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仲晋明
制作:世界诗歌联合总会总编辑部

又见河津蓝
作者:仲晋明

在外漂泊的人是家乡放飞的风筝,走得越远,系着的那根线便拽得越紧。这由忧愁、苦涩、甜蜜、思念编织成的线,时刻会让我听到亲切乡音时泪眼婆娑,淋着绵绵细雨时失魂落魄和看着夕阳西下时怅然若失。


家乡河津几十年一直在高速发展的轨道上运行,日新月异的变化让家乡变得惊人的繁华而美丽。但是我依旧牢记着儿时家乡的点点滴滴。那里有大禹凿开的禹门口(又称龙门),有鲤鱼跳龙门的盛景;更有古耿封国,孔子东归之遗迹;是司马迁、薛仁贵故里。据说唐王李世民多次出兵取道河津,留下“河东子弟多才俊”名言,一代女皇武则天往返故乡与长安必经大河要津;丘处机一言止杀后修道龙门。而大儒王通不仅学贯三晋,其门徒不泛魏征、房玄龄之贤相,更值得骄傲的是他的孙子王勃被誉为初唐四杰之首,那矗立在赣江边上的《滕王阁序》中的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绝对流芳后世。

离开家乡时那里沒有被污染的河流、溪水,那大雁留声的汾河湾是我心灵最好的栖息地。那种随着宇宙间日月星辰的运行与家乡自然景色迸发而形成的绚丽景象令我心醉,它永远散发出一种朴实无华的原汁原味的迷人的芬芳。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过快发展,家乡的天不再蓝了,水不再绿了。继之而来的是严重的污染带来的环境问题。雾霾之中,二氧化硫的刺鼻气味合着滚滚烟尘让乡亲们苦不堪言,工业噪音和不洁的空气产生了许多地方病,仅每年托我求医四医大的肺病患者就有三十多位。家乡确实变了,以致于司机一看不清路就说首长到了……
说心里话,河津的繁荣发展工业基础功不可没,可随之而来的是环境污染的问题,历届河津市委、政府都非常重视环保建设,几经努力总是收获甚微。记得一次回乡的路上,好朋友指着一个个刷着绿色涂料的高大烟囱说河津也绿色环保了.......。 话虽幽默,可我一点也笑不出来。
现在好了,又见河津蓝。这得归功于新一届河津市委、政府提出了生态立市思想与措施,加大了执法治理力度。特别是运城市委常委河津市委书记鞠振同志主政以来,一股清风扑面,干净担当,敢为人先,谋事创业的工作局面已经形成。这让我一个在外工作的老同志非常的欣赏和自豪。

与鞠振书记的一次见面是在闫新善副主任陪同下进行的。之前多次听到鞠书记亲临一线抓环保,常常一个人突击夜查污染企业烟尘排放,大雨天也不忘冒雨查看周边工厂排污情况。为了抓好河津全面工作,夜以继日,每天晚上都工作到凌晨三点左右。这样勤政为民的好书记在我心里着实打了深刻的印记。但与鞠书记的交流给我更大的震撼是他的高站位、高起点和大格局,“党建统领,五转一新”的工作思路;“龙腾虎跃”的工业发展转型计划;“群星灿烂”的五小企业的育苗计划;在外工作人员“凤还巢”行动计划等等,特别是提到把河津建设成为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中原名城”时,让我看到了家乡美好的未来。心里想,有这样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带头人,家乡的天一定会更蓝,水会更清,人民会更加幸福美好……。

我一直认为,一个人无论走到哪里,他身上会永远吸附着家乡的味道,也许你自己不觉,但当某一天或者某一时刻你的思绪、你的灵魂被触发的时候,那味道便会从你的每一个毛孔溢出,然后弥漫于你的周身,让你目眩,让你窒息。想想家乡又是一片生机,五彩缤纷的花朵点缀在绿色的地毯上,彩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鸟儿在空中炫耀着矫健的翅膀。细雨绵绵,密密的雨簾斜织着幽幽心事,缓缓滑落的雨滴轻叩着青石绿苔。那色彩各异的雨伞在深巷中载沉载浮,袅袅烟雨朦胧,伴随着一唱三叹的蒲剧更显晋南韵味,如王通诗曰:“转物头头皆妙境,穷源处处尽同津。美哉,盛哉!
家乡最富于诗情画意的季节应在九、十月。水兰,和莲荷一片连着一片,仿佛把整个汾河湾轻轻托起。山菊和水兰花虽貌不惊人,碎小得可怜,但放眼望去,黄灿灿白茫茫的一片惹人爱怜。莲池公园内,一阵轻风拂过,彩荷纷纷轻摆着细腰,一起一伏,就像热情多礼的河津姑娘。循着一串串爽朗的笑语,你才能辨认出哪是荷花,哪是正在藕地里拔草的姑娘或少妇的俏脸。这时,也只有这时,你才会顿悟出唐代诗人王昌龄《采莲曲》的韵味:“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河津真的变了,变的不仅仅是蓝天白云,碧水青山,变得更是环保理念,是主席倡导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乡亲们心中真正扎根开花结果。我想我该回家乡看看了,登上吕梁之巅,眺望黄河龙门,从口中由衷的喊出“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2019年7月写于京郊,8月改定于古城西安

【作者简介】
仲晋明,供职于解放军某部。入伍三十余年,笔耕不辍,先后创作诗词歌赋近百首,军旅随笔三百余篇。业余尤喜书画、篆刻、摄影、栏图设计、工艺制作,金石玉器鉴定和传统文化传播。其作品多次在国家刊物上发表。现为美协陕西会员,军旅文化、周秦文化专家、世界诗歌联合总会高级顾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