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钩沉)蔡一鸣的诗路历程(四)
1945年3月,蔡一鸣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告别岭上,告别武义,用一首《别岭上》诗,走上了回归故里的路。离别时,岭上乡的父老乡亲,国民县政府的故旧,德高忘重的乡绅,纷纷送上写满诗句、颂词的锦缎、绶带送给蔡一鸣先生,并一路送行到桑坑口,遥望他越山岭北去。
当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寓住壶镇的蔡一鸣听闻这个消息后,兴奋地写了一首长诗《喜抗战胜利携眷经丽水归里》。诗中满怀喜悦而复杂的心情写道:“八年遭乱离,终焉获胜利。初闻喜欲狂,继思复垂泪。倭寇豺狼性,残暴万恶备。祸害遍东亚,愤怒塞天地。今其屈膝降,惩彼恃正义。同盟感苏军,拯援有深义。”诗中流露了诗人看到日寇投降的欣喜若狂的心情,也流下了悲愤的眼泪。抗战八年,此时诗人感到一切付出都值了。蔡一鸣在诗中说:“屈指一日程,行行不停滞。到晚宿丽阳,弥觉山川丽。”从壶镇乘船沿好溪入瓯江,一日便到了丽水。“水满遇顺风,扬帆殊快意。荆人畏乘船,惟抱传儿睡。指水又问山,俦女似解事。”一路顺风顺水,孝传睡在父亲的怀里,而孝俦却看两岸的风景,指山问水。“午过石门洞,暮见江心寺。不期三百里,朝发能夕至。额手晤亲朋,欢欣邀共醉。”从早上到傍晚,船飞流东去,就见到了温州江心寺。回到故里,亲朋额首相庆,摆宴共醉。“抵里心不闲,俗情未免有。一一谢亲邻,时时访师友。”离家多年未归,亲邻相聚分外亲热,见到师友就格外的亲近,“欲追畴昔欢,流连兼诗酒。触目忆当年,成荫手栽柳。”离家时栽种的柳树都成荫了,昔日的故乡都成了美好的记忆。此时蔡一鸣没有忘记先祖的荫恩,于是“肃拜献清酌,祭扫先人墓。松楸幸尚存,多感山农护。”祭祀归来,“童叟问行期,犹复言思慕。”蔡一鸣在诗的最后两句,几乎是高呼抗日胜利后“把酒庆平安,倾谈至薄暮。”
抗日战争的胜利,给蔡一鸣先生带来了新的生活,同时也是迎接他人生路上更多的战斗岁月的到来。
2019.8.18.夜

古梁,原名邬浩良,江苏无锡人,生于1947年。1954年随父母全家迁入武义县,武义成了第二故乡。一生经历坎坷,当过学生、农民、工人、也从过政。从学生时代起,就爱好写作,喜读书,阅读广泛。1994年版《武义萤石志〉为编辑; 2010年版《武义县志( 1985~2005)》为副编审;2015年版的《武义财政税务志》为编审;2017年版《武义交通志》为顾问; 2011年至2016年与人合作,创作了(寻访武义古村落》三册,近100多万字;2014年出版专集《武义历史钩沉》; 201 6年出版诗文集《你好,我的蓝天白云》;2018年,出版《古梁诗文集》。民间历史学者,现任中华明招文化学术委员会委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