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失得勿恤
作者/三木秉凤
在“得失”面前如如恒心巍巍无动,此乃灵魂长期修炼的结果,芸芸同行几乎皆随“波”逐流的,而我所言之“波”非仅指社会名利之波,也包含灵魂荡漾之波以及五官所触意志引发之情绪之波。得与失其实本是自然规律在人类社会中的自然反映,“尺蠖之屈以求伸也,龙蛇之蜇以存身也”,由此演绎出“否泰”两种状态。我们知道否与泰是事物变化的两个走向,否极泰来,泰极否来,在事物的变化之中,各种存在形式同时展现。

千顷风寒逼,一池苦楚雨,损益若无怨,革尽鼎自举,否极泰来时,小畜当以履,青溪常独流,心海纳乐土。由否与泰延展到“损与益”及“革与鼎”,皆出自《易经》之卦,即损卦与益卦,革卦与鼎卦。损者损内也,益者益外也,革者,除故也,鼎者,立新也。由易经观之,世界万象皆在“得失”中相推而进。

《道德经》有言“深根固蒂乃长生久视之道”,若为道久,必先以失换得,损己益人,革弊鼎新。人之生命轨迹与万物之律大同小异,宇宙与人生皆“道法自然”。宇宙是个不断变化、生生不息的巨大生命能量体,它创造万物又毁灭万物,它带来生机勃勃又带来黑暗无限,面对苍茫大道滚滚向前,人只能被动适应一切而不能主动征服一切!而适应自然变化的最好法则就是“损益循道,革故鼎新”之先舍后得之律。

反观自然法界很多动植物为了适应环境生存下去,会通过改变自身颜色、减少自身厚度、水陆两栖等各种方式以维持生命的长度。自然万物之律无情地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不是我们背负多寡的生命厚度,而是损益革鼎之律中所换来的生命长度与高度。鱼鳖在海洋洄游,候鸟在长空穿梭,它们轻装前行无一不是为了生命长度与高度。生存是生命个体在自然变化中的“不得以而为之”的事情,这就是革损旧规以益鼎立。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为各民族、各种族以及具体的个体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千万年来很多民族逐渐淡出这个人类世界(如玛雅人),不是世界放弃了他们,而是他们放弃了世界的生养条件。如何让自己适应外部环境且让生命涎续,我们只能向动物学习“失得勿恤”,这就是“损益循道,革故鼎新”即革损自身与环境变化不相适应的部分,鼎益外部发展相适应的新鲜血液,加增生命的长度。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相比,我们又多出了一个“主观能动性”。即与自然界的被动适应相比,我们人类可以根据自身特点更好地调整自己。一个社会的良性发展需要不断地革损颓废的思想,革损陈旧的观念,打碎旧的世界,以至于让一切发展永远与自然大道相应,这才是长生久视之道。我们不能抱残守缺,不能固步自封,不能躺在过去的美好回忆中流恋忘返。我们要随着四季邅变,不断更替衣服,我们会随着家庭收人变化,选择消费层级,我们会随着政治变化,在其位谋其政,我们会随着人伦关系的变化,或为长者孝子或为幼者慈父。这就是穷则思变、变通道久的理义所在。如果长期因循守旧,大到帝国民族,中到企业集团,小到家庭个人,都会被旧憋拖累,没有损益,就不能轻装飞翔,没有革新,最终被历史拉下,沉苛江海。冬如果一味创新过快!改革过快!实跨过快!我们就会孤军冒进,欲速难达。

革损之义就是反思过去,那些良善的品质需要保留,而益鼎之义就是创新未来,与时偕行,与道同行,锐意进取,精益求精!革损要革的坚定不拨,鼎益要创的惊天动地。人生之路如行钢丝,为什么我们人类的天寿真正走完的人并不多!在得失之间,看不破又放不下,革损,舍不得过去,鼎益,又不愿创造未来,没有变化,何来否泰之互换?

窗霾蒙蒙,风夹初寒,人生犹时寒暑,热则减衣,冷加暖服,亦如饮水,冷暖自知。思想走入深处,人就分不清哪些属于宗教,哪些属于哲学,哪些属于科学。在一个太极的世界里,没有敌我之分,没有自然界与人类之分,也就没有自然思想与社会思想之分。人类傲慢地将自己从自然界中强行脱离出来,并反身去征服自然,本身就违背了天人合一的自然规律。失得之间,我们应当失去妄狂之心重新回归“否泰往来”之间的自然心态,规律使然,不关得失,心若空明,万象镜逐。


三木秉凤先生,本名周凤森,1968年生,山东潍坊营里人,专业法律,道学、哲学、文学、世界古典哲学及战略学爱好者。为遵循中央十九大精神,传承经典文化、延续中华文脉,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尽自己的一份责任,于2017年 2月以微信文化群的形式组建了【世界大同文化传媒】这支文化队伍,团队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初衷,与中央同频,与民族共振,从文化自信走向文化复兴,从文化复兴走向文化繁荣,从文化繁荣走向文化普世!承担起我们文人的责任!
自建队以来,不断地吸引全国各地有识之士加入团队,现已有三十多位主编老师,文章发布于腾讯微博,新浪微博,都市头条等多个媒体。欢迎全国各界有识之士自愿参与其中,让我们这支文化队伍不断地发展壮大!
三木秉凤先生微信号:www18363072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