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行,我必为人师
文/逯家驹
在《论语·述而》里,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通俗地解释一下——孔子说,三个人地解释一下——孔子说,三个人(一些人)在一起走,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有可以作为我老师的人)。 古往今来,国人将此告诫奉为至宝,不但自己谦恭地照着做,还苦口婆心地叮嘱后也人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到行动上。真难为长辈抑或老师们的一片痴情啊……
“必有我师”,瞧,此话讲得多肯定、多绝对、多不容质疑! 其实,必有我师,恐怕是不能成立的。我们不说有或者没有,单说这个谦虚劲儿和自卑相儿就足以让人接受不了了。退一步讲,即便三人(多人)里真有一个,不,两个、三个人都可以做我的老师,也没有必要使我沦落到如此被动、如此卑微,如此唯唯诺诺、窝窝囊囊的地步!

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兵不是好兵;依次推理,不想当老师的学生也决不是一个好学生!谁不想出人头地?谁不想趁着年轻有为风风光光地大干一场?那就是我要为别人做出榜样,要当一把优于别人的人,要让别人向我学习;而“三人行”的观点恰恰让你这些念头“退避三舍”――无论你各方面的素质强上人家多少倍,也不能为人师。
我想这个时候会有人问了:“你是不是太不谦虚了?”对,为什么一定要谦虚呢?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就应该拿出来同大家分享,为大家指破迷津(平时滥用的“指点迷津”是错误的,都是以讹传讹所致),让大家欣赏自己的表现。
每个人都有表现欲,而且很强。这大概叫做“展示自我”或“实现自我价值”吧?一个人的一生如果只知道向别人学习,拜别人为师;而总是信不过自己,视自己为徒,那便不是积极的人生、阳光的人生、美好的人生;而是卑微的人生、晦暗的人生、遗憾的人生。这样的人,活得好没劲……
三人行(一群人在一起走),最最难得的就是应该首先拥有为人师表的念头和勇气,而不是被动地等待有人来做你的老师、做你的楷模,给你指路、给你“洗脑”!
既然你平时积极学习、细心观察和认真实践,你一定积累了成熟的经验,一定具有了“为人师”的资格,那你何不趁这个机会验正一次自己实力呢?你可以为别人指破迷津,可以让别人心悦诚服,可以帮别人选择人生。在为师的过程中,体现了你的价值,也使你领悟到了啥叫欣慰、幸福和满足;啥叫成就感。朋友,何乐而不为……
一味地在人家面前俯首称臣,一味地放任自己的依赖感,一味地指望别人的帮助或施舍,不但会抹杀自身的优势、泯灭自己的特长,更容易使自己原本纯洁的心灵受到污染——那些并不称职的老师一旦被你虔诚地仿效,日后你不捶胸顿足、悔不当初和哭天抢(读“枪”)地才怪呢!
三人行,未必有我师,而我必为人师!
当然,这并不等于唯我独尊,不等于谁也不如我,而是在张扬一种个性、一种自信、一种志气、一种抱负。设想,只要“三人行”就“必有我师”这种观点真的成了社会的主流意识,人类不愁不倒退到原始社会……
一个人总是不能为人师,就不能展示才华、亮出特长、张扬个性和锐意进取;而当前在教育领域里使用频率最高的“你能行”“你真棒”“我能行”“我真的很不错”之类,倘尊崇“三人行”之逻辑,这些所谓让人励志的话语频率再高,也不过是在说着玩儿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