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钩沉)蔡一鸣的诗路历程(八)
蔡一鸣先生在武义岭上乡任职期间,曾写有一首《题武义徐氏〈吟花馆〉〈古藤山房〉两诗钞后》的诗,诗中写道:“吟花馆集古藤诗,前辈风流想见之。熟水壶山同不老,曲园大笔重当时(〈集〉有俞曲园为之序,故及之)。”
蔡一鸣诗中所提到的两本诗钞是指《吟花馆诗钞》和《古藤山房诗钞》。前者是何德润、傅良弼(金华人)、江芳(金华人)、郭銮(金华人)、徐家骥、郭祖汾(兰溪人)、胡心瑗(安徽绩溪人,徽商)7人创办的“吟花馆”,每人诗一卷,共七卷合成一册。而后者是徐家骥一个人的诗集。我曾于2014年4月18日撰一文《何德润与吟花诗馆》发表于《今日武义》报。
何德润(1838~1911)是武义近代史上有名的史学家,文学家,诗人。在他的影响下,光绪三十四年(1908)由这核心7人组成“吟花馆”,并规定:“每花朝月夕,必集同人唱和击钵争出所长,以呜于时,君诗名遂传于远近。”所谓“朝花夕月”,就是指农历的二月十五和八月十五。因此吟花七友的活动时间就定在这两个日子。而且7个人都有一个带花的别号,何德润别号“浣花子”。然而在其外围还汇聚了当时武义许多饱学之士,争相唱和。徐家骥(1852~1904)字子良,别号“品花闲人”,诸生,是今武义熟溪街道水確后村人。其村口有几棵几百年树龄的古藤,绕至参天大树上,古树古藤绕为一体,遮天蔽日,成为村中的八景之一,至今犹存。徐家骥因此著有《古藤山房诗草》,然从未付梓,今已佚。而在上世纪40年代初,蔡一鸣尚能读到徐家骥的诗钞,说明当时尚有手抄本在民间流传。而《吟花馆诗钞》已于民国十一年(1922)印行出版。

蔡一鸣能在抗日烽火中关心武义文化,读武义近代诗人的诗集,是十分难能可贵的。这也表现在他关心武义当时教育事业上,他在自传中说:“我到武义的第二年秋季开始时,有鉴于当地文化的落后,除恢复县立简易师范学校于李村祠堂,我还自兼校长,培养师资外,还普遍地整顿乡镇小学。但当时小学基金非常缺乏,曾分别派人到各乡镇,把各祠堂里的学田用协商动员的方法,拨作各小学的基金,而使各小学有了欣欣向荣的趋势,即农村贫苦的子弟,也有了求学的机会。但各管理祠堂的人,是起了反感而对我产生不满。”
蔡一鸣所写的诗中,提到的“熟水壶山”,是指流经武义县城的熟溪,被人们称之为“母亲河”,而壶山,是武义的祖山,武义城北靠壶山,南临熟溪,虽然蔡一鸣从来未到过县城,人们称他是“未到过武义县城的抗日县长”,而他居然那么熟悉地在诗中赞美武义,并把武义的古代文化比喻成与“熟水壶山同不老”。诗中所注的俞曲园,就是清末大名鼎鼎的俞樾。俞樾曾为《吟花馆诗钞》作序。
2019.8.24.夜
古梁,原名邬浩良,江苏无锡人,生于1947年。1954年随父母全家迁入武义县,武义成了第二故乡。一生经历坎坷,当过学生、农民、工人、也从过政。从学生时代起,就爱好写作,喜读书,阅读广泛。1994年版《武义萤石志〉为编辑; 2010年版《武义县志( 1985~2005)》为副编审;2015年版的《武义财政税务志》为编审;2017年版《武义交通志》为顾问; 2011年至2016年与人合作,创作了(寻访武义古村落》三册,近100多万字;2014年出版专集《武义历史钩沉》; 201 6年出版诗文集《你好,我的蓝天白云》;2018年,出版《古梁诗文集》。民间历史学者,现任中华明招文化学术委员会委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