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钩沉)蔡一鸣的诗路历程(二)
今年7月18日,蔡一鸣的后代,次子孝侗,次女蔡军,姐弟俩一起来到武义县新宅镇的周弄村,新宅村膽仰先父生活战斗过的地方。他们在《岭上抗日烽火》的壁画前,看到了先父在抗战期间任武义县长,带领当地军民奋起抗战,团结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破坏日军占领的萤石矿时,都感动不已。在壁画的最后一幅画前,看到先父《别岭上》的诗作为结尾,久久不肯离去,凝视先父的诗,心头涌起了深深的怀念之情。蔡军回杭后告诉我:“当我看到父亲诗中写道‘岭上扬鞭去,心慵懒回首。春因惜别冷,花为送行开。乔木依依尽,骊歌叠叠催。他年能他鹤,重访此山隈。’以前看这首诗,只感到诗人豪情漫漫,气度翩翩,似乎父亲有决心再度回访他工作、生话、战斗过的故地。然后,此次看到墙上的壁画,最后以此首诗作为结束语,内心顿时袭来一股悲凉决绝的浓情。此时我才明白,这是一首父亲离开武义的绝命诗。回顾父亲以后的岁月,在经历1948年被国民党中统特务逮捕,受到了艰难曲折的牢狱之灾的煎熬,也初步享受了开国时机,有望他一生为之奋斗,实现报国为民谋政的雄心与抱负而兴备的心情。然而,最终却被扼杀于政治漩涡中,终老后半生,再也没有实现他的‘他年能化鹤,重访此山隈’的心愿。连日来,我被这种悲凉痛心感重重包围。父亲这一生有宏大的政治抱负,具有运筹帷幄谋略的思维,他也富有实际的政治领导才干,这在他从事农工党事业,为中国革命胜利的工作中得到了充分体现。然而,对一个有远大理想,满腹抱负,并以追求中国革命事业的人来说,未免短暂了,残酷了。记得有人说过:撤销他们职务,剝夺他们的权力,就等于判处他们的政治生命的死刑。回看我父亲的一生,也该是同样的道理。我可以理解父亲当年内心深处的悲凉,无助与绝望。人到老了,看到父亲的诗,才有了如此感同身受,这对于我,是否太晚了些呢?”

蔡一鸣先生,于解放初,被打成“伪县长”,1957年又错划成“右派”。但蔡一鸣先生在人生最艰难的时候,他都坚信共产党的领导,他相信党,他还劝被打击过的同事,要他们始终相信党。直到晚年他在与癌症搏斗中,还坚定地整理他的诗存,为中国革命的历程,留下了一笔宝贵的遗产。
蔡军,原名孝佳,1946年生。1966年杭州女子中学高中毕业。1970年下乡黑龙江某农场,后调浙江绍兴乡下。以后参加杭州人才考试,调入中国农林部杭州茶叶研究所。1987年调入浙江省政协联谊俱乐部任主任助理,后又调入浙江省参事室,任副处级调研员。
2019.8.16.夜
古梁,原名邬浩良,江苏无锡人,生于1947年。1954年随父母全家迁入武义县,武义成了第二故乡。一生经历坎坷,当过学生、农民、工人、也从过政。从学生时代起,就爱好写作,喜读书,阅读广泛。1994年版《武义萤石志〉为编辑; 2010年版《武义县志( 1985~2005)》为副编审;2015年版的《武义财政税务志》为编审;2017年版《武义交通志》为顾问; 2011年至2016年与人合作,创作了(寻访武义古村落》三册,近100多万字;2014年出版专集《武义历史钩沉》; 201 6年出版诗文集《你好,我的蓝天白云》;2018年,出版《古梁诗文集》。民间历史学者,现任中华明招文化学术委员会委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