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蝉,俗称“知了”。不知蝉应该是害虫,还是益虫?只知它在每年暑季总是无偿地为人们唱歌,应该算是人们的朋友吧!
人类很早就对蝉进行了研究,掌握了它的生活规律。在“七十二候”谚语歌中就有两候以蝉为物表。分别是:“夏至二候蝉始鸣”“立秋三候寒蝉鸣”。
炎夏来临,为缓解炎暑人们焦躁的情绪,蝉就爬上枝头为人们高歌,声音是那么优美动听。它不厌其烦地日复一日的放歌,数周后雄蝉唱累了,就无声地伏在树干上歇息,看护着雌蝉把蝉卵产于树的嫩枝上。
入冬,凛冽的寒风吹落了附着蝉卵的枯枝,枯枝落于地面,蝇蛆般的蝉卵从枯枝里弹出,钻入泥土里。经过四年漫长的地下生活,蝉卵逐渐发育长大。再经过第一次蜕变,成为蝉的幼虫。幼虫在地下靠吸食树根液长大,再经过两次蜕变,才变成了人们熟悉的蝉蛹(知了猴)。如遇条件合适,它就会钻出地面爬上树干,进行最后一次蜕变,破壳而出变成美丽漂亮的金蝉,放歌、产卵,完成一个生命周期。如遇干旱等环境不适宜时,蝉蛹还要在地下再待一年。

蝉的天敌是鸟类和螳螂,而人类一直同蝉和谐相处着。听着蝉美妙的歌声,享用着蝉蜕的医药效能。但不知何时,美食家把蝉蛹端上了餐桌,成为一道美味补品。蝉蛹从此成为商品,人类开始了滥捕狂捉,人类变成了蝉最大的天敌。人们常用“吃风屙沫”形容蝉对人类、对环境无所苛求,可人类为什么不给蝉留生活空间呢?蝉天生就不是供人食用的呀!
入夜,一只蝉蛹钻到地面,扒开一个小洞向外看。只见捕捉蝉蛹的人你来我往,手电筒不住地向树干上照,一棵挨一棵寻找知了猴。蝉蛹感觉时机不对,情况很危险,一旦灯光照到洞口,就会发现自己,轻易地被捉,小命就完了,它赶快退了回去,推土堵住了洞口。

但它却听到了一个天大的好消息,逮知了猴的人说:“再过几天就要立秋了,立秋后知了猴有毒就不能吃了。”蝉蛹听到了希望,它就坚持在地下再待几天,立秋后再出去吧……好不容易等到立秋,蝉蛹才钻出地面爬上树梢蜕变为金蝉。但这时,天气已转凉,难放歌喉,真是“噤若寒蝉”。
秋蝉在树上哀鸣有气无力,时断时续,悲哀悽凉。没有了夏日的激情奔放,高亢豪爽。似在哀叹蝉族日衰,似在声讨人类的贪婪残忍,似在抱怨蝉族为何不天生有毒?可天生有毒又有何用?毒蛇不也被人类食肉,取胆泡酒吗……
“知了”!“知了”!……一声声蝉鸣震耳欲聋。我问“知了”你到底“知了”什么?你只顾整天无忧无虑的,高傲地放歌,潇洒地活着。
这或许是启示人们应有的一种处世心态吧!也奉劝善良的人们对蝉族手下留情!

作者简介:张便玲,女,1949年腊月生。网名迎春花,洛宁县城郊乡在礼村人,中教一级教师,已退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