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 门 儿
郭永顺
我老家的对门,曾经是个大户人家。因为他家四叔和我年龄相仿,经常在一起玩,有“摸泥之交”;他家老人又喜欢小孩,有点文化,郑板桥的“难得糊涂”,我就是在他家书桌上认识的,所以对他家很熟悉。多年过去了,我一想到他家那破旧的大门,就回忆起对门的人物和故事。
对门是个三进院落,和我对门的是偏门,朝东。院西侧朝南有大车门两间,可走大马车,存放大马车辕具和农具,南北通风,夏天,我们小伙伴常在那里凉快。大车门东侧是个三米高的长方形大土台子,有半亩地大,外层用大方砖、石头垒成,十分坚固,是为了预防黄河开口子避险的。拾级而上,上边盖有三间屋,是抗灾储备物资。还栽有两棵杏树,当杏成熟时,是我们小伙伴袭击的目标,多有斩获。前院西侧是猪圈,育着肥猪。从二门进去是一个三合院,迎面是影壁,院内有四间北屋正房,东西各三间厢房及粮仓,中央有石头香台子和大水缸。北屋西头是磨棚、碾房,直通后院,那里堆放柴草,东头是牲口棚。他家场园在大车门正南,有三间场园屋子。打谷场上,十几条大长布袋,都锤着“中立堂”堂号,是用一种类似拓碑的方法,锤上去的,不褪色。一条布袋能盛一、二百斤粮食,有两个麻袋长,半个麻袋宽,方便人们上肩扛,上囤倒。用新布袋轮流上粮仓运粮食,成一道漂亮的风景线。他家整个院落场地,围绕一个轴心,方便实用,规划有方,错落有致。
对门家里有故事,主要发生在大叔和二叔身上,一个是国民党少校,一个是共产党中尉。大叔早期是长清县简师毕业,前后同学有国民党中将李仙洲,齐河县人;共产党泰安地区专员张耀南,后任山东省卫生厅长。传说大叔曾赴青海省任县长,因为共产党占领,没有进入辖区执政,后在济南警备区任校官军需,功成名就,锦衣还乡,气宇轩昂。带着娶的南方的太太,穿着风衣大氅,吃馍馍扒皮,盖粗布被嫌拉人。大叔后去台湾又返回,在武汉衍生了一大家人家,曾下放农村劳动,晚景凄凉。二叔1948年11月当上解放军,参加渡江战役和解放舟山群岛战役,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在三野九兵团通联处,任报务员,1951年回国。1952年8月,随23军再次入朝,参加千里夜行军;先后在军部、师部、团部,任无线电领班、电台台长,无线电排长等,1956年入党。我曾看到他回国后,身着天蓝色海军军官服,佩中尉军衔,戴大盖帽的照片,威风得很。他转业后到徐州,任县工业局长,离休后,经常回家探望老人,很孝顺,文质彬彬。他善学习,自学成才,擅书法,曾有多幅作品刊登在徐州铜山区老干部杂志上,几次捎给我观摩。我小时曾看过他放在老家的《语文学习》合订本,从那上面我知道了老舍、赵树理是语言大师。我上私塾就是他领我去的,教室北墙正中挂着孔子画像,进门要先向孔子像鞠躬。二叔当时是大学长,很有文彩,从小对我影响很大,是我崇拜的偶像。我在编村志时,在参加抗美援朝人物中,收录他的一幅戎装,穿着志愿军战服,腰佩手枪,英姿飒爽,很为村志添彩。如今他已80多岁高龄,仍然耳聪目明,慢条斯理,精神矍铄。
对门在其同辈中有两位女性,即翠姑和香姑,都是大叔的亲姊妹,其他是同父异母,但看不出差别来。翠姑育有一男一女,英年早逝,30多岁就去世了。其夫是从老解放区来的共产党干部,早年投身革命,1946年就读于中国抗日军政大学华北分校(石家庄),毕业后在太行区第一中学任教,后转入山东省阳信县培养师资,曾担任班主任、教工团支部书记、工会委员、阳信县政协委员。一生在阳信师范教学,和我中学班主任老师的父亲,在一个学校任职,终生未再娶,桃李满天下。晚年养着十几箱蜜蜂,发扬延安作风,践行“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离休后,在济南和儿子一起住,子女孝顺,照顾得很周到。香姑早年跟大叔一块生活,很富裕,家里存着几十袋子洋面。建国后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在官扎营街上,曾看到她穿着长统水靴,挖下水道。后嫁给一个敦厚的文具街经理,二人感情甚笃,假日常回老家钓鱼,香姑是个生性畅快的人,一到过道头上,就能听到他银铃般的笑声。
三叔是他家的顶梁柱,十三、四岁就顶名子给国民党出伕,但生性机灵,有一次在西郊峨眉山修炮楼,赶上瓢泼大雨,他买了一个大瓦盆顶在头上回家,没淋着,使家里人哭笑不得。他自学瓦匠,还带徒弟,全村旧村改造,一、二百户新房,都是他方盘子,撒石灰划线,被人称为村委会的“高参”,新村建设的总设计师。他从年轻就是乐天派,参加过郊区扫盲教师培训,爱演文艺节目,先后演过《小姑贤》、《井台会》等的角色。他是兄弟四个唯一在农村的,对父母养老送终贡献最大。他很支持我们几个人编纂村志,提供了大最鲜活材料,“新村建设”部份,都是以他提供的资料写成的,他有建设日志,小礼堂何时建成、厂房大车间何时奠基和竣工,他都有详细记载。最后两委会邀请他参加审稿会,大家一致鼓掌通过,同意付印。四叔是大型国营企业的能工巧匠,娶了个北京姑娘,改革开放后,成了厂里的业务骨干、中层干部。后挑头到杭州开办了建筑机械销售店,既为厂里产品打开了销路,创造了利润,自己也富了起来,开上了加长的商务车,买上了新楼房,搬进新居,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他热心同学聚会,到连云港、武汉出差,都不忘会见老同学。
对门后人中,人材辈出,有电视台编导、神职人员、医生、匠人。分布在白云黄鹤的武汉、西子湖畔、泉城济南。如今五、六十年过去了,已经事过境迁,对门旧院已荡然无存,新房搬上了淤高两米的房台,衍生成三个院落,一水的高高的门楼,贴着彩色瓷瓦,气派得很。正院是客厅、卧室、厨房,按上了太阳能,侧院是卫生间、储藏室、车库。我也常回老家看看,看得见树,看得见水,看得见乡亲们,沉浸在乡音乡俗之中……

【作者简介】郭永顺 ,男,济南市历城区宣传部原副部长。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济南市历城区作家协会顾问。上世纪六十年初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其作品散见于《山东文学》、《时代文学》、《华不注》、《大众日报》、《济南日报》、《齐鲁晚报》、《济南时报》、《历城》等文学杂志及报刊副刊。著有《黄河柳》、《品荷集》、《海棠居散记》等个人散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