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爱玲与《红楼梦》的不解情缘
文/陈欣
祖籍丰润--张爱玲—读《红楼梦》、研究《红楼梦》;祖籍丰润——曹雪芹—筹划《红楼梦》、写作《红楼梦》,张爱玲祖上在清廷为官,曹雪芹祖上在清廷为官。这些跨越年代并无太紧密联系但却有共同点的因素,有意无意的在冥冥之中铸就了张爱玲与《红楼梦》的不解之缘。从1934年她写《摩登红楼梦》到1977年《红楼梦魇》一书出版,张爱玲几十年红楼情丝不断,令人感叹。
据传记,母亲离家出走,父亲张廷重为之撰《摩登红楼梦》的回目,是历史事实,而且张廷重还是给张爱玲讲解《红楼梦》的启蒙老师。张爱玲自己说:从十二三岁时看《红楼梦》,看到80回以下,只觉得:“天日无光,百般无味”!真真令今天的人们感到震惊,不禁暗自叫绝,数十年来愚笨的我看了张爱玲的书才第一次听人说出“天日无光,百般无味”!这么样的八个大字!也就是这八个字就给高鹗伪续“后40回”拍了板,定了论。

有文章说:据可查知的年月行踪来看,张爱玲1920年生于上海,到3岁时迁居到天津,时为1922年。她住天津一直到9岁时(1928)方又返回上海。在这小学生时期,她已経喜欢阅读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和《三国演义》了。在十二三岁的女孩子中,找几个能像张爱玲这样一眼能感到《红楼》原著与伪续的极大区别的实例,恐怕是凤毛麟角也难找到。可见她的天赋是高层次的,“官能”是个直感性的,是她独自具备的重要的“本领”,从事文学艺术,没有这本领,是不会有什么创造或研究上的业绩的。张爱玲以作家的身份名扬寰宇,除她在直感官能上的优胜条件之外,更有思想家与治学者的特长。人才的难能可贵,大抵是以“多才多艺”、“不拘一格”的兼美者为最不易逢。张爱玲从“直感”始,却以“治学”终。这充分体现在她晚期的学术性很强的著述——《红楼梦魇》。
到1961年冬天,张爱玲在港为电懋电影公司编写《红楼梦》、《南北一家亲》等剧本。
1968年,张爱玲在台北《皇冠》发表《红楼梦未完》。1969年,得陈世骧教授之识,任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中国研究中心”,继续《红楼梦未完》之研究。
1976年,张爱玲出版自己的第二部散文集《张看》,同时发表《三详红楼梦》。1977年,张爱玲《红楼梦》评论文集《红楼梦魇》一书出版。

1995年9月8日夜,恰逢中华民族传统的团圆节日中秋节,瞩目中国文学界的才女张爱玲一个人在美国洛杉矶西木区公寓内孤独地离去,享年七十四岁,传奇在寂寞中默默拉下了帷幕。中国的才女客死在异国他乡,生前指定林式同为遗嘱执行人。9月19日,遗体在洛杉矶惠泽尔市玫瑰岗墓园火化。9月30日,骨灰由林式同、张错、高全之、张绍迁、许媛翔等人携带出海,撒向浩瀚无际的太平洋。
中国和世界从前没有张爱玲,以后也不会再有张爱玲,张爱玲是此世间的绝
2012年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也出版了张爱玲的《红楼梦魇》一书。《红楼梦魇》是一本华丽新版的著作。红学大师周汝昌隆重推荐:只有张爱玲,才堪称雪芹知已,我现今对她非常敬佩,认为她是“红学史”上一大怪杰,常流难以企及。张爱玲之奇才,心极细而记(记忆力)极强,万难企及,我自惭枉作了“红学家”!
《红楼梦魇》是张爱玲一生中的一部重要作品。 从1966年张爱玲定居美国至1995年离世,期间以十年的时间研究《红楼梦》,此书正是张爱玲经过多年研究之后的红楼学术结晶。书中共收入其七篇研究文章,包括《〈红楼梦〉未完》,《〈红楼梦〉插曲之一》,《初详〈红楼梦〉》,《二详〈红楼梦〉》,《三详〈红楼梦〉》,《四详〈红楼梦〉》,《五详〈红楼梦〉》。
有评论说《红楼梦魇》像迷宫,像拼图游戏,又像推理侦探小说。张爱玲形容自己考据《红楼梦》是一种疯狂的情形,故得句“十年一觉迷考据,赢得红楼梦魇名”。《红楼梦魇》是张爱玲十余年间对《红楼梦》的考据与研究。《红楼梦魇》是张爱玲给世界留下的一本珍贵的红学著作。
传奇女作家张爱玲从不讳言她对《红楼梦》的喜爱,甚至花费了十年时间写出了一部《红楼梦魇》,其考证的细腻、感悟的独特,令很多红学家都大为惊异。张爱玲对《红楼梦》的熟悉程度简直到了令人咋舌的程度,她在《<红楼梦魇>自序》中是这样描述的,“每隔几年又从头看一遍”,“我唯一的资格是实在熟读《红楼梦》,不同的本子不用留神看,稍微眼生点的字自会蹦出来”。这篇序很重要,代表着张爱玲十年的红学收获和治学心情,是了解作家张爱玲的文心的一把金钥匙。这篇序代表了她的文笔风格。特色是很平实,不玩弄笔花,扭捏一些“文艺性语言”。真正的“白话”,朴素的心音。张爱玲不仅熟悉《红楼梦》,甚至已然把《红楼梦》当做了自己生活的良药,“偶遇拂逆,事无大小,只要‘详’一会红楼梦就好了。”对于这样一个从小就徜徉在《红楼梦》奇幻的艺术境界中的作家来说,其小说创作受到《红楼梦》的影响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当年,《紫罗兰》主编周瘦鹃先生,在刊首语《写在<紫罗兰>前头》中就细致地描摹了他初读张爱玲小说《沉香屑》的感觉:“一壁读,一壁击节,觉得它的风格很像英国名作家Somerset Maughm的作品,而又受一些《红楼梦》的影响,不管别人读了以为如何,而我却是‘深喜之’了。”正因如此,读张爱玲的小说,总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甚甚至产生错觉。毫无疑问,在张爱玲的心中有一个情结,这就是红楼梦情结。这“心中的感情纠葛,深藏心底的感情”,是一种对《红楼梦》的喜爱成为张爱玲心中挥之不去、萦绕于心的一种强烈的感情,并深深影响到她小说的创作。
张爱玲迷《红楼梦》是一种近乎疯狂的状态——读红、续红,十四五岁创写《摩登红楼梦》、研红,十年写就《红楼梦魇》,因此形成了张爱玲纠结在心的复杂情绪。大凡一种复杂情绪的形成原因也是很复杂的,先天性情秉赋、后天教养熏陶、社会环境的浸染、亲友交往的影响等等,如果用最简单的办法去探究其形成的根源,可以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去分析。
主观地说,张爱玲有个不寻常的家庭。众所周知,张爱玲的身世还是非常显赫的,到她父亲这一辈虽然已经家道中落。父亲是个遗少型人物,生活上声色犬马,母亲则生就一副反骨,于是,这样一对南辕北辙的夫妻两人注定要以离异收场,所以张爱玲有一个不快乐的童年和少年。父母失和给张爱玲造成极大的伤害,父母又同时成为张爱玲文学创作的启蒙老师。父亲张廷重虽然生活堕落,但家学渊源,文学根底甚厚,常在闲暇时给她讲解《红楼梦》,为之撰写《摩登红楼梦》的回目。母亲黄素琼每天早晨也必定叫女仆将张爱玲抱到她床上背书,后来又把她送入新式小学读书,继而升入中学、大学接受现代教育,使张爱玲同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也就是说,张氏家庭虽然有着浓重的封建气息,但还是受到时代潮流的影响。于是,张爱玲既拥有深厚的中国文化根底,又能很好地理解西方文化,这使她可以自如地将两者融会贯通,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客观地讲,这个家庭对张爱玲的影响远不止如此。张家是个大家庭,成员之间关系复杂,父母离异,继母入门,由此构成了诸多剪不断、理还乱的多角关系:父亲与前妻、续妻之间,张爱玲与父亲、继母之间,以张爱玲为核心而构成的母女之间、姐弟之间、姑侄之间,再加上亲戚之间,甚至家中的仆人之间等等,现实中,张家这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已经俨然是一个贾府了。因此,复杂的家庭生长环境,大家族生活的经历,直至后来生活上富贵与困顿的强烈对比,在大起大落的浪尖谷底之间,张爱玲心理的落差以及对世态炎凉的感悟也就比常人深刻得多。这样特殊的生存境遇,不仅使张爱玲形成了罕异的性格,也使她很容易在《红楼梦》中找到与曹雪芹相同的感受:盛世繁华之中掩盖不住没落和衰颓,于热闹之处眼见荒凉与沧桑。于情于理,张爱玲怎么会不喜欢《红楼梦》呢?
纵观张爱玲的生活经历以及与曹雪芹甚为相似的性情禀赋,这就不难理解张爱玲对《红楼梦》的极度喜爱之情了。那种洞彻人类普遍生存困境的荒凉感,家世荣辱兴衰的失落感,是两位天才作家可以跨越时空的最好切合点,也是其文人品格的天然共性,正所谓“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所以红学家周汝昌不无感慨地说:“只有张爱玲,才堪称雪芹知己”
作者简介:陈欣,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煤矿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华夏精短文学学会副会长、华北分会会长、签约作家。《精短小说》杂志特约副主编、绿版河北采编站主任,《作家文苑》报执行主编。 对张氏家族情有独钟,在《中国档案报》《唐山劳动日报》专门撰文《一代才子张佩伦》。继而,又为张佩伦的孙女撰文《张爱玲与红楼梦的不解之缘》《编剧张爱玲》,分别收入《中国电影百年》一书、《梦回唐朝》一书。这些文章都具有丰富的史料和学术价值。
1993年参加上海复旦大学作家预备班学习,1994年7月被录取为上海复旦大学作家班正式学员。
曾为《南国诗报》专栏作家;《芳草》国企文学杂志主编、唐山“首佳”老年大学首任校长。
著有《陈欣作品选》《岁月回响》《新春文稿集》《梦回唐朝》《携一抹阳光》等文学专著。
审稿:都市头条中国文学社散文主编禾之晓
投稿邮箱:758774822@qq.com
联系微信:a13618258998
《都市头条中国文学社》编委成员:
顾问:刘杰(与海子同时代的先锋诗人,著名诗人和策划家)、周瑟瑟(著名诗人与作家、卡丘杂志社长)、马俊华(暮雪诗刊执行主编)、廖望月(诗天子诗刊创始人)、倪进宝(龙盟诗社创始人)、罗晖(年度中国诗歌选主编,著名诗人)、晓渡(安徽诗歌主编)、晁一民(鲁南作家主编)、荒村(大平原诗刊主编,中国民间诗歌读本主编)
总策划:彭永征
总编:走出象征
小说主编:梁测
散文主编:禾之晓
诗歌主编:柳音
朗诵主编:柳音
特邀编委:
法律顾问:刘明
继续招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