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着泪水读完的一本书
杨凤生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不满足于吃饱喝足穿好,还要旅游,享受生活,放飞心情。朋友圈时常有好友晒自驾游新疆,穿越独库公路。那照片,那景色。云山雪岭、茫茫草原、葱葱杉林、悠悠河流、浩瀚湖泊,天山景色,美不胜收。
可以看出游者是一路畅游,一路欢歌。可你知道吗?在这美景的后面,长眠着为修筑这条公路而献出年轻生命的168名烈士。
十年前,我从陕籍军旅作家党益民的《守望天山》一书,读到了建没这条公路大军的感人事迹,至今刻骨铭心。这本报告文学讲述了一个老兵24年感恩的真实故事。
1980年4月6日,在天山深处工程兵某部服役的辽宁籍新兵陈俊贵受命跟才认识38天的班长郑林书、副班长罗强和老兵陈卫星向被大雪围困的修国防公路的部队送信。
在平时,这40公里的路程他们一天便可赶到。为了能迅速完成任务,他们只带了一枝用来防野兽的步枪和炊事班剩下的20个馒头便轻装出发了。当天下午,雪有半尺多深,可是在夜里,天气骤变,大风暴雪,茫茫一片,难辨方向。积雪埋过了大腿,每挪一步都很困难。天快亮了,他们已筋疲力尽,被汗水湿透的棉衣棉裤又冻成了硬的,无法行走,他们只好脱掉棉衣棉裤,只穿着绒衣绒裤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爬行。班长郑林书始终在前面,为大家探路。
第三天早上,在距目的地还剩8公里时,大家体力消耗殆尽,坚持不住了,倒在雪地上。班长郑林书艰难地从挎包拿出剩下的最后一个已磨掉皮的馒头说:“我和罗强同志8天前刚被批准为预备党员,陈卫星比陈俊贵兵龄老。一个馒头,救不了所有的人,为了完成任务,我建议这最后一个馒头让陈俊贵吃,大家有没有意见?”其他人同意了班长的意见。饥饿难耐的陈俊贵三口吞下了馒头。这个救命馒头后来成了他心里永远的悔恨。
班长郑林书又带着他们走了一程后耗尽了最后的体能,栽倒在雪地里。弥留之际,他对罗强说:“你们继续走,别管我,我不行了,你们一定要完成任务。”又对陈俊贵说:“如果你能活着出去,将来你到湖北我老家去看看我的父母”便闭上了眼睛。
三人的哭喊唤不醒班长。班长的身子很快就冻硬了。他们鸣枪致哀后继续朝前爬行。不久,副班长罗强又牺牲了,陈卫星没有一点力气了。陈俊贵背着陈卫星艰难地前行了一程,也昏倒在雪地里,是一位哈萨克牧民救了他俩。
七天后,部队找到了他们。郑林书和罗强被冻硬在雪中,战友们折腾了三天,才把烈士的遗体运下山。班长郑林书和副班长罗强被追记二等功。陈卫星的左脚趾头全被冻掉了,被评为二等甲级残废。陈俊贵右腿大腿肌肉被冻死,陆续住院三年,被评为二等乙级残废。
1984年底,陈俊贵复员回到了辽宁老家。他一直记着班长牺牲前给他说的去湖北看望班长父母的事,但他和班长相识只有38天,公路修好后,部队也撤离了原址,他也不知自己的部队已改建为武警交通十二支队。他不知道班长的老家地址,无法看望班长的父母。
陈俊贵复员回到老家后,组织上分配他在县电影院工作。他和一位在县公路稽查收费站工作的姑娘结婚,过上了美满幸福的生活。可当妻子怀孕8个月的时候,电影《天山行》让他寝食难安,他想起把生留给自己而长眠在天山深处的班长郑林书和副班长罗强。
他给县城里的战友讲班长和一个馒头的故事。一个战友说,这辈子你要是忘了你们班长,你就不是人。那一刻,他突然决定去天山报恩,在班长墓坟前守上三年。于是,他等孩子出生刚满三个月,便和妻子辞去工作,携家带口从辽宁赶到新疆天山深处,在独库公路班长的墓前搭了个地窝子。一家人在这方圆几十公里没有人烟的墓地开始了漫长孤凄的守墓日子。
三年里,一家人过着连捡破烂的人都不如的生活。穿的都是远在乌鲁木齐的老战友或路人送的衣服;吃的是自种的苞米、土豆和野菜疙瘩汤,调料是撸回来擀碎的野麻子。三年满了,他们一家像叫花子一样,没钱回辽宁老家,也不忍心离开长眠在地下的烈士们。他和妻子谁都没有提离开墓地的事,一家人继续在墓地的地窝子住着。直到1995年春天,新源县的领导来墓地劝说他们,孩子大了,不能耽误了上学,他们才选择离墓地不远的那拉提乡八大队三小队。队里给他们分了地,划了宅基地,他们又自己动手盖了一间土坯房,一直住守到现在。他们一家还将继续守望下去。
这期间,陈俊贵时刻没有忘记班长愿望,他只要有一点积蓄,就设法寻找班长的父母。
后来,经过多方寻找,直到儿子当了兵,终于有了烈士家乡地址的信息。但当陈俊贵多方辗转找到烈士的家时,烈士的二老已离开了人世。陈俊贵跪在郑林书父母的坟前说:“老人家,对不起,我来晚了,我没有实现班长牺牲时的遗愿。老人家,您放心,在我有生之年,我要一直守护班长,让他永不寂寞。”
陈俊贵还有个愿望,与妻子一道,从新疆出发,逐个到修独库公路的烈士家中看望烈士的亲属。
一个普通的人,因为一个馒头而觉得愧疚于班长,放弃了舒适的生活去天山深处为烈士守墓24年。这个故事并不轰轰烈烈,但却使人泪流满面。
在这个故事中,从一个馒头,我们看到的是郑林书、罗强、陈卫星在生死的抉择中,把生让给战友,把死留给自己的从容,看到了陈俊贵知恩图报的可贵,看到了啥叫真正的共产党员。
一个馒头,折射出了中华民族的善良利人、知恩图报的美德,折射出了普通人的伟大。
之前,我读过党益民先生的长篇小说《石羊里的西厦》,那是一部描写神秘的西夏王朝走向衰败的故事。书中今与古相交,虚与实相映,充满玄机和神妙,且跌宕曲折,扣人心弦。但在《守望天山》这本书中,没有煽情的语言,没有奇妙的构思,没设任何悬念,讲的只是陈俊贵及家人、郑林书等烈士及其亲属的人生态度及言行。作家用很质朴的方式写出了这个感恩的故事,但却让人一口气读完,且使人泪水涟涟。
党益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喜欢表现普通人默默的献身精神。他们献身了,自己还不知道那就是献身。我常常被这样的人感动得落泪。”而书中另外一位烈士石博韬的父亲石文华说的:“我儿子当时抢救战友,那只是一闪念的事。可是,陈俊贵在天山苦苦守墓24年,可不是一时心血来潮,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所以,他很了不起。我很敬佩他。”烈士的父亲有着博大的胸怀,虽然他的儿子石博韬在塌方时舍己救人的精神是伟大的,但石文华的话也道出了另外一种奉献的伟大和不易。
陈俊贵,一个普通的老兵,在物欲横流的现实面前坚守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坚守了友情,知恩图报。小故事,大传奇;小人物,大境界。我不能不为之动容。
陈俊贵被评为感动中国的人。如今,陈俊贵还延续着他那感人的故事。他不光做到了守护者烈士身旁30多年。他还不断地寻找烈士的父母,他要把寻找到的烈士亲属邀到一起,到乔尔玛烈士长眠的地方祭奠烈士。,前不久,我在中央电视台等着我节目里看到他已经找到了数十位烈士的亲人。
如今,在乔尔玛,守护英灵的陈俊贵向过往的游客讲述他们班长的故事。
美好的生活是用辛劳、鲜血、甚至生命换来的。吃水不忘挖井人。幸福生活中的人们永远不要忘记人民子弟兵的无私奉献。
本文曾获得《三秦审判》“读书征文”二等奖。在此略有改动。

杨凤生,亦用笔名蔺叶。陕西省麟游县人,大学文化,中国法学会会员,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从军二十年,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东疆军区独立营排长,军区侦察连副连长,麟游县人民武装部政工干事,西安市未央区人民武装部政工科长,现任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研究室副主任,兼任《西安审判》杂志常务副主编。出版长篇小说《福祥进宝》,在报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六十余篇,其中中篇小说《贾茹》入选中国现代文学精品文库。参与主编《司法良知》《专业化合议庭建设及类型化案件审判研究》《司法视野下的社会管理创新》《恶意诉讼的识别与治理》等多部法学专著及反映法院管理工作的《管理新视野》《法谐长安》等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