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与一个家族、一座园林、一群建筑和一座城市
——美籍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家乡情结
作者:淮草滩

首先,请读者朋友原谅我用了这么滥一个文章标题。诚非如是,笔者实在想不出更为合适的题目。
笔者第一次听闻贝聿铭这个名字,是2004年在北京旅游。车过香山公园,远远看见香山饭店的一群建筑,导游小姐郑重其事地介绍说:香山饭店是由著名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先生主持设计的一座融中国古典建筑艺术、园林艺术、环境艺术为一体的四星级大酒店。贝大师因此建筑获得了1979年美国建筑学会金奖。
我等小游客,星级大酒店当然是无缘见识和欣赏的。好在当时感觉该建筑外形也很一般,似乎平淡无奇。
旅游回返,偶尔查了一下贝氏资料:贝聿铭,男,1917年生于广州,祖籍江苏,是苏州望族之后,美籍华人建筑师。他的著名建筑设计作品除了北京饭店,还有美国波士顿肯尼迪图书馆、香港中银大厦、日本美秀美术馆、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等。仅此而已。
今年暑期来苏州旅游,听说参观苏博馆需要提前预约,所以就百度了一下,才知道,原来2006年正式对外开放的苏博馆新馆正是祖籍苏州的著名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的晚年杰作。百度如是说:1999年苏州市委、市政府盛邀华人建筑师贝聿铭设计苏州博物馆新馆。新馆是一座集现代化馆舍建筑、古典建筑与创新山水园林三位一体的综合博物馆。
贝大师祖籍苏州,中国乃礼仪之邦,国人历来推崇和尊重家乡名人,世之皆然。对此,我如是想。
网上查询,游览拙政园和狮子林也需要提前预约;有网友认为江南园林一大堆,建筑风格和设计理念基本相仿,如果已经游赏了一些园林,那么游客密如鲫鱼过江的拙政园、狮子林就可以放弃。受这些影响,我于是就决定放弃了,所以事前没做这两个园林的功课。

8月13日上午,参观了苏州老城东北隅“尽显姑苏人家尽枕河”的耦园,沿平江路走走玩玩徒步去往苏博。到达目的地才发现原来苏博、忠王府、拙政园、狮子林就挤在同一个区域。进馆时间尚早,我就先到狮子林游客中心一问方知不需要预约。于是,就抓紧时间买了狮子林的参观券。进来方知此园实非浪得虚名。在江南诸园中,狮子林面积不算大,建筑规模也说不上宏伟,就是以假山怪石独步。狮子林里的山石没有留园的珍稀奇异,没有沧浪亭、网师园的粗犷练达,也没有扬州个园、何园的体贴精致和十足的文人气,但是,它的规模宏大、变化多端、移步换形、生动别致是其他任何园林积山垒石所不能匹敌的。我和妻在迷宫一般的假山群里转悠了半个小时,趁休憩的工夫,随意百度了一下,惊奇地发现原来这座著名园林竟然与马上要去的苏博馆设计师贝聿铭老先生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1917年,上海颜料巨商贝润生(贝聿铭的叔公)花费八十万银元巨资购得荒废已久的狮子林,用了七年时间整修,新增部分景点,恢复旧名。狮子林一时冠盖姑苏。贝老先生本打算把园林向全城百姓开放,却因抗战爆发未能如愿。1945年,贝润生病故后,狮子林由其孙贝焕章管理。解放后,贝氏后人将该园林捐献给国家。贝氏后人、著名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一生数次造访该园,留下累累佳话。
我暂且没时间仔细搜求,便匆忙出了狮子林,去博物馆门前排队。

苏博馆乃贝聿铭老先生21世纪的封山之作。他将自己多年积累的建筑智慧结合东方传统美学以及对家乡的情感,全部融汇在这座建筑里,创造出了独具魅力的视觉之美。该建筑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其空间处理之独特,建筑材料之考究,内部构思之精致,以及最大限度的把自然光移入室内,世无匹敌。作为集中展示苏州悠久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建筑成就的苏博新馆,继承和创造性地采用了“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理念,追求和谐适度的、不高、不大、不突出的原则。这是苏博馆官方对该建筑群的高度评价。
苏博馆展厅众多,展品富衍,毋庸赘言。三个多小时的参观欣赏,我时而被珍稀精美的展品所迷醉,时而为精巧别致的建构设计而感叹。特别是傍晚时分不期而至的一场暴雨过后,游客们都不约而同地走出展厅,被云海苍穹下面涤荡一新的博物馆建筑那丰富多变的几何体白色墙体、灰色屋顶深深吸引。淡墨山水,远旷云树,方圆捭阖、小桥流缓……一幅幅奇异的画面忽嫣海市蜃楼,如梦似幻……
我恋恋不舍地告别了苏州博物馆,双眼和单反摄取的大量珍贵藏品资料没有停驻于脑海,却唯独把贝聿铭三个字反复转圜。
苏博馆的屋面形态设计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缚。由几何形态构成的坡顶玻璃天窗设计独特,借鉴了中国传统建筑老虎窗做法,并进行了改良,把天窗开在屋顶部位,这样,立体几何形屋顶和天窗下的斜坡形成一个折角,呈现出三维造型效果,不仅解决了传统建筑的采光难题,更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建筑的屋面造型样式。贝大师是从哪里获取的这些创新灵感呢?用他自己的话就是:“我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来源于苏州园林建筑”。
贝聿铭祖籍江苏苏州。贝氏有史记载,在苏州已然兴盛了六百年。望族家庭的深厚积淀给了幼年贝聿铭浓厚深郁的艺术熏陶。贝聿铭1917年4月26日出生于一个金融世家。祖父贝理泰是民初中国著名金融大亨,参与创办了上海银行和中国旅行社;父亲贝祖诒是香港著名银行家、融汇投资大师。也就是贝聿铭出生那年,他的叔祖、上海染料巨商贝润生在家乡苏州斥巨资买下已成荒丘的狮子林。在贝氏几代人数十年的呕心沥血经营下,狮子林冠盖姑苏,名扬天下。贝聿铭曾经在这座园林里度过他童年的一段最美时光。那变化多端、异彩纷呈的狮子林假山怪石、洞窟石桥、池塘瀑布等在他童稚的心田里埋下丰富想象的种子,为他后来远赴美国留学,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钻研建筑学打下坚实的基础。苏州园林移步换景的精心设计、亭台楼阁精致巧妙的构造布局等都成为他后来建筑设计创新的灵感源泉。贝大师曾经深情回忆说:“我后来才意识到在苏州让我学到了什么。现在想来,应该说那些经验对我后来的设计是有相当影响的,它使我意识到人与自然共存,而不只是自然而已。人类为自然添色,而自然也促发人类的创意。创意是人类的巧手和自然的共同结晶。这是我从苏州园林中学到的。”
贝大师对苏州城和狮子林的情感深厚一直为苏州人所津津乐道。1979年,改革开放刚刚起步的中国政府邀请贝聿铭设计香山饭店。贝聿铭依据自己的一贯想法——“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他不辞劳苦探访了全苏州的大小园林建筑,寻觅灵感、搜集素材,最后采取一系列不规则院落的布局方式,使香山饭店与周围水光山色,参天古树融为一体,成为具有浓郁中国风格的建筑,体现出中华民族建筑的艺术精华。
1996年春,贝大师携夫人应苏州市府之邀在曾经的贝家花园狮子林度过一次别开生面的八十大寿。宴席设于指柏轩。苏州市委书记、市长向贝老赠送生日贺礼,同时礼聘贝老为“苏州市城市规划师”。兴致高昂的贝老于宴席上挥毫写下“云林画本旧无双”的题句。
2002年,贝聿铭接受了家乡苏州市委、市政府盛情邀请,为苏州博物馆设计新馆。85岁高龄的大师亲自操刀,第一次在中国设计博物馆,成为他晚年最重要的挑战。他最亲切的“小女儿”也由此诞生。贝大师为家乡设计博物馆是苏州文化的盛事,也是苏州城的荣幸。他为这座城留下的不仅是一座博物馆,更是认识苏州的一张名片,是苏州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当国外媒体问及贝老是哪里人氏时,他总是骄傲而自豪地回答:“我来自中国苏州!”
2003年,贝老再次回苏州,为苏博馆新馆奠基剪彩。他在狮子林指柏轩设“家宴”,邀请省昆剧团在花篮厅演出精彩剧目。那次“贝氏狮子林家宴”被苏州市井传为佳谈。
2017年在他百岁生日来临之际,苏州美术馆举办“贝聿铭文献展”。
“我知道自己从哪里来,贝家在苏州已经六百年了,我与苏州的感情是不可分离的。”这是展馆中贝先生的一句内心独白……
2019年5月16日,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在纽约曼哈顿去世,享年102岁。
在世界现代建筑史上,贝聿铭被称为“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大师”。
一生游走于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他,无疑是世界上一个独特的存在。
贝大师,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苏博馆在夕阳下静默无语……
石狮子长吼低吟……
贝大师的离世,
伤心了一座城……
贝聿铭,
永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