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黔旅记
廉德忠
趁着暑假,与家人到“多彩贵州”一游,一路走来美景连连,随眼随心以记之。

茅台不止飘酒香
8月3日夜,从济南乘飞机直飞茅台镇已是次日凌晨,看着窗外鳞次栉比的酒庄招牌,嗅着大街小巷的浓郁酒香,顿觉进入了一个令人陶醉的酒酿之都。
找好酒店休息了大约5个小时,即起床准备早晨的行程。回头一看,居住的酒店竟然为“茅台印象”,一种亲近之情油然而生。步行不足10分钟,便到了当年红军三渡赤水河的茅台渡口朱砂堡,一座高约25米、帆船造型的“红军四渡赤水纪念塔”映入眼帘。踏着当年红军四渡赤水的铁索桥,走近纪念塔细看,塔身由四片浪柱形的建筑依次错落重叠而成,象征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出奇兵。塔身正面下端是原国家主席江泽民题写的塔名。纪念塔北侧有四幅浮雕,再现了当年红军四渡赤水时的壮观景象。这是茅台镇的第一个符号:红色印记。
回想当年,遵义会议后,在新的党中央和中革委的领导和指挥下,四渡赤水河,以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打破了国民党妄图围歼红军于川、滇、黔边境的计划,从被动转向主动,为长征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习近平总主席为此题词:毛主席用兵如神!真是运动战的典范。据导游介绍,1995年,仁怀市政府为纪念长征胜利60周年,修建“四渡赤水纪念园”。纪念园主要景观有:红军四渡赤水纪念塔、怀红亭、茅台渡口纪念碑等。逐个细览,顿觉茅台镇不仅是酒的故乡,酒的都城,红军的到来也让茅台染上了“红”色。据展馆资料记述,当年当地老百姓曾经用茅台酒为红军疗治外伤,内饮驱寒化瘀,被红军战士称作“神药”。邓颖超同志回顾这段历史,曾经满怀深情地写到:在那缺医少药的年代,红军能够顺利到达延安,茅台酒立下了很大功劳。可见,茅台的“红色元素”,是有历史印记的!
茅台还有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盐文化。贵州不产盐,对盐的渴望几乎成为一种神僭。几千年间,食盐一直是贵州大山里一种稀缺的物资,有“吃盐当过年”之叹。贵州的食盐主要来自四川自流井,贵州人称食盐为“盐巴”,其由来即与巴蜀井盐有关。过去贵州边远地区居民常受淡食之苦。几十年前,云贵人还用绳子拴住块状的盐巴放入汤中搅一搅,略有咸味即提起,称为吃“涮涮盐”、“洗澡盐”、“吊吊盐”、“杵杵盐”。据记载,川盐经由赤水河,千辛万苦聚集到茅台镇后,分两路运往贵州各地:一是从茅台出发,经怀阳洞、长干山到枫香坝,再经今鸭溪到遵义,再由遵义去贵阳等地;另一条是从茅台出发,经盐津河、鲁班场、吴马口到岩孔、打鼓新场去黔西、毕节等地。这两条运线,自清中叶一直沿袭到民国末年。据民国末年统计的运力状况:人力运输约2000人,马1030匹,有汽车30辆、马车90辆,月运量22000担。如此众多的人力、船只、马匹在赤水河谷活动,形成了数百年赤水河最为壮阔的赤水盐运图。如此规模的商运贸易从茅台镇起始,自然带动了茅台镇各行各业兴旺,盐号、酒肆、烟馆、茶社、旅店等行业逐渐兴盛,成就了茅台酒业的昌达,也形成了茅台镇独有的盐文化。酒与盐,这两味中国人的生活调味品,昂贵地融为一体,使茅台镇的酒业有了千年不衰的味道。清代学者郑珍有诗赞云:“蜀盐走贵州,秦商聚茅台”,“酒冠黔人国,盐登赤虺河”,就是茅台镇兴起与繁荣的写照。
当然,茅台镇最引以为傲的还是浓郁的酒香,盛名于世的酒文化。茅台镇的大街小巷,处处可闻美酒香,满眼尽是酒招牌。在那些古色古香的旧式建筑上,各种各样的酒行名称通过牌匾、霓虹和旗幡,向来往的行人炫耀着茅台镇特有的酒文化符号。当然还有满街的各式盛酒器皿:仿古的,现代的;粗糙的,精致的……一样的令人眼花缭乱。在茅台镇人的心中,茅台酒是一个概念,是一个招牌,他们都在精心的呵护着酒的醇香和纯洁。据说,茅台镇有大小酿酒厂家、作坊5000多家,比较著名的也有二、三十家,他们只生产酱香型白酒。茅台人会告诉你,茅台酒是酱香型的,是53度。高一度,低一度都是假酒。他们还会自豪地告诉你,赤水河、红泥土、茅台稻米,是酿造茅台酒独有的上天所赐,别处难以仿造。茅台人很好客,不论你来自何方,何等身份,只要你是客,他们都会敬上一杯茅台酒,让你品评鉴赏。
下午,参观遵义会议会址。再回想一下居住酒店的名称:茅台印象。我想它所要告诉我们的不仅是茅台的酒香,还有茅台的红色历史,繁达的盐运码头。2018年,茅台镇所在的仁怀市人均GDP达到12万多元,是贵州最富裕的地方,茅台镇的贡献不可或缺。这一切,聚集成茅台镇特有的文化元素和茅台符号,成为人们心向往之的旅游之地。

荔波美景天来造
夜宿龙里埃菲尔酒店。龙里是一个县的名字。据说有一条龙被困在半山腰的一个山洞里出不来,只露出了龙头。龙就一直吐水,希望水能淹没山洞,救出自己。但是水到山底就流走了。龙就一直在山洞里。龙里的县名便由此而来。第二天早七点,乘车去荔波游览。荔波也是一个县,与龙里同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南部,境内有樟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级茂兰自然保护区。
我们游览的主要景点位于樟江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第一个景点,是卧龙潭。沿溪水而上,在深山之中有一潭秀水,面积大约在500平方米左右,水深2—3米,实际上是一个山中的袖珍小湖,似葫芦状,又如月牙之形,宛若一个巨大的蓝宝石镶嵌在青山绿丛之中。据说这个潭是2亿多年前造山运动的绝妙作品。这时候抬头仰望蓝天白云,青山翠叶,顿觉一股清凉之气浸遍周身,心旷神怡。“桃花流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若来此,恐生出另一种情愫。乘坐景区观光车,蜿蜒来到樟江的上游,进入小七孔景区。小七孔景区是一个经典的组合景区,景点繁多,景色优美。从山腰下行大约1.6公里,沿途可以观赏翠谷瀑布、断桥飞瀑、树抱石、双龙飞瀑、68级跌水瀑布、拉雅瀑布、小七孔桥等绝妙景点。
这里的山,幽静中孕育着惊人之美。游览小七孔景区需要步行,有两条路可供选择:一是走左边的水泥大路,二是走右边的林中小路。走左边的大路,一路可赏鉴嶙峋的山石,震撼的瀑布,清透的翠竹,自有一番景色。只有行进在右边的石级小路上,才能体会山林的幽静,景色的奇美。这里是龟背山原始森林,因了漫山的野生龟背竹,得名。这条小路大概有2000多级石阶,沿石阶蜿蜒而行,上上下下很是窄仄,迎面有人过来,只能侧身让行。左边是高约数十米的悬崖峭壁,壁下江水湍急;右边贴身既是嶙峋怪石、参天古木和缠绕的藤萝。此山有三绝:一是古藤缠绕。有的恰似人工搓绞的麻绳,弯弯曲曲,很是奇特;有时遇到古藤形成的拱门立在面前,只得弯腰而过;有的又似夫妻相拥,如胶似漆,密不可分。其二,树有精气。入口处有一条树根碗口样粗细,沿路伸延数十米,如游动的巨蟒,腾云驾雾令人咋舌。其三,石与树相依相生。龟背山上随处可见树根如蛇蟒似蚯蚓,执着地在岩石上寻找土壤和水份。它们或盘根错节,插入深深浅浅的裂隙孔窍;或抱着巨石生长,把顽石拱离地面;或把岩山挤破,石破天惊!路半,有一块巨石悬空,巨石下三根石柱支撑。悬空巨石之上,竟长着一棵十几米高的榉树,婆婆娑娑、葱葱郁郁,令人叹为观止!
这里的瀑布,瀑姿各异,清凉澄净。沿山谷而下,依次为翠谷瀑布、断桥瀑布、68级跌水瀑布、拉雅瀑布等,水流澄净,百步一瀑,目不暇接。一路下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翠谷瀑布。只见一挂瀑布水激湍流,时隐时现,或明或暗,从山谷茂密的树丛中倾泻而下,声震幽谷,那些溅起的水花,似乎知人心愿,一簇簇打在头顶、脸上、身上,绕着人的脚丫,打着旋涡汇入樟江,令人唏嘘流连,不忍离去。有几位中年妇女,也像少男少女样,高举双手,做出欢呼姿势。再往下走,就到了68级跌水瀑布了。只见在狭窄山谷里,沿着高高低低的河床,错落着68级瀑布和跌水。专家们考证,如此众多而密集的瀑布、跌水,在全国独此一处。层层叠叠的瀑布,淙淙哗哗顺河而下,或倾珠撒玉,推雪拥云,如匹练飘逸,似银河泻地,构成了风情万种的动态水景画廊。所谓断桥瀑布,其实就是一棵老树从半山腰横伸出来,经多年水流冲击,树心皆无,只剩下厚实的树皮,形似断桥。一股大水从横卧的树皮中倾泻而下,轰鸣数里,声震云天,它所形成的视觉冲击力,震颤人心。过小七孔桥,曲行百米许,即见拉雅瀑布。瀑宽大约10米,落差近30米。小心走近,抬头仰视,但见瀑首悬蓝天,旁缀白云,疑似天河自空而降。瀑在路侧,人在瀑下,倍觉一洗步徙之暑热和劳乏,清凉轻松之感油然而生。
这深山里的桥,历经千年风雨依然精美。小七孔古桥位于景区的下端,景区之名由桥而得。据导游介绍,桥长25米,桥面宽4米,拱高4米,共有7孔,在小巧玲珑中透出几分秀气。据说此桥建于清道光15(1836)年,昔为沟通荔波至广西的重要桥梁。桥由麻石条砌成,桥身爬满藤蔓和蕨类。稍显纤弱的桥下,是绿得令人心醉的涵碧潭。两岸古木参天,巨大的虬枝沿着桥伸展开来,宛如一柄巨伞撑在石桥之上。围绕这座古石桥的,还有一个清美的神话故事。据传远古时候,有一个名叫阿吉的瑶族的小伙子,他的右手只有一个指头。这个独指具有神奇的威力,能把坚硬如钢的岩石戳成烂泥一般绵软,更奇的是,过上一夜岩石又能恢复其坚硬本性。阿吉的寨子有七位天仙一般美丽的姑娘。阿吉和七位姑娘看见乡亲们为涵碧潭所阻,不能到对岸去赶场和耕种,便决心在涵碧潭上合力修建一座石桥。他们来到山下,阿吉用独指戳石头,姑娘们便用变软的石头捏砌成桥,一个姑娘负责砌一孔。他们戳呀堆呀捏呀,一口气干了七七四十九天,终于堆捏成了一座七孔石桥。又因这座桥是由七位姑娘捏砌成的,所以它还有一个别称叫“七姑桥”。小桥看起来好像娇柔单簿,不堪重负。然而千百年来,不知经过多少次洪水冲击,人来人往,却依然完好无损,足见其建筑工艺的精妙。
本欲游览大七孔桥,遇大雨半时余,不能成行。据说是一天然山洞,卧江上,憾极。回顾这一天所至,那山、那水、那树、那藤、那潭、那瀑、那江、那桥,无不令人感叹:荔波美景乃上天所赐,自然造化,美极了,浪极了!夜宿黔东南州州府凯里天绣大酒店。这一天是8月5日。

风情万种数苗家
第三天,前往西江千户苗寨游览,这是我们这次旅游的重点之一。
先参观苗妹非遗博物馆。这是一个叫唐春兰的女士倾尽一生积蓄,历时30年,通访所有苗寨,收集了近万件苗家展品而建设的一座集苗家文化、生活用品、服饰制品、家居家具、银饰制品于一体的苗族文化之大成。导游带我们先从苗家迁徙的历史了解苗家的万种风情。实际上苗家早年集聚中原,几经战争,几番迁徙,最后定居在滇贵高原的大山之中,苗家的迁徙历程就是一场生死逃亡史。苗家的服饰集纳着苗家的文化和生活,主要表现在刺绣图案上,几乎每一个刺绣图案纹样都有一个来历或传说,那是民族情感的表达,是苗族历史和生活的展示。蝴蝶、龙、飞鸟、鱼、圆点花、浮萍花等,都是《苗族古歌》传唱的内容,色彩鲜艳,构图明朗,朴实大方。苗族刺绣绣法繁多,数得上的就有贴布绣、皱绣、破线绣、打籽绣、堆绣等等。苗族服装,千姿百彩,丹寨苗服、剑河苗服、黄平苗服、雪山苗服、凯里苗服等等,风情万种。
苗家人又是世界上用银最多的民族。从种类上来看,有银饰制品、生活用品、各种摆件、祭祀用品等等,不一而足。而世界上堪称“独一份”的银饰制品,则是苗家人在频繁的迁徙中,藏“宝”于身的独特创造,慢慢的演化成为苗家文化和精神图腾。苗家人以银为贵。当一种磷光闪闪的银饰穿戴在身上,苗人所要展示的是一种资格、一种身份、一种地位,是一种由富贵延伸出来的“物喻”,象征着苗族原始崇拜悠远源头的精神关怀。苗族人更多的是以银为美。在苗族人的审美眼光里,有一种非常特殊的审美逻辑,即银饰之美不在于白银自带的绚丽色彩,也不在于银饰制品对于服装艺术化的点缀和装饰,更不在于银饰上面那些图案和符号,而最最让苗人崇拜的,是作为佩饰材料的白银本身,所散发出的摄人之美!苗族人以银为灵,对于白银的崇拜几乎达到了痴狂的地步。苗族人笃信万物有灵,民俗节庆中盛装苗女的佩银之舞,就深层意义而言,在让人愉悦的同时,也具有娱神的作用,是一场感动神灵的祭仪,银饰是祭仪的道具。由此想来,苗家人附着在白银之上的文化意义,用语言进行解释,实在太过苍白,有失风情了。
有了对苗族风情的初步了解,随后驱车前往西江千户苗寨。1点左右到西江千户苗寨西门。午食长桌宴。苗族长桌宴是苗族宴席的最高形式与隆重礼仪,已有几千年的历史。通常用于接亲嫁女、满月酒以及村寨联谊宴饮活动。左边是主人座位,右边是客人座位。主客相对,敬酒劝饮并对酒高歌。是很有仪式感的!我们在酒店的所谓长桌宴,6人一桌,桌桌相连,一桌一火锅,锅内一尾草鱼,些许酸汤,一盘手撕包菜,一盘鲜食木耳,一盘炒白菜,一盘腊肉香肠,一盘蒸蛋羹,只是形式而已,并没有真正长桌宴的仪式感。最值得一说的是苗妹敬酒。据介绍,主人敬客人时表示欢迎来苗家做客,所以第一碗既是欢迎之酒也是友谊之酒。主人会把满满酒杯的酒递到客人口中,客人必须仰脖一饮而尽。随后,主人将拿斟满酒的酒杯过来与你换酒喝。换酒时,主人先把自己的酒杯递入客人口中,然后客人把自己的酒杯回敬给客人,非常有意思。苗妹如果对你特别尊重,或者钟情于你,还会轻扯客人的耳朵,将满满的一杯酒灌入客人口中。场面诙谐热闹,令远道的客人“猝不及防”地领受了苗家人特有的“热情好客”。我们经历的苗妹敬酒别有一番风情。一个苗家小哥吹起欢快的芦笙,左右两边各有两个苗家妹妹唱着敬酒歌,一人端碗,一人提壶,一一向客人敬酒。有不善饮者,摆一摆手,也就不再强求。凡碰到善饮者,则有一番现场表演,待一大碗米酒一饮而尽,苗家妹妹便使出看家本领,用自己的小屁股摩蹭客人背部,用筷夹菜喂食客人,而客人无论怎样嘴逮,怎么都吃不到嘴里,骚姿活灵活现,引起哄堂大笑。随后客人便要享受三碗米酒相叠而饮的待遇,这三碗酒下肚,饮酒者已经气喘吁吁了。但是小苗妹已然笑眯眯的站在你身后,只待你摆手求饶,她们才会移脚下一位客人。这也算是苗家风情万种之一种吧。
我们到的是西门。独特的苗家建筑体现了一种风格,一种风情。只见它们檐角高挑,青砖灰瓦,几面大鼓作为装饰摆放在楼前,很是气派。这里主要是商业楼宇。乘观光车到观景台,整个千户苗寨一收眼底。据说这是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地,居住着1200多户苗家人,人口大约5000多人。放眼望去,苗家的吊脚楼磷次栉比,户户相连相结,从坡顶斜挂到山脚,铺满了整个斜坡。西江千户苗寨的吊脚楼以木质为主,有长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多重结构的组合,构成三维空间的网络体系,与周围的青山绿水和田园风光相得益彰,是苗族传统文化重要的承载,也是苗家乃至世界独有的民俗风情村落,被誉为中华上古居民建筑的活化石。下山,沿西江游览七座风雨桥。据说,修建风雨桥是出于改善村寨风水条件和方便居民生活考虑,以关风蓄气和挡风遮雨。现在西江之上共有七座风雨桥,全采用水泥和木材的混合结构,比之过去的木质风雨桥,其坚实性和抵御洪水的能力大大增加。桥有大小,长短不一。最美的是桥廊和桥顶的雕刻和彩绘,凤鸟鸣音,长龙腾飞,麒麟引颈,不一而足,承载着苗家人的美好期冀。据说这些风雨桥还承担了苗家男女谈情说爱的重载,又赋予了风雨桥以美好的寓意。不过风雨桥勾连起两岸老街居民的交流互通,确是具有实在的意义。站在风雨桥上,有了近观两岸苗家特色建筑的机会,只见这些房屋楼阁大多为吊脚楼,从岸边山顶依次而下,似家户相互牵挂,携挽而筑,这种挂在山上的画面,令人叹奇。不时看到有苗家男女在楼内晾衣,引炊,或者和笙低唱,相视而后,便多了一份亲近,一份走心的爱恋。
苗家人淳朴善良,遇有迷路,他们必详细指引,尽显热情。遇到售卖冰饮的苗家小妹或是卖花的老妪,她们也只是向你询问,绝对不会纠缠强卖。走在西江沿岸的大街上,偶遇苗家笙舞迎面而来,皆老爸老妈之辈,顶烈日或走或停,小心舞蹈,叫人不忍。用了一下午的时间,走走停停从南到北,才发现原来这是由几个苗家村落链接而成的苗家寨子。出北门结束游览,忍不住再回头望了一眼身后的西江两岸,那风情万种的苗家,或许会成为记忆之中的无穷回味吧?
怎能不游“水帘洞”
8月6日,夜宿平坝县平安大酒店。7日早7点出发到安顺市镇宁县黄果树大瀑布景区。首先参观黔玉出山——贵州黄龙玉展览馆。黄龙玉产自云南,在贵州加工成各种各样的玉件,价低者500多元,价值最高的黄玉手镯36.8万元。有些黄玉大摆件上亿元。黄龙玉被尊为国玉,现正处于推广阶段,收藏价值较高。这里是“黔货出山,洋货入黔”的扶贫示范基地,为安顺乃至贵州做出巨大的经济贡献。
黄果树是一个大概念。午饭后进入黄果树瀑布景区。景区位于安顺市西南45公里处,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境内。据传我国著名的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到此,发现了这一瀑布,问山民瀑布之名,答曰不知;又问山中大树之名,答曰黄果树。徐霞客便以“黄果树”命名瀑布之名。景区以黄果树瀑布为中心,以瀑布、溶洞、地下湖为主体。分布着雄、奇、险、秀风格各异的大小18个瀑布,形成一个庞大的瀑布“家族”,被大世界基尼斯总部评为世界上最大的瀑布群,列入世界基尼斯记录。人们说:“无山不洞,无洞不奇,无村不榕,无榕不荫。有水皆成瀑,城有石头城。左手拎芭蕉,右肩挎黄橙。相逢毋须问,十九布依人。”是对黄果树瀑布群这一概念的详细述说。这也颠覆了我的认知,在我的记忆里黄果树大瀑布就是那一挂藏在深山里的巨大而又美轮美奂的瀑布。到了贵州才知道,原来这黄果树大瀑布代表的是一个瀑布群落,是一个景区大概念。
黄果树是大美之境。我们选择了相邻较近的三个景点进行游览。坐景区观光车到达天星桥景区。这是典型的咯斯特地形地貌景区,形成于二亿三千万年前,景区面积4.8平方公里,汇聚了喀斯特岩熔地貌的精华。山、水、林、根、藤、洞、石,各具特色。天星桥景区最具特色的景致是自然形成的三个景色不同、紧密相连的三个自然景区:水上石林区、天然盆景区、天星洞区。天星桥景区的前半部为水上石林区。浅浅的水面托起无数错落的石山、石崖、石壁,折射出婆娑多姿的倒影。有的山平光如洗,映在水中宛如一面立着的镜子;有的中间一道长长的裂缝,在水中就幻化成长长的利剑。不一而足。而在这浅水之中,分布着大小365块自然石板。游人踩着这些石块,就像在画中一样,又像进入了世外桃源。有心人在石块上刻上了365个日期,游人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生日的那块灵石,使游览者多了一份意外之喜。进入天然盆景区,沿着蜿蜒石板小路,一路前行,只见这里水、石、树、藤、根、洞相生相融,和谐一体。树之奇,多奇于根。有的有根不见树,有的有藤不见根,有的树在石上,根在崖下。石之奇,则在于奇峋潾波,石生于水,各具特色。水从石出,石润水中。角度不同,一景多姿,一物多形。宛若自然造化,一步一色,一盆一景。 走到天星湖,眼前豁然开朗:崇山峻岭包围之下,一泓绿水似天上遗落的星星,呈现在眼前。这里居然还有一个村落,村名高老庄,是西游记中,猪八戒娶媳妇的地方。这八戒做倒门女婿也很悠然,多么美好的所在!再往前行,只见石笋密集,植被茂盛,水到景成。“有水皆成瀑,是石总盘根”,这两句诗概括了这里的景观之妙。
由天星桥前往大瀑布,乘观光扶梯至谷底,忽闻水声潺潺,只见一河秀水从远处而来,又向远处流去。继续前行,忽见远处水雾缭绕,蒸腾而上。再前行闻水声訇鸣,眼望一挂瀑布自上而下,倾泻而来,落入谷底,粉身碎骨,珠玉俱陨。令人叹为观止!其溅起的水气,冲天而上,复又洒落,似蒙蒙细雨,打落在人的头上,脸上,身上。细细打量,瀑布前面是一很深的箱形岩溶洞峡谷,左边悬崖峭壁,古木森森;右面山坡窦缓、石笋壁立,芳草繁花,辅上云天;中间是犀牛潭、马蹄潭......,潭滩相连,逶迤相接。鸟鸣不闻,水声震天,更沉月没。大瀑布是黄果树的代表景点,是贵州第一胜景,中国第一大瀑布,也是世界最阔大壮观的瀑布之一。其实际高度为77.8米,其中主瀑高67米;瀑布宽101米,其中主瀑顶宽83.3米。据说,瀑布后有一长达一百三十四米的水帘洞拦腰横穿瀑布而过,由六个没事窗、五个洞厅、三股洞泉和六个通道组成。从水帘洞内观看大瀑布,令人惊心动魄。这样的水帘洞,举世罕见。
带着游览大瀑布的兴奋,转乘观光车到达陡坡塘瀑布景区已是下午6点多,来不及细看沿途景色,就直奔谷底而去。同样是未见瀑布先闻其声,瀑布特有的轰鸣之音隐隐传来,令人期待。等走到观景台,放眼望去,宽大的瀑布从一滚水坝上倾泻而下,有的如绳似练,时而直泻谷底,时而迂回曲折,溅起朵朵水花,摔落悬崖。有的撞击在石块之上,金玉四散,磷光闪闪!谷底一条大水蜿蜒而去,清澈至之,肺腑皆清!这也是电视连续剧《西游记》唐僧师徒牵马过河取景之处,作为经典镜头被人津津乐道。据介绍,陡坡塘瀑布位于黄果树瀑布上游一公里处,高21米、宽105米,是黄果树瀑布群中横面最宽的瀑布,整座瀑布形成在钙化滩坝上。更为奇特的是洪峰来临前发出深沉的吼声,故又称“吼瀑”。虽然没有洪峰的到来,我们依然听到了瀑布落下时的震耳怒吼!
黄果树是一个大氧吧。黄果树景区内瀑布成群,洞穴成串,峰峦叠翠,植被奇特,伏流、溶洞、石林、石壁、峡谷比比皆是,呈现出层次丰富的喀斯特山水的旖旎风光。这里不仅风景秀丽,而且空气清新。据说,经省级环保部门测定,每立方厘米的空气含负氧离子达到2.8万个以上,是名副其实的富氧之地。这里气候宜人,每年平均气温16摄氏度左右。可以说,是人们休闲、度假、观光、疗养、吸氧“洗肺”的理想胜地。
一天的行程结束,我们居然游兴未尽。唯一遗憾之所,在于游人众多,摩肩接踵,拥挤不堪。所到之处,人头攒动,你呼我拥,耳聒难耐。特别是转点乘坐观光车之时,往往排队用时太久,且人头众多,挤拥的不宜乐乎,汗流浃背,热浪汗臭,不堪耐受。还有一点留下遗憾,由于人多时少,欲经大瀑布之后水帘洞而归,排队时久,去之无望,无奈弃之。若他日能再游此景,必补此憾。黄果风光无限好,怎能不游水帘洞!夜宿贵阳派—214酒店,简餐,洗浴,已11时又半,休息。
后记:8月8日,游览贵阳东盟国际商贸城,这是一个由政府投资400亿,占地7000亩的集东盟各国文化、商品推介、特色风情和贵州古建文化、旅游购物、住宿饮食于一体的超大型经济开发区。下午乘机返济。这次贵黔之行,有几点感受颇深:第一,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这一发展理念经过贵州几代人的努力,正在显现出巨大发展潜力。第二,“黔货出山,洋货入黔”的经营策略,经过贵州人民的感情联络,正在形成巨大的经济效益。第三,贵州所具有的不仅是青山绿水,还有浓郁的红色基因、民族风情,这些正在成为贵州越来越响亮的名片和金字招牌。
通联:济南市市中区中海国际社区A3—1—904信箱(250001)
电邮:[email protected]
电话:15553168276
作者:廉德忠,笔名之洁,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济南市作家协会理事。在《诗刊》《青年作家》《山东文学》《大众日报》等报刊发表诗文500余篇。著有诗集《青春无期》《青春风铃》两部、学术著作《责任突围》等四部、新闻作品集《守望教育的麦田》一部。多次在全国、省市获得文学、新闻和学术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