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心灵放个假 [游记]
文/白增志
初夏时节,利用闲暇时间,带上家人和好友,驱车从市区出发,前往宁河区板桥镇,领略中国甑乡的独特魅力,给心灵放个假。
出高速公路芦台南出口,延滨玉线向北约一公里,就是“芦台春酒文化生态园”,伴随着浓浓的酒香,漫步在植物的海洋,犹如置身于热带雨林……
穿过宁河城区,不走传统路线,而是在闫庄大桥前转行还乡新河河堤小路,逆流而上,近距离亲近还乡河,打开车窗,呼吸那带着鱼虾鲜味的气息。
随着杨花大桥的临近,阵阵清香穿窗而入,令人心旷神怡!杨花大桥旁的罗锅桥头,一块沧桑的条石上的“1976.7.28.”字样一下把人们的思绪拉到上世纪那场惨绝人寰的大灾难之中。唐山大地震除了给唐山人民呢造成巨创之外,也给距震中尽十几公里的板桥造成巨大损失,人员伤亡数千人之多,罗锅桥就是地震破坏力的真实写照!在强大地震波作用下,整个桥身、桥面受高强度挤压,最终在该桥中间部位纵向叠压形成近2米高的拱形罗锅,人们形象地称其为“罗锅”桥。该桥是唐山大地震天津地区唯一地震遗址,世界地震史上亦属罕见。“罗锅”桥的形成,真实再现了地震破坏力之大,为地震、地质学者研究其力学原理了重要价值。此桥在抗震救灾、重建家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名副其实的“桥坚强”。罗锅桥北侧,还乡新河两岸260余亩油菜花竞相绽放,形成十里花海、十里仙境,让人兴奋不已,不由发出“早知甑乡有花海,何必千里赴婺源”的感慨!置身于花海之中,身旁蜂鸣蝶舞,让人留恋往返……
穿过杨花大桥,沿着乡间公路一路向东十多公里,津唐大运河畔,金碧辉煌的“大药王寺”跃然眼前。大药王寺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七年,数百年香火鼎盛,神奇传说众多,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八是此庙庙会,方圆数百里的人们云集于此,求医、问药、烧香还愿、捐款捐物,来此寺敬香者据签布记载涵盖7省18县。毁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近年重建,占地近百亩。其七层宝塔、大雄宝殿,雄伟壮观。
次日清早,适逢板桥镇集日。漫步市场,各种小商品琳琅满目,特别是鲜活的野生鱼虾,令人垂涎。
沿滨玉线一路向北十公里,到达丰台古镇。著名天尊阁就坐落于此。天尊阁是一座巍峨挺拔、气势恢宏、绿树红墙掩映的高大木结构建筑,是天津历史上道教三大阁之一,占地6000平方米,由山门、配殿和该阁组成,曾为供奉元始天尊、西天王母和紫微大帝等神祇的道教场所,又名太乙观。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附近民房坍塌甚多,而高达17.4米的天尊阁主体结构竟安然无恙,这为研究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抗震性能了重要实例,极具研究价值。
丰台归来,当然要去甑乡之行的重头戏——盆罐村!
盆罐庄村历史上就以制陶著称,至今有几千年历史,村名即源于此。首先参观了李家窑,在这里,李家窑“泥巴院”的第十九代传人亲自讲解盆罐村的演变、陶器技艺的传承,并现场演示手工制作大型器皿。
离开李家窑,当然要到陶趣缘。这里有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韩克胜先生的工作室、陈列室,在这里,有幸亲手把玩那些精美绝伦的、曾获全国大奖的、不同时期的陶艺珍品。当然,到了陶趣缘,不能不体验一下亲手制作的过程。我们一行四人,分别体验了制陶之趣,在留印墙上留下了自己的手印,也留下了自己对甑乡的深深的眷恋。
傍晚,热情好客的老家庄飞镲队表演了宁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海潮》,铿锵的锣鼓、浑厚的韵律、有力的舞步把我们的情绪推向高潮……
第三天,身披朝霞,脚踏晨露,在村民的引导下,到赵学村蔬菜大棚亲手采摘绿色蔬果。鲜红油亮的西红柿,咬上一口,甘美多汁、沙甜净爽,找到了久违了的、儿时的味道。
下午,板桥之行的最后一站,来到了锦上禾农耕文化博物馆,这是个极具艺术想象力的好去处。在这里,完成了时空的穿梭,了解了传统农耕文化。
三天的板桥游在恋恋不舍之中画上了句号,不,是逗号!板桥,情未了;板桥,我还会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