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甘肃带走了什么书?
答:带走了长篇小说《八步沙》。
彰显“誓把荒漠变绿洲”代代相传的
“八步沙”精神
文/王永利

三代愚公志,黄沙变绿颜。3月29日中宣部授予甘肃省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时代楷模”称号,并颁发奖章证书。
在电影剧本《八步沙》在中国作家杂志以头条刊登后,适逢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甘肃省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优秀群体‘时代楷模’称号。在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八步沙》。
《八步沙》是作家陈玉福根据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事迹创作而成。全景呈现甘肃省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的事迹,生动讲述了38年来“六老汉”三代人薪火相传、久久为功,在与恶劣环境的不懈斗争之中,摸索出一条让沙漠披绿生金的发展之道,彰显“誓把荒漠变绿洲”代代相传的奋斗精神。作品发表后,感动成千上万的读者,广大读者、干部群众认为,甘肃省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忠实践行者,是荒漠变绿洲的接续奋斗者,他们的事迹引人思考、催人奋进,为建设美丽中国汇聚奋斗者的磅礴力量。

一、突显“六老汉”三代人治沙楷模事迹,树立时代新的精神坐标
八步沙林场地处河西走廊东端、腾格里沙漠南缘的甘肃省古浪县。昔日这里风沙肆虐,侵蚀周围村庄和农田,严重影响群众生产生活。为保护家园,上世纪80年代初,郭朝明、贺发林、石满、罗元奎、程海、张润元6位村民,义无反顾挺进八步沙,以联产承包形式组建集体林场,承包治理7.5万亩流沙。1981年,当第一棵白榆树苗栽进八步沙荒漠里的那一刻,古浪“六老汉”许下了一个共同的心愿,就是挡住风沙前进的脚步,保护自己的家园。一年又一年,他们在沙漠里住地窝,黑风中护林木,硬是凭借着矢志不渝的“愚公”精神,让茫茫沙漠披上了绿装。当“六老汉”相继在治沙一线谢幕后,他们的后代接过治沙的重任,在祖国的大西北续写三代“愚公”治沙的传奇,延续绿色的梦想。三代播绿人,情满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扎根沙漠治沙造林,有效遏制了风沙的侵蚀,也促进了当地生态产业发展,逐步实现了守护和建设美好家园的壮举。“六老汉”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这些普通人身上体现出的勤劳质朴、甘于奉献的品质,正是我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奋力拼搏、坚韧不拔精神的生动写照和完美再现。
38年来,以“六老汉”为代表的八步沙林场三代职工,矢志不渝、拼搏奉献,科学治沙、绿色发展,持之以恒推进治沙造林事业,至今完成治沙造林21.7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草面积37.6万亩,以愚公移山精神生动书写了从“沙逼人退”到“人进沙退”的绿色篇章,为生态环境治理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生动讲述惊心动魄的冒险,彰显“誓把荒漠变绿洲”代代相传的奋斗精神
小说生动讲述了六个六旬老汉不服老、不服输、与沙抗争的故事,在沙窝里挖地坑,架上草木,铺上被子,和衣而睡,吃的饭里都是风刮进碗里和锅里的沙子和土。一头毛驴,几把铁锹,种树头一年,六位老汉造林一大片,可一场大风让大家的辛劳泡了汤。六位老汉没有放弃,一个发现让大家重拾信心。用麦草挡树苗的土办法让“八步沙”开始有了绿色。寸草不生的沙漠出现树木和草、出现了绿洲。他们“誓把荒漠变绿洲”和不服输的精神,支撑着他们坚持到底。1991年、1992年,66岁的贺发林、62岁的石满两位老汉相继离世,遗愿是埋在治沙的林场附近。后来,郭朝明、罗元奎两位老汉也相继离世。六老人曾有协议,每家人指定一位后人继续治沙。可起初,他们的后人并不都愿意。但是1993年5月一场沙尘暴夺去多个学生的生命,为保住家园,不让风沙再夺走亲人,第二代、第三代治沙人继承了老一辈的遗愿,继续与沙抗争。第二代治沙人贺中强,在打井时,两根绳子缠住了,他下到井底,割断一股绳子,却被50斤的铁钩拽着,在深150米左右的水井里上下颠倒了四五次,速度极快的铁钩和水井内壁摩擦出的火花四溅,贺中强的性命危在旦夕。贺中强在井里待了近四个小时。大伙拼尽全力把他救了出来时,他已经失去知觉。有了井水,用水把林场盘活,7.5万亩八步沙终于在二代治沙人的手里完成造林工作。接着他们主动请缨,向腾格里沙漠风沙最为严重的黑岗沙、大槽沙、漠迷沙三大风沙口进发。
如今的“八步沙”林场将防沙治沙与产业富民相结合。在林场的涵养下,古浪县风沙线后退了15公里,周边农田亩均增产10%以上。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他们还将用他们最初的决心,在这片空旷而寂寞的沙漠里,播撒更多的生机,书写辉煌新篇章。

三、创新表达,人物形象饱满,情感真挚,震撼心灵,受到读者点赞。
大胆创新,作家陈玉福在深入采访的基础上,用文学的形式,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大事不虚小事不拘。所谓不虚,就是要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件,所谓不拘就是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对人物的思想和环境进行合理的虚构。在《八步沙》的小说中,作者把真实生活中的人名换成了剧本中的人名,如把第一代八步沙人郭老汉、贺老汉、石老汉、罗老汉、程老汉、张老汉换成了高老汉、和老汉、史老汉、雒老汉、秦老汉和钱老汉;把第二代人改成了老高、老和、老史、老雒、老秦、老钱;把第三代人改成了小高、小和、小史、小雒、小程、小张。不仅如此,作者还虚构了次要人物吕急人和大学生治沙造林志愿者连肖红。三代人物形象饱满鲜活,有血有肉,有震撼和悲壮的戏剧冲突,同时深挖人物内心,不回避第二代第三代不愿意治沙的复杂心情。如第二代第三代那么拼命地读书,拼命想走出去,有的端上供销社工作的“铁饭碗”,有的成为土门镇的“副镇长”,可以称作“金饭碗”,但是,一场特大沙尘暴毁坏家园,夺走上学路上孩子的生命,治沙就是保护家园,就是保护孩子们以及子孙后代的生存安全,所以才有后来第二代、第三代治沙者主动治沙“死也要死在八步沙”的感人肺腑的心声。作品朴实生动,平凡中见不平凡,所以震撼心灵,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世界上,只有真实、真诚、真挚的艺术作品才能打动人心。只有现实生活打动了创作者,才能最终打动读者和观众。与当下不少人浮躁肤浅、急功近利创作倾向不同的是,剧作家陈玉福深入生活,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说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把自己真实感受写出来,“只有自己感动了,才能感动读者”。作者深入采访了八步沙的人物,深入生活中去,用真情实感塑造人物,作品才有了生命力和感人的力量。
《八步沙》也是文学创作整体回归到了传统文化的弘扬和真正的正能量、主旋律上的代表作之一,是现实题材作品的佼佼者之一。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在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今天,《八步沙》生动反映甘肃省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的事迹,突出了他们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忠实践行者,是荒漠变绿洲的接续奋斗者,号召大家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弘扬“三北精神”,彰显以“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为榜样,驰而不息、久久为功,不断巩固和发展祖国绿色生态屏障,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简介:王永利,CCTV-2节目部制片人,高级编辑。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百优理论人才称号获得者。获奖若干。出版书籍14本。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大地》、《杏花飘香》、《不再孤独》、双语散文集《逆流而上》、双语诗歌集《和谐之歌---献给人类生存伙伴》并获得2013贺岁书大奖,在国外出版英文小说《The Hell And The World》、《Scented Apricot Flowers》、《Resuming A Secular Life》等。

【向“都市头条”选送的文章是西部人文学、1号文化总网最优秀的文章。欢迎您参与,投稿。请关注下面的二维码,您的大作才能登上面向全国发行的《西部人文学》杂志。谢谢。】

[西部人文学编辑部]

[1号文化总网]

本文编辑:紫云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