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子柏位于洛宁县陈吴乡东寨子村九龙口处,三足鼎立六枝如盖,是一株树龄达一千八百余年的侧柏。太子柏富有灵性,能赐百福普降吉祥,当地百姓世代多认亲归祖。此柏集古奇灵神与一身,承载着丰富的民俗文化,是国家一级保护名木。

这棵大柏树,从有记载到现在已经有1800余年的历史,被称为 “千年太子柏”。 虽说生长在干枯的窑洞之上,可枝叶浓密,生长旺盛,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另外这棵大树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唐朝,高宗皇帝携皇后武则天巡幸洛阳,众皇子随驾从行,一路上游山玩水,遍赏美景,途经洛宁县,见竹乡一派清新秀丽风光、歌舞升平之相,帝心大悦,令文武百官、一众随从,尽情游赏。皇子李弘、李贤、李显三兄弟结伴,嬉游于洛水南岸,竹林之间,留恋忘返之际,忽天降大雨,三兄弟慌忙寻处避雨,因见西南方有翠柏如盖,急奔树下,天神忽见三龙毕集,忙现彩虹,施法于树,树外大雨倾盆,树下滴水不沾。因三兄弟先后被封太子,又因树龄久长,此树故得名“千年太子柏”。

三足鼎立太子柏,被当地村民誉为神树,在其旁边还盖了一座庙宇:皇宫殿,平日里香火就很旺,过年过节更是鞭炮声不绝于耳。
太子柏、又名九龙柏。古时候东寨子村南九龙口上空、有九龙在此翻飞升腾,畄恋此地风脉旺盛,结伴降临人间,三龙缠作坛子,六龙结伴化身绞成枝。化为神柏佑永宁万民,故历代被称九龙柏。
传说归传说,自然是不见正史。但此树被视为神品却是不争的事实,至今树前仍设有香案,从香案上香灰的厚度看,古柏所受的香火满旺。认树为父的习俗也在流传,古柏上满树拴着的红绳,就是“干儿”们留下的印记。当地人告诉我们,选个三六九的好日子,奉上贡品,点燃香火,磕过头后把红绳拴于树上,就成了古柏的“干儿子”了,此后“干大”便会保佑你逢凶化吉、平平安安。
想这古树,古往今来不知认下了多少“干儿子”,有此成就,可谓壮哉。又想,能拜倒在此树脚下,就和千年前的皇子成为兄弟,岂不威风?

据当地老年人传说,清朝康熙初年,河北邯郸来了三个买古柏古楸树的商人。他们看上了这棵柏树,三十块大洋买下。他们买了纸帛在树下烧了,第二天准备放树。天不亮他们来到树前,用自带的斧子向树根砍去,一斧子下去却砍在伙计的脚上。伙计抱脚大哭鲜血直流,久治不愈,最后丢掉了性命。从此再没人敢买这树了。
站在古柏下,想这古柏能穿越千年时空而面对我们,亏得是和“神”攀上了亲戚,不然早已毁于人们的刀斧之下了。如今我们能看到的古树,除十分偏僻荒蛮之地的外,大凡都是因此。于是在感念“神”的魔力的同时,又不得不为人的残忍而汗颜……
沿着村内的水泥道路,浏览着村内的楼房,陪伴着我们的是看不到头的绿竹,穿过村子,上一个土坡,千年古柏就显现在了眼前。

远看是古柏,近看是一个古爵!三条苍劲的根,有力的扎向了大地的深处,向上伸出的六枝,均匀地分向各方,如怕“爵”中的美酒撒落一般。
站在太子柏前,你可以浮想连篇,想着这千百年,朝代的更迭,人类的变迁,刀枪剑影、你争我夺、都为的是个人利益,唯有共产党为了人民和民族利益。走近细看,古柏的三条根之间竟可以直直地站上四五个人,西北方最粗的那条,竟有一抱粗细。三条树根,两两之间可以宽敞地通行摩托车、农用三轮车。更奇的是,这古柏竟是没有树干一般,树根和树枝间的距离很短,仿佛三条树根撑起了六棵大树一样。履盖一方,福佑大地。

说是千年太子古柏,其实古柏的年龄到底有多大,任谁也说不清。传说唐朝的时候,这柏树已经巍巍峨峨了。大周则天皇帝时,一日太子带着两个皇弟离开东都洛阳游玩,逆洛水西行,不知不觉间就来到了东寨子这个地方。想那几个皇子也如我们一般,正陶醉于修竹、山泉带来的清爽惬意,骤然间又被这株奇柏震撼。震撼之余,他们认定这株奇柏乃一神品,于是便拜倒在这棵神树之下。虔诚跪拜之间,结合自己的身世,就有了认树为父之想,于是三皇子就同认这棵树作了“干大”。据说,认亲之后,三个皇子一人抱了一条树根,就像儿子抱着父亲的腿一样,依依地不舍离去……

东寨子迎接我们的是一眼望不到头的幽绿的竹林。一条小溪,哼着隐约及耳的小调调,沿着竹林边儿袅袅而至,在村口旋身一舞,即踏着轻快的小舞步潇洒东去。 许是为了配合小溪的表演,村口筑起了小巧的两孔石桥,桥边一天然的山石,石上有两行醒目的红色大字: 三步两孔桥,四面五园竹。景区内天然形成的五园翠竹与金门河环抱相拥,碧水翠竹,路桥相连,景色宜人。清代大书法家王铎游经此地,曾留下“三步两孔桥、四面五园竹”的精美绝句。 置身于茂林修竹,你会感到心旷神怡、心清气爽。真正体会到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绝妙意境。
历史上的九龙口处,有辽金时期的虢州、孟州、嵩州统帅武德将軍墓,顺治时期的进士、康熙时期苏州知府师佐府邸。道光时期武进士花翎侍卫韦应麒、韦应麟为武显将軍旗杆座石。但大家尊奉的却是一个叫韦衮的先人。这韦衮是清末的一个秀才,屡次应试,却难再进一步,便死了心,以给人写状纸为生。由于才高,由韦衮写的状纸一般都能赢官司,所以名声大振。他替穷人说话,为有理人辩解抗争,村内路东还建有韦衮 庙,至今香火不断。还有村南的太子柏、韦姓祖祠,师姓祖祠,师知府的门楼,韦榜眼府第的旗杆窝,藏在县文管所的圣旨·······。這些都验证了走过的历史,都是东寨子各姓人们团结奋进的有力見证。

作者简介:程卫东,男,1947年生,洛宁县大原村人,县政府烟办原副主任,2008年退休,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学研究会会员,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顾问洛阳市姓氏研究会理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