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必言 寝须语
文/逯家驹
在《论语•乡党篇》里孔子说:“食不语,寑不言。”
孔子主张食不语、寝不言,就是“吃饭时别说话,睡觉时别唠嗑”。
想必没有人主张像召开会议一样,有发言、有记录,有话筒、有鼓掌。但要求绝对不说话,愚以为绝对行不通!而且除了性格极其另类的人之外,不会有一个人睡觉前不与他人交流,说几句话的。
诚然,在饥寒交迫的窘境下,“吃饭”这一行为的的确确只是为了“果腹”,为了能活着。然而在物质及其丰富、文化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吃饭”(饮食)已成为一种文化。且不去说两千年前,以说话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的“鸿门宴”,也不说意在与外宾加深友谊的“国宴”,即便是与亲朋好友的聚餐,抑或一家几口的早饭、午饭、晚饭,哪一个少了说话?就餐时说话,已经成为一种必要的沟通方式:和心仪的人吃饭,情感因沟通而升华;和朋友吃饭,思想因沟通而共鸣;和同事吃饭,工作因沟通而协调;和上司吃饭,点子因沟通而被发现继而被采纳甚至被自己的职位提升;和家人吃饭,氛围因沟通而温馨、和谐,亲人之间关系可能愈发亲切、牢固。
人,就是善于用语言表达的万物的主宰,只要有可能,无论何时何地,说话是必然的,而且永远也无法遏制和改变!
设想,一个婚礼宴席上,或三五好友聚餐,只有咀嚼声、吞咽声抑或碗、筷、勺的碰撞声“声声入耳”,岂不将人带入饕餮、恣睢般既可怕而又无人性化的原始社会境地?
平素里沟通可能影响到工作和学习,而只有吃饭时才有此机会。而这恰恰是不可多得和难能可贵的沟通、交流机会!何况又奈何不了自己吃饱、吃好!因而大可不必去自虐、去压抑,去无谓地执着!
“寝不言”亦弊端多多。夫妻入睡前说说悄悄话,子女入睡前与父母交流交流看法,即便集体宿舍里的学生、工人、战士也应该通过沟通以了解对方进而达到帮助别人或使自己得到帮助的效果。只要不是没完没了地唠,一定有益无害,何乐不为?事实上,又有何人不正在“为”之?即便有人非这样做不可,想必此人也一定是一个带有偏执性格的非正常人……
困了,睡了,自然也就“不言”了;同样,也没有必要为了说话,而耽误了自己吃好、喝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