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汾城游记
文/家庭兰
汾城,古曰一一太平县,1953年,汾城与襄陵合并为一一襄汾县,现为汾城镇,坐落于今县城西20公里处。
太平县,在吕梁山脉姑射山角下,春秋战国时期,为魏国地,属河东郡,称临汾县,唐宋元明清时期,均称太平县。

初秋,天气暂凉,微雨初歇,云消叠影散,绿荫路两边,村舍鳞次比,携友游古县。
驱车时半,行至汾城,一个完整的古代县城展现在我们的眼帘,使我思绪万千,构起小时侯老辈人讲起古县城的美丽话篇。

太平县衙,坐落在县城中央,这里是县衙大堂,门楹五间,中设暖阁,堂楹上悬挂"忠爱堂"匾额,堂前为一平台,有一座木牌坊,两侧各有九间厢房,东为吏户礼税房,西为兵刑工仓房。大堂后是二堂,三间,匾额"天理人情国法“,二堂后为三堂,匾额,"宜攘",大堂那巍然的气势,仍能显示出当年的威严,壮观。
城隍庙,是保护县城的神庙,进入庙内,映入眼帘是两座木牌坊,一座是“显佑伯",另一座是"翊镇",他们的作用是,保护民间的保护神,也是监察神,保风调雨顺,避天灾人祸。两座木牌坊中间为大门,巍峨高大,仰首难观其冠,正门为一照壁,有楹联一副:
人化物物化人人人物无穷,
生了死死了生生生不息。
穿过大庙,进入院内,是大殿,献殿。东西两侧是鼓楼和钟楼。亭台楼阁,长廊相衔,古代戏台坐落中间,那才是精美艺术的时代体现。

鼓楼,座落在县城中心,据传,中国古代鼓楼创建于北魏时期,那时,州刺史李崇面对盗贼多发的严重局势,向皇上建议书信一封,提及村置一楼,楼悬一鼓,盗贼频发,击鼓为号,四邻村民,缉拿盗贼。另县城东西角有文峰塔,高越20余米,八角九层,高耸入云,塔下有试院一座,供县里学子科举考试之用。
鼓楼,南北通达,古建林立,店铺满盈,商贾云集。往南通社稷庙,北达城隍庙,街景美观,足有三里之长。
县城西关,有洪济桥一座,为金代所建,青石铺石道,石柱支撑着石一顶冠,形成一座亭桥,人们可在此歇凉避雨。回望古县城,我思绪万千,在问,为什么社稷痛构建的这么纤巧?而县衙大堂那么博大阔绰,为什么社稷庙在南门外……
民国三年,因全国重名更改为汾城县,县城南有古晋国遗址(晋城村),直到今天,汾城囊括了多少苍桑岁月。
今天,汾城是一个不平凡的古县城,收藏了众多的历史古迹,也包括了大量的古代文化,他是一个物化了的小社会。现在,国家批准为历史文化名镇,开始修建,恢复历史原貌,展现文化风采,让人们观古思今,感受岁月变迁
,奔向美好的明天。
行程将至,晚霞落照,放眼当下,一方水土犹在,表里山河,古风长存,烟柳苍陌,皆,乘车返程,友人赞叹,生在太平县,文化千秋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