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还有用吗?
青岛市西海岸新区 王兴忠

中国诗词历史悠久,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诗词一直是中国文化的核心精髓,也是中国人文生活的坚实基础。
中国语言文字之根在哪里?就在古诗词经典里。仅从《诗经》算起,就有三千多年了。这期间涌现出了群星灿烂的诗人,创造出浩如烟海的诗篇。它们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人们可以从这些优秀诗篇中领略祖国山河的壮美,了解民族历史的演变,感受汉语表达的丰富和美好。
在现代社会,人们注重的只是物质,忽略诗词的陶冶,已经严重疏远了诗歌,所以显得很浮躁。
中国诗词还有用吗? 这个问题有幸引起了一些人的思考。
最近,陈力川老师明确谈了他的看法:当然有用!陈力川老师在《萃园》诗刊卷首语《为什么要读诗》中写到:“诗歌有什么用?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外国,我们都听到过这种质疑。甚至有人问今天谁还写诗,谁还读诗,谁还懂诗?”陈力川老师的回答十分有力:诗歌似乎不能让我们的银行账户增加一分钱,但诗歌可以点燃我们的生命之火,可以提高我们的生命品质。
其实,绝大多数人并不否认,吟诵诗词能陶冶人们的情操,为审美打下基础。尤其是古诗词的语言,是文化内涵最丰富的语言,是形式最优美的语言,是最具灵性和想象力的语言,是最深刻、最具感染力的语言。学习这种语言,是学习中华民族文化的最佳途径。
诗词是语言的精粹,读诗学诗,进而有所得,在表达上会产生特殊的感染力。孔子就曾经说过:“不学诗,无以言。”不是说没有读过《诗经》就不会说话,而是说学习过,会有更好的表达能力。
诗词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启迪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古诗词还成为了考证历史的一个重要证据。“出口成章”和“出口成脏”是有区别的。诗词因为“有用”才流传。世界上任何一门艺术都是因为“有用”才得以流传的,诗词也不例外。通过诗词的熏陶,可以滋养心灵,增强人文底蕴,提高综合素质。诗词的“有用”,体现在对人类灵魂潜移默化的净化上,“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目前,国内有很多因诗词闻名的景点,这里仅举一例。唐代刘禹锡的《乌衣巷》很有名:“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首怀古诗,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败。刘禹锡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阳斜”涂抹背景,美而不俗。语虽极浅,味却无限。今日乌衣巷已是南京夫子庙一旅游景点,因诗而闻名的乌衣巷游客不断。
现代人冷淡了诗词,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而要说起唐代人对诗词的喜爱,对诗人的崇拜,恐怕都是空前绝后的。作家李会诗的介绍,就可见一斑。

先看看“人体诗板”的故事。诗坛之上,白居易的诗是非常流行的。白居易被贬江州后,从长安到江州,三四千里的路程,遇到了许多的客栈和酒楼,他看到墙上、柱上、船上,到处都是他的诗,让白居易倍感安慰。
在众多的白居易的发烧友中,有一个人最为奇特,他的崇拜方式也非常疯狂,这个人叫葛清。葛清是白居易的忠实粉丝,忠实到什么程度呢?到了纹身的程度。古人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葛清因为崇拜白居易,竟然全身刺字,体无完肤,可见他对白居易诗歌的狂热和痴迷。葛清的身上纹的不是青龙白虎,而是诗词。他的前胸后背,手臂大腿,都是纹的白居易的诗,共有三十多首。而且他对这些诗的位置还特别熟悉,别人问起白居易的哪首诗,他都能指着自己的前胸或后背说,你说的这首诗就在这里。别人一看,果然是在他指的那个地方。他这样走来走去,很像一块流动的诗板,所以大家就叫他“白舍人行诗图”。
再看看“诗词解危”的故事。唐朝诗人李涉和书童,傍晚时分,船遇大风,舟停岸边,准备找家客栈投宿,正走在荒村的雨途中。突然,眼前冲出个大汉拦住了他们的去路。此人一声断喝:“来者何人?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要想从此过,留下买路钱!”书童马上回答:“这是李涉先生!”李涉是中唐时期非常著名的诗人,强盗一听是李涉,非常兴奋。他说到:“久仰大名,如雷贯耳。我知道先生是很有名的诗人。这样吧,我也不抢你的钱了,你写首诗送给我吧。”李涉当即写了一首诗给他:“《井栏砂宿遇夜客》:暮雨潇潇江上树,绿林豪客夜知闻。他时不用逃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
李涉这首诗写得非常巧妙。井栏砂是一个地名,“夜客”是对强盗文雅的称呼。暮雨潇潇,李涉和书童在荒凉的江边村庄,遇到了一位“豪侠”,这位豪侠居然知道我的诗名。今天我赠给他一首诗,并且告诉他,你不用害怕别人知道你的名字,现在世道这么乱,像你这样的“君子”多的是。李涉没有无谓的刺激“夜客”,而是满足了他要诗的要求。诗中的言外之意,今天的事儿就此打住,我也不会揭发你。就因为一首诗,李涉和书童竟奇迹般地平安脱险了,可以算得上千古奇谈吧。
从以上故事看来,诗词不但有用,而且有大用。
作者简介:王兴忠,青岛市作协会员、青岛市诗词学会会员、青岛开发区作协理事、城阳作协会员、西部散文学会会员、青岛子衿诗社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山东老干部诗词学会会员、西海岸新区网络作协会员、东夷文学社社员。曾在《文汇报》、《中国教育报》等报刊上发表文章多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