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恩师尹志美
文/杨岸森
中午看电视,拿着遥控器随便乱翻,CCTV1《开讲啦》是京剧大师孟广禄主讲,没看到开头,马上回放才看完整。其中他讲到才出道时由家人凑了10元钱买东西步行很远送给管事的人,希望得到一个跑龙套的活路干,但别人把东西给扔了出来,不要他。后来遇到恩师,老人家躺在地上对校长及主任说“孟广禄是个人才,你们不要他,我就不起来。"说到此,他泪流满面,又触动了我思念恩师尹志美老先生了。
我大学5年的专业是针灸,老爸是中医内科医生,我也喜欢中药、方剂及辩证论治的中医思维,于是做了3年的针灸理疗医师后,自己反复争取由医院安排跟名老中医尹老先生学习进修中医内科临床,那时应该是1998年,老师已经快70岁,如今恩师已仙逝快7年,想起老人家,音容笑貌如在眼前。
老先生学识渊博,《医宗金鉴》很多篇章背得滚瓜烂熟,一天病人量100多人次,全年近30000人次,在病人心中德高望重。我最先跟师时,他大病初愈,脑子还不是很灵光,给我讲的方剂部分不完整,过段时间他状态好了又纠正过来,最初他还在考查我,不到一个月我们相处就非常愉快了,拿他的话说我是“面带猪相,心里嘹亮”,在他口里说出来是褒义的,意思是看起我沉静而木讷,但思维敏捷,中医理解能力很好,也踏实刻苦。他喜欢我,我除了喜欢他还有敬重与理解,在两人间有种惺惺相惜的忘年交情存在。
我们除了师徒关系外,还有类似父子、朋友的情谊。他会讲他这一生的经历,学医及遇到的一切事情,也聊家庭、爱情及男人话题。他给ED(性功能障碍),老百姓常说的“阳痿”病,通俗取名为“干着急病“,意思是得了这个毛病,心有余而力不足,只有干着急,他治疗多从肝胆湿热及肾虚作手,喜欢用还少丹及龙胆泻肝汤。
跟了他1年零3个月后,医院安排我出师到马王乡来独立开设中医内科门诊。他知道我快要单飞了,每天他的病人要我独立看10人,师徒两人处理相同率要达到9个左右才算数,就是我问诊把脉后说处什么方、开什么药,他再看,要全部一样才可以,好在最后两个月基本达到了,他很高兴,我也学到了真本事。
后来,我常去看他,他遗憾要是我再多跟他半年就好了。在于我来说遗憾是肯定的,只有靠自己多看书多临床及心悟来弥补了。他说他治疗“真心痛”的“乌头赤石脂丸”我还没机会看他使用,因为这种病例确实很少,有时几年都遇不到一个。除了平时见面,老师家里我每年一定会去,带上象征性礼物,看看他聊聊自己的工作,他每次见到我都很高兴。
他常常说,如果弟子没学好,将来被病人骂,骂的是老师而不是弟子。所以他教我是毫不保留的,生怕我学业不精而耽误病人。如今我也带学生弟子好几年了,老师怎么教我的,我也如此教他们,只要他们愿意学,愿意问。对老师的最大怀念就是把老师一生的学识继承下来,为如今的患者服务,如此,老师永远都在,不曾离开这个世界。
对于老师的学问,我总结升华发表了好几篇高质量论文,晋升副高及正高职称都派上用场,而且申报了市卫生局科研课题《尹志美中医临床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首次填补了九龙坡卫生系统市级科研课题的空白,形成了70000多字的成果,获市卫生局科技成果三等奖,如此也算对恩师的回报及学术传承上的交待。
恩师,天堂安好,弟子常常想你。
作者简介:杨岸森笔名松月,男,四川盐亭人。爱好读书、写作,涉猎中医、文、史、哲、诗歌及宗教文化等,诗歌、散文、随笔、评论、杂文等多次发表于《大西北诗人》、《诗歌艺术》、《江南文萃》、《南部文化》、《香港视界》、《西蜀茶庄》、《文艺星空》、《国际联合报》等纸媒及网络文化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