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在雨夜里读书写作
文/匡天龙
小时候我喜欢在雨夜里写作业。长大了我喜欢在雨夜里读书写作。
每当侧耳聆听“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心中便掀起万般滋味,速将笔头化为一叶扁舟,桨橹轻摇间,历历风景已在眼前荡漾开去。
老家春雨来临前的村庄,是忙碌而恢宏的,燕子贴着地面疾飞,蚂蚁从低处爬向高处,未来得及归屋的牛羊,久经风雨雷电历练的它们,有序保持着从一个希望走向另一个希望的积极心态。
不一会,瓢泼大雨疾驰而来,似虎啸龙吟、万箭齐发,心头居然滋生出莫名的欣喜、悸动和异样的情愫。
父亲具有先见之明,早已披蓑带笠穿梭于田间江湖。只见他如武术宗师,与四尺铁锹融为一体,将至高技巧隐于无形,“眼里根本没有敌人”。不一会,父亲一定闻到了稻谷的芬芳,越发英勇雄武起来,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将铁锹使成一柄双刃利剑,让顽劣暴雨破锋为二,一半化为甘露流进水田,一半形成浑水汇入沟壑。
等雨过天晴,颗粒归仓,我们一家就能吃上粒粒青白、颗颗醇香、回味无穷的米饭了。
多年后,每每遇见有人在餐厅将未动一口的食物弃之不顾,我都由衷提醒对方打包回家,因为永远记得父亲躬耕风雨的身影,从不敢遗忘。
下雨的日子,则是母亲展示针线活的最佳时光。她像一位功底深厚的书家,“五体”无所不精,裁、缝、纳、补、绣,“五技”无所不能。所以至今清晰记得,母亲做针线活用的竹尺、顶针和黑铁剪刀,因长久使用而变得油光瓦亮。
母亲每次缝衣,总是坐得端端正正,神情虔诚而庄严。他缝制的衣服,件件合身、好看、耐穿,做的鞋子不夹脚、不磨脚,绣工更是活灵活现、功夫不凡。当时左邻右舍衣裤破了,拿来请母亲帮忙,母亲总是二话不说接手就补。
冬雨来临,代表进入了农闲时节。这时候,母亲白天给人家做衣服、鞋子,晚上则手把手教村里一些姑娘针线手艺。等大家做针线活倦了累了,母亲便微笑着拿出自己耕种的南瓜子、吊瓜子、葵瓜子供大家食用。大家忙着手里的活计,伴着冬夜的悠长,沉浸于温暖的欢声笑语之中。
“无论是男人或女人,从内到外好看,穿衣服也就好看。”母亲说,每一件衣服都有自己的归属,人在找一件合适的衣服,衣服也在找那个合适的人。母亲认为,一块布料要做成一件合身的衣服,如同一坨铁锻造为一把好刀,一个人修炼为一个好人,都得下一番狠功夫。无论做衣或做人,有了标尺和规矩,有了定力和匠心,才能出精品和上品。
每次母亲修补好我的衣服,一再叮嘱“走路看着些”“眼要放亮点”,我口中答应转头就忘,依然爬大树、下野沟、溜石场,只等下一个雨天,母亲为我精心缝补。
沾着家乡四季之雨的灵气,我在母亲年复一年的缝补与叮嘱中长大成人,穿着一双双濡润了母亲上善品质的布鞋越行越稳,它们陪着我走过漫长的人生岁月,终生不弃。
雨生百谷万物生,清净明洁润远路。父亲勤耕细作,可靠而深沉;母亲深针密缝,唯恐有罅隙,这正是指引、激励我写好文、做好人的源源动力。
作家诗人的简介:
匡天龙,笔名有流沙、流沙江、匡天龙、匡花坛、匡花堂、匡语堂、匡文坛、匡金火、匡天下、匡匡匡、洪湖浪、洪湖浪涛、流沙江河。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76年中秋节生人。现年43岁。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县洪湖镇汴河街道匡家祠堂村人,有著作多部。现在是广东省广州市 金火学校校长。
审稿:都市头条中国文学社散文主编禾之晓
投稿邮箱:758774822@qq.com
联系微信:a13618258998
《都市头条中国文学社》编委成员:
顾问:刘杰(与海子同时代的先锋诗人,著名诗人和策划家)、周瑟瑟(著名诗人与作家、卡丘杂志社长)、马俊华(暮雪诗刊执行主编)、廖望月(诗天子诗刊创始人)、倪进宝(龙盟诗社创始人)、罗晖(年度中国诗歌选主编,著名诗人)、晓渡(安徽诗歌主编)、晁一民(鲁南作家主编)、荒村(大平原诗刊主编,中国民间诗歌读本主编)
总策划:彭永征
总编:走出象征
小说主编:梁测
散文主编:禾之晓
诗歌主编:柳音
朗诵主编:柳音
特邀编委:
法律顾问:刘明
继续招聘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