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 驼 山
孙志刚

千寻驼岭向天问,万树葱茏对月歌。当东方的秋阳跟随一弯残月5云门山头的云捉迷藏的时候,驼山山门外广场也热闹起来。
初秋的风爽爽的,轻抚着人们脸颊。理一理被风吹乱的霜发,举目东望,云门山的轮廓及山头的建筑清晰可见,高空缆车像一道倒挂的虹悬于云门山与驼山之间。太阳和月牙在淡淡的云团中时隐时现,远处山头上笼一层轻纱似的薄雾。转身,抬头,一座高大的石雕山门豁然呈现在眼前,门楹上浮雕两个斗大汉字:“驼山”。
进入山门,拾阶而上,
行百余步,路旁现一亭,曰“望佛台”,站立亭前平台之上东南而望,于云门山南麓,一巨型卧佛呈现于群峰之间,这就是青州人所津津乐道的青州巨佛。青州巨佛主体部分由劈山和磨脐山组成,叠连九座山头、仅面部就长达2500米,堪称世界第一的山体巨佛。历经1400余年,至今偶经发现后,现已成为山东乃至全国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素有“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尊佛”之誉。
继续前行数十步,路旁忽现一石凿影壁,亦镌刻楷体榜书“驼山”二字,字体刚劲有力,据载为明正德年间(1506~1521)乔宇所书,虽历经沧桑,仍雄风依旧。
驻足题刻前,两个雄浑大字仿佛在向游人诉说驼山的前世今生。小憩间忽回眸俯视,但见驼山怀抱之中,红墙金顶,高大恢弘的建筑群,这就是驰名中外的龙兴寺了。龙兴寺始建于南北朝时期,后损毁殁迹于战乱。1996年遗址偶被发现,遂进行抢救性发掘,共出土上至南北朝,下至彩绘石佛四百余尊,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现笔者看到的景观为易址所建之龙兴寺,原址位于青州古城西洋溪湖畔,已得到有效保护。
上山的路开始蜿蜒曲折,石阶越来越密,人们开始气短腿软起来,攀爬速度也渐渐慢下来,曲径通幽的感觉刹那间跃上心头,驻足平喘挥汗之暇偷窥几眼四周的美景。

行进间,一座精致的凉亭进入视野,蓝底匾额书“望云亭”三个烫金大字。“望云”取一语双关之意,有东望云门山之意,亦有云系山腰登亭可望云海之意。
出“望云亭”,复登二百余阶,眼前一三叉路口,继续向上是“东天门”,左首下行,见一石门,门楹上书“驼山石窟”四个大字,门框镌刻对联:“驼岭千寻古州胜景,石窟万载华夏文光”。
取路左行,入石门,沿崖壁步道西行数百米,危崖如削,高万仞,现五座洞窟和一处摩崖造像,共计造像638尊。五处洞窟皆面向东南之巨佛,呈万佛朝拜之势。这些造像最大者通高约6米,最小者不足30厘米,造型神态各异,种类繁多,雕凿技艺精湛。游人无不为其造像造诣所折服。据载,驼山石窟开凿于北周末年至唐长安三年(703)。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离开石窟前行还远,几无路,眼前一峭壁,高数丈,怪石突兀,人几难以攀爬。攀上绝壁,登上山梁,眼前豁然开朗,耳旁松涛阵阵,脸上凉风习习,环顾群山逶迤,南天门直插云霄。
山顶地势平缓,顺路北上即驼山主峰。穿碑林,过天泉、天河、天桥、五龙池,就是昊天宫了。"昊天宫"乃是过去道教盛行的痕迹。南北长约一百五十米,东西宽约一百米,是一组规模宏大的古代建筑群。其主要建筑有七宝阁、玉皇殿、戏楼、东西配殿和廊房等,共计殿、堂、楼、房等五十多间。玉皇殿为木石结构,雕梁画栋,气势雄伟;七宝阁则系石质无梁双拱阁楼式建筑,结构奇特,坚固耐久。
驼山顶峰上的古建筑群以及绝壁上众多石窟造像不仅为我们深入了解青州道教、佛教发展的历史打开一扇窗,更为我们深入了解青州光辉灿烂的文化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堪称青州之瑰宝。
驼山,与其齐名的云门山、仰天山一样,集道教文化与佛教文化于一身,融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于一体,古往今来,吸引了多少信男善女、文人墨客、达官巨商。有诗云:”不厌驼山路,千峰列翠屏。天连海树黑,日落岱云青。”
驼山,镶嵌在海岱之间的一颗千年明珠,宝珠不老,熠熠生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