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的“不践迹,亦不入于室”吗
文/逯家驹
在《论语•先进篇》里有这样一段描述——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古文今译就是:孔子说,不踩着别人的脚印儿走,学问、修养也很难深入。
毫无疑问,孔子认为,要想在学问、修养方面有更深的造诣,抑或有所突破、有所建树,就必须看看人家是怎样取得成果的,就必须跟在人家身后向人家学习,否则一点儿门儿都没有。
我突然回想起一句话,一句大实话,一句让人感同身受的话,即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如果这句话能成立、能站得住脚,大概就很容易判断出“不践迹,亦不入室”的论断偏执与否了。
诚然,是别人编了教科书,让我们从小学读到中学、大学,甚至修了各种学位;是别人编写了字、词典,让我们查阅、帮我们确认;是别人创造了词牌、格律,让我们填词、作诗;是别人发明了乐谱,让我们演奏和歌唱。但这绝非在“践迹”,而是人类交流的需要、人际交往的需要。你总不能一个大字不识就想成为作家吧?你总不能不学习汉语抑或某一民族的语言而用自己独有的、谁也听不懂的声音与别人交流吧?你总不能做了一首《七律》硬说是《满江红》吧?你总不能驾车走反道吧……
向别人学习常识、理论,向别人学习技术、写作,这不叫“践迹”——踩着别人的脚印儿走,而是在遵循社会共有的规律、规矩、规则和规定。
一个人,若想在某一领域里或某一行业上有所突破和创新,决不能再踩着已有突破和创新、发明之人的脚印儿走下去了。而要“越过樊篱、另辟蹊径”,踏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阳关大道来!
朋友,也许你最能模仿小品演员了,可那充其量说你“太像了”而已;也许你临帖王羲之的书法可以乱真,可那充其量说你“真厉害”罢了;也许你写小说的风格简直是贾平凹的翻版,可那无论如何也不能说你是“贾平凹第一”,只能是“贾平凹第二”吧?一言以蔽之,踩着别人的脚印儿走,吃别人嚼过的馍,只有拾人牙慧之能事,横竖不会有什么大出息的,也就是说绝不会出人头地、别树一帜的。愚问――李白、欧阳修,达芬奇、贝多芬,都“践”了谁的“迹”了?爱谁谁,只管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不落窠臼,谓“创新”;不步后尘,谓“探索”;不畏权威,谓“革命”。只可怜笔者一生学这习那、效你仿他,至今也不伦不类、一事无成,最终不得不掩卷长叹一声:“只有‘不践迹’方可‘入于室’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