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钩沉)蔡一鸣的诗路历程(十)
1990版《武义县志·大事记》中记载:“民国三十一年(1942)5月22夜,县政府撤至岒上乡新宅村办公。5月23日,上午,日军从永康入侵武义,县城首次沦陷。7月6日,日军再次窜犯武义,从此盘踞武义。”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见当时的民国县政府,撤出县城是非常仓促的。同一年6月,蔡一鸣临危受命,被任命为武义县县长。
在《香白诗存》中有一首诗《探塘里龙潭》,诗中写道:“每闻幽径必穷探,芳菊媚人秋色酣。玉米野餐香又饱,双坑深处是龙潭。”诗中提到几个地名“唐里”和“双坑”及“龙潭”,而这三处地方在今武义熟溪街道,与新宅村直线距离有6千米以上,两者之间隔有北东向的海拔765米的遮抱尖山,龙潭就在此山的北西山脚下,遮抱尖山的西面是海拔782.2米的纸扇山,再往西是海拔588米的龙门岭,龙门岭南是海拔877.8米的造桃坑尖山,龙门岭以西才是当时岭上乡新宅村。如走山间小道(古时县域之间的大道称干道,县内村与村之间的路称枝路)两者之间大约在25千米以上。蔡一鸣为什么会出现在唐里,并去距唐里东南约5千米的龙潭去探险呢?难道他赴任起先就不是先在新宅,而是在距县城不远的塘里村?在他的回忆录中并没有见记载,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在武义文史资料的《寻访古村落》第一册中有一篇陶鸿飞写的文章:《塘里:藏在深山人未识》,文中的第三节是“县政府搬迁塘里”。文中在釆访了村民,才知道武义县城沦陷后,武义国民县政府,首先搬迁至当时双坑乡唐里村,并在村里的林氏祠堂设立了政府办公的地方。唐里村民林火耀,当时跟随并负责保护蔡一鸣,蔡赴任时,林火耀推荐自己的家乡作县政府所在地。唐里村在双坑东侧坑的一条山沟里,外人走过,根本见不到村庄。蔡一鸣作为一个军人出身的,考察地形后便同意县政府暂设在唐里村。此时日军驻武义司令官池之上致信蔡一鸣,要他进城主持县政,被蔡一鸣严词拒绝,并将信上交保安司令部。不久日军向塘里一带入侵进攻,虽然国民党军队死严防,日军居然没有发现塘里村,然而唐里村必竟离县城太近。于是在是年8月间,蔡一鸣率领县政府大队人马,从唐里村向西到破竹园村,然后南下到珠坑口村,过龙门岭后,向西行至大殿口,又南至新宅村,从此民国县政府在此坚守了整整3年。
蔡一鸣在诗中说是“芳菊媚人秋色酣”,而龙潭位于甘塔村东南的深山沟中,潭又叫大雪上龙潭,在武义非常有名,常年瀑布不断,瀑布下接连几个潭,潭水碧绿。武义另一个潭在白姆乡,叫三断龙潭,这两个潭,在古时干旱季节,是农民祈龙的灵水宝地。蔡一鸣是秋天时节去龙潭探胜的,也是秋天时候撤离塘里村到岭上乡的。因此,1990版县志的大事记,记载不确。
诗存中的《晓发》五言古风,《山中夜宿遇雨》五言律诗,都是写唐里村风光的。
2019.8.26.夜

古梁,原名邬浩良,江苏无锡人,生于1947年。1954年随父母全家迁入武义县,武义成了第二故乡。一生经历坎坷,当过学生、农民、工人、也从过政。从学生时代起,就爱好写作,喜读书,阅读广泛。1994年版《武义萤石志〉为编辑; 2010年版《武义县志( 1985~2005)》为副编审;2015年版的《武义财政税务志》为编审;2017年版《武义交通志》为顾问; 2011年至2016年与人合作,创作了(寻访武义古村落》三册,近100多万字;2014年出版专集《武义历史钩沉》; 201 6年出版诗文集《你好,我的蓝天白云》;2018年,出版《古梁诗文集》。民间历史学者,现任中华明招文化学术委员会委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