与多数观众相一致。她之所以能够与香港观众或者干脆说香港市民在某些方面产生共鸣,编出一个又一个为他们所欢迎的剧本呢,首先因为她懂得他们。张爱玲的剧作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小奸小坏”的众生相,这里有他们的笑,他们的爱,他们的烦恼,他们的幸福。张爱玲对此有很深的理解。可以说这些剧本展现了张爱玲的另一面:她并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孤芳自赏,她对于与自己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东西也有所理解,有所包容。其次,张爱玲是一个很会编故事的人,她的剧本确实都编得很巧妙。这些剧本多为喜剧,人们从中可以看到她的好玩、轻松和聪明。 不过,接下来《红楼梦》的改编却让她心力憔悴,因为老板并没有读过原著,只想要一个少男少女又哭又闹的爱情故事。倒是在这期间轻松写就的几个剧本都顺利投拍,并票房大卖。那时,已经做了老板的前女星李丽华见张爱玲的时候,特意打扮得很漂亮,接待也算隆重,但香港编剧的地位却和大陆时期无法同日而语,导演和主演都可以任意要求编剧来修改剧本,但即使这样,张爱玲从1956年到1964年,张爱玲还是为香港电懋影业公司编写了十个剧本,拍摄了八部,剧本都保存至今,就是《人财两得》(1958年1月上映,影片佚)、《情场如战场》(1957年5月上映)、《桃花运》(1959年4月上映,影片佚)、《六月新娘》(1960年1月上映)、《小儿女》(1963年10月上映)、《南北一家亲》(1962年10月上映)、《一曲难忘》(1964年7月上映,影片佚)、《南北喜相逢》(1964年9月上映),其中有些是原创的,有些是改编的。中“南北”系列电影席卷了香港台湾两地,《南北和》放映六十天,卖座为全年第二名。没拍的两部中,《魂归离恨天》原稿还在,很遗憾《红楼梦》已经遗失。从1957年到1965年给“电懋”编剧近10年之久。直至1965年,张爱玲编写了最后的剧本《魂归离恨天》,本来是为野性难驯的叶枫度身创作,但它还没有来得及交到导演手上,“电懋”董事长陆运涛就遭遇空难,“电懋”改组成“国泰”而宋淇离职,张爱玲也从此脱离电影编剧,走进了她的隐遁人生!后世的影响1943年《倾城之恋》出版了,这部爱情小说书写了467页,是张爱玲最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之一。也是一篇探讨爱情、婚姻和人性在战乱及其前后,怎样生存和挣扎的作品。《倾城之恋》是一个动听而又近人情的故事。《倾城之恋》里,从腐旧的家庭里走出来的流苏,香港之战的洗礼并不曾将她感化成为革命女性:香港之战影响范柳原,使他转向平实的生活,终于结婚了,但结婚并不使他变为圣人,完全放弃往日的生活习惯与作风。1984年8月2日,由香港邵氏兄弟有限公司制作的电影《倾城之恋》在香港上映。影片改编自张爱玲同名小说《倾城之恋》,讲述了香港沦陷后,范柳原和白流苏之间的爱情故事。影片是由许鞍华执导,周润发及缪骞人主演的一部爱情片。2009年,由梦继任导演,邹静之担任编剧,根据张爱玲同名小说《倾城之恋》,改编了34集同名电视连续剧《倾城之恋》,并于同年3月14日在央视八套(CCTV-8)播出。陈数、黄觉、王学兵等人主演,该剧讲述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上海和香港两地的一段华丽而苍凉的传奇爱情故事。
1995年9月8日夜,恰逢中华民族传统圆节日中秋节,74岁的张爱玲在美国洛杉矶西木区公寓内孤独地离世,传奇在寂寞中默默拉下了帷幕。但是,随着张爱玲文学作品的陆续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她强大的艺术生命力依然在延续,光华依然在强势绽放。
作者简介:
陈欣,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煤矿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华夏精短文学学会副会长、华北分会会长、签约作家。《精短小说》杂志绿版河北采编站主任,《作家文苑》报执行主编。
1993年参加上海复旦大学作家预备班学习,1994年7月被录取为上海复旦大学作家班正式学员。
曾为《南国诗报》专栏作家;《芳草》国企文学杂志主编、唐山“首佳”老年大学首任校长。
著有《陈欣作品选》《岁月回响》《新春文稿集》《梦回唐朝》《携一抹阳光》等文学专著。
审稿:都市头条中国文学社散文主编禾之晓
投稿邮箱:758774822@qq.com
联系微信:a13618258998
《都市头条中国文学社》编委成员:
顾问:刘杰(与海子同时代的先锋诗人,著名诗人和策划家)、周瑟瑟(著名诗人与作家、卡丘杂志社长)、马俊华(暮雪诗刊执行主编)、廖望月(诗天子诗刊创始人)、倪进宝(龙盟诗社创始人)、罗晖(年度中国诗歌选主编,著名诗人)、晓渡(安徽诗歌主编)、荒村(大平原诗刊主编,中国民间诗歌读本主编)
总策划:彭永征
总编:走出象征
小说主编:梁测
散文主编:禾之晓
诗歌主编:柳音
朗诵主编:柳音
特邀编委:
法律顾问:刘明
继续招聘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