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约太原 情洒汾河
——汾河治理太原段1#闸坝工程建设侧记
文/廖俊财
太原是座非常美丽的城市,它有着灿烂的文明和厚重历史底蕴。冬不冷,夏不热,春天和秋天却浸透着和煦与温情。勤劳而热情的人们眷恋着家乡,过着充满活力和安然的日子,一个特别宜居而令人神往的地方。
我与太原结缘就在于深情款款流经这个可爱的城市的汾河。2017年9月,汾河治理太原段1#闸坝工程由新疆兵团水利水电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中标兴建,我有幸被公司派驻并任项目经理。经过一段时间的紧张筹备,这个号称华北第一闸坝的重要工程正式开工了。工程建成后,不仅仅对于太原市以及下游县市的灌溉防洪生态环保有着不可估摸的意义,同时,闸坝上游蓄水区域还是2019年全国二青会水上项目的比赛场地。我们公司非常重视这项工程的建设,董事长亲临现场做了开工前的总动员,我深感责任重大。和着压力、挑战和动力,项目部全体人员信心满满,盛装出发。
经深入施工现场了解,认真分析施工图纸,汾河治理太原段闸坝工程混凝土总工程量约56000m³,钢筋总量约4500多吨。工程涉及的施工难点重点有:针对于河道软弱地基处理碎石桩工程的节点工期控制;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时内部温度对结构受力的影响控制;闸门支铰牛腿支座及船闸异型部位钢筋安装及模板安装的技术控制;多孔连续闸室施工工序的衔接控制等等。工程可谓处处有刺,步步紧逼。要想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施工任务,在施工方案上以及施工有效管理方面是不能出现任何差错的。面对挑战,项目部全体人员意识到任务艰巨,反而更加有信心去对待每一项困难,因为大家都知道这项工程意义非凡,作为建设者来说是挑战同时也是骄傲,这是水利人的一种可贵的本性。

即使思想上做了充分的准备,其实工程实施起来会遇到好多意想不到的困难。2017年10月中旬,碎石桩施工如期开始。没想到的是,通过试桩施工,其复合地基检测指标达不到设计要求,工程的第一关键要素就在于地基基础,那是绝对不能有半点差池的。设计代表来了,总监来了,设计师来了,地质工程师来了,地基处理经验相当丰富的专家也来了。通过所有参建单位人员协商,听取专家的意见,通过了反复的多种方案的试验工作,得到了满足设计要求的检测指标,最终的方案终于确定下来了,时间已经到了2017年12月中旬。按照原计划施工已经不可能了,于是项目部立刻改变思路,通过协调,引来了新的电源,通过调遣增加了施工桩机,同时增加施工管理人员,工地上一幅轰轰烈烈大干的场面全面铺开。从2017年12月中旬到2018年四月中旬四个月的时间内只有过年有十来天的休息,期间河道还经历了三次施工导流。那是没白天没黑夜的日子,当最后一根桩施工完毕,水利人沾满了泥土和油污的脸上露出了傻傻的欣慰的笑容。

1#闸坝真正的重点难点还是在钢筋混凝土的施工控制上。单次混凝土浇筑通常都是600m³,最多的一次达到1200多m³;单个支铰牛腿支座钢筋安装工程量达到十四吨多;船闸输水廊道是反S型隐蔽结构,船闸闸室底部是各种小尺寸结构构件;闸坝闸墩高度达到8.1米且十五孔并联……所有的工作在运输及实际安装过程中存在好多困难,项目部经过反复讨论推敲,编制了闸坝整体施工方案、闸墩高支模安全专项方案、船闸专项施工方案、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专项方案以及其他各项专项施工方案,全部施工方案都经过项目部和监理公司人员细致的考虑计算确定,有些方案还经过了专家论证。水利人是极其辛苦的,工作从来没有时间概念,没有节假日休息日,只有反复的值班,反复的办公室伏案计算绘图;水利工人是极其辛苦的,每日里反反复复面对的不是钢筋就是模板不是模板就是混凝土,没洗过一个舒服澡,睡不了一个安稳觉,吃不上一顿可口饭,为了配合项目部计划的实施基本都是全天候。
在施工过程中,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一起通过实践及思考,闸坝施工传统的跳仓式控制法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资源作用的充分发挥,在闸墩连体浇筑方案的可行性上做了大胆的设想和实践,最终得以实现目标;对原设计牛腿支座二期混凝土施工方案提出质疑并确定了一次浇筑成型的施工方案得以实施;对船闸输水廊道施工现场组合模板安装方案提出质疑而提出预制钢芯模施工方案并得以实施……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这些方案的调整改变,不仅仅降低了施工难度,加快了施工进度,而且在施工安全和施工质量上得到了很好的保证。

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建设单位代表和监理公司人员与项目部技术人员一起,吃住在现场,对每一道施工工序进行认真细致的检查复核,没有放过一个细节,极大地确保了工程施工安全和质量。
在整个施工过程中,1闸坝工程得到了省市领导和汾管委领导的亲切关怀并及时解决施工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新疆兵团水电集团派驻主管领导指导督促施工并协调解决各种问题。
众人齐划桨,
雄坝矗汾河。
功劳不言语,
共唱一首歌。
2019年5月,闸坝顺利完工,2019年8月,二青会水上项目在闸坝库区如期举行。
漫步1#闸坝便桥,望眼远处,太原市高楼林立,近处河水清澈,微波荡漾,汾河两岸已经建成了公园,休闲的人们在散步,在驻足,在远眺,在摄影。祥和布满大地……
2019.8.24

作者简介:廖俊财,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出生于湖南,九十年代经人才交流到新疆兵团从事工程施工管理,喜欢读书,也常常用文字记录生活的点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