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程杨松
人间四月,春雨奔疾,春潮涌荡,哗啦啦淋湿了蓊郁春意。假如你有幸登高俯瞰赣西大地,你不会怀疑,那是一片悬浮春江潮头的翠绿岛屿:浓稠的绿色如萍水浩浩绵延,跌宕的流波似绿意滚滚翻卷——她们合力浆灌清洗出一幅清凌凌的醉美春色。
一条汤汤作响的萍水出自云空,出自杨岐山巅,出自亘古的时间深处,吃水渐深而丰腴典雅,玉带缠腰般环抱萍城,滔滔西流入湘江,注洞庭,那是上苍额外之外的馈赠,更是萍乡心动之动的雅姿。或者,那更像是时与空的会心偶遇,情和景的诗意相逢,只为恣肆袒露一方天地的声色之盛、大美之状。
可我知道,多少年来,作为赣湘水系分水岭的萍乡,这只扼锁吴楚咽喉的“赣西明珠”,由于境内地势比邻县市都更高,且无一条穿城而过的大河流,天然储水条件差,城区一旦遭遇短时强降雨,就极易引发城市内涝,进而惶让“明珠浸水”又无计可施、无可奈何。
以至年年雨季众多之地“门前看海”,徒生“萍水之愁”。
以至年年雨季诸多之人望“萍”兴叹,徒然近“乡”怯步。
让萍水在时间的流域划出一道分水岭的,是2015年——这一年,痛定思痛的萍城人急民所急、为所欲为,成功跻身全国首批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他们相信,一条萍水的生生死死当是天地所赐,但这条萍水的来来去去却断非天地所定。从此,一场治城理水的全民之战在萍城毅然发动、决然打响——这注定是一场攻坚克难之硬战,更注定是一场纵深持久之苦战。
如果有哪一个萍乡人对我说,三年太久,只争朝夕,这我会相信。因为三年来,这群“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萍乡人,就硬是在全市域、中心城区、示范区三个空间尺度上整合实施了159个海绵项目,分层构建起一整套海绵城市体系;就硬是先后出台了7项规划和3个标准,有效解决了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无规划引导、无技术参数、无验收标准等问题;就硬是在国家有关部门组织的海绵城市建设年度绩效考评中,连续两年取得了全国排名第一的佳绩。
我更知道,从“雨季看海、萍水之愁”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让43个小区的1.2万户、超过4万居民免受无休无止的涝泡之苦,这是萍乡人建设海绵城市的根本初衷,但绝不会是萍乡人的唯一梦想。
于是,我不会奇怪,他们为何定然推动水安全、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文化“五水共治”,在修补城市排水防涝等基础设施的同时,修复城市中被积久破坏的自然生态、地形地貌、文化景观,进而提升城市品位——如今你走进萍乡城区,随处可见用屋顶花园、下沉式绿地、植草沟、蓄水池等方式涵养水资源,收集雨水用于市政清洁、园林浇灌和景观水体;徜徉玉湖公园,只见一湖清水映入眼帘,园内透水铺装广场,湖波与湿地相通,城光共水色争辉;漫步萍水河畔,南正古街、鳌洲书院等临水文化建筑正在改造,水清岸绿的生态景观正在重现,依水而筑的传统城市形态正在延续,“绿兰青黛染群山,院锁层峦叠嶂间”的诗境随波款款逐流,倒映出一缕萍乡人魂牵梦绕的“萍水乡愁”。
于是,我也不会奇怪,他们为何笃然设立10亿元海绵智慧城市建设引导基金,推动传统企业创新发展,整合科研设计单位、施工企业、制造企业、金融资本,组建海绵产业集团,紧盯海绵城市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和新产业集群。透水砖、透水混凝土、渗排管……如今在萍城,仅海绵材料生产型企业已然超过100家,年产值就超过80亿。
水治而城安,水润而城兴。唯有水流其低、水归其位,方能彰水之善、显水之美,并对一座城市的历史和未来以慈悲成全。于是我终于明白,这些年来,萍乡之所以能以中部小城亮出“中国首批内陆开放城市”“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金字招牌,当是得益于一袭漾漾清波的日夜濯洗;之所以能在弹丸之地诞生“中国好人”六十多人、“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并入选多人,当是受益于一条脉脉活水的温情滋养。这让我笃信,一条萍水与一处山乡的美好遇见,就会有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而一条萍水在时间上的泾渭分流,则更会成全她在地域之上的美名。
——我更笃信,这条萍水的最终流向,定是人心思处,定是善美之处——那是200万怀揣浓浓乡愁的萍城人最幸福的归址!

〖作者简介〗程杨松,男,汉族,八零年生。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西发展与改革研究院研究员,江西航空产业软科学研究基地研究员,上饶师院文传学院客座教授。迄今已在《飞天》《星火》《散文选刊》《海外文摘》《牡丹》等纯文期刊发表各类作品近百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