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四十年来评价毛泽东的最好文章,是何新先生的《重论毛泽东》
任志刚点评:得亏有何新,这三十年中国的思想理论界才不至于过于可怜。这一点都不奇怪,因为思想的翅膀是不能拴上世俗的包袱更不要说绑上黄金。所以全民逐利的结果就是全社会没有思想家,这一点都不奇怪。所以何新先生在当今社会实属于凤毛麟角。至于有人说何新没有系统的理论,这要求实在太高了。我们知道何新先生的根是扎在一片阳光暴晒之后净土之上的,这片净土上最先长出的多是杂草野花,或是无根的浮萍很快就消失的无影无踪。一个社会不出思想家也不一定就是坏事。因为思想家所需要的往往是痛苦的沃土,甚至多是鲜血死亡苦难甚至肮脏这样的沃土和养分。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民国时期的大师璀璨都不能遮掩其战乱的背景。所以对一个民族来说,也不是思想家越多越好。
我们今天点评的是何新先生写的一篇好文,题目是《重论毛泽东》,这是我们看到的关于毛泽东的最好的文章之一。我们看看智者如何新这样的共和国的同龄人是怎么论毛泽东的。 提醒一下奥,就是那个时代的人们,主要是指50后或是之前的人们,他们的生命和心灵无一例外地被深深打上了那个时代的烙印,以至于他们完全不自觉,总是在言谈话语中有所表露。现如今,中国社会反毛的人多数也是那个年龄段的,他们以为自己是一种大彻大悟,却不知道自己所表达的只不过是一种负面的感情而已。在后来人眼里这其实都是一回事。和年轻人的爱和恨情感纠结类似。这种爱和恨都是一种情感的激烈反应,是他们试图摆脱毛泽东的影响力的无奈挣扎。这种挣扎扭曲了反毛者的灵魂,甚至永世不得超生。这也使得他们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可怜的一代人。既不像先辈自觉的牺牲而留名青史相形之下,有没有机会获得新生,变成了精神界的痴男怨女。而60后和其后的几代人在思想上要轻松的多,因为在毛泽东时代这些人还小或者没有出生,或是尚没有形成思想,所以整体上感觉不深刻,随后的岁月中又试图遗忘,紧接着脑子或是被西方的舆论洗脑了,或是被大量的垃圾信息占领了。这个群体(相对年轻的群体)在精神和思想层面上讲是弱势的,因为没有痛苦就没有深刻,不过好处是也没有痛苦。中年以下的人群往往表现为追求纸醉金迷醉生梦死,远离思想和精神追求。但是现实会用痛苦教育这类的人群,而现实和资本正在做这样的教育,所以这群人一旦重新觉悟反而更容易接纳和领悟毛泽东的伟大。我们相信,经历了三十多年的逆反和反面教育之后,在中国年轻的一代人正在觉醒之中,当他们一旦觉悟,不愿意做资本的奴仆的意识一旦苏醒,他们就会在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之下集结,就会形成巨大的正能量,而且这种正能量非常纯正。可以预测今后中国社会对毛泽东的评价会越来越正面。这就是我们对中国未来十分乐观的根据。因为毛泽东思想已经深入到中国人的骨髓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