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从山中来
付桂香
平阴县大寨山与云翠山之间纵深的山峪里,隐藏着一个神秘的古老村庄——东峪南崖村,这次应洪范池镇邀请,我们山东散文采风团一行三十三人,参加了第三届泉水文化旅游节开幕式,借此机会,探访了这座古老而神秘的村落。
沿着水泥路,我们的车子径直开向古村,“到了、到了”,一行人兴奋着,电线杆、小超市映入眼帘。乍一看,这个村子与外界没有什么不同,当我们下了车,沿着一条小路蜿蜒西行之后,才逐渐发现了它的古老神秘。

青石路 黄泥墙
一进村子,古老的气息扑面而来,一条自东向西的小路蜿蜒前伸,小路有两米多宽,用大小不一、厚重光滑的石块铺就,平整洁净,历经岁月的沧桑。路面很是光滑,脚踏上去,稳重踏实。路基两边偶有野草镶嵌在石缝中,粉豆花、雏菊花时不时地映入眼帘。这条小路直通村外,雨天泄洪,晴天走路,有自古出村一条路之说。
走在坚实的小路上,暗自思忖:修这一条路该耗费多少时日啊。看到一块块坚硬的石头从山中开采、运来,肩膀扛、小车推,是何等不容易啊。
小路的修建一部分是村民出资出力,这是常理,另一种做法却是我第一次听到。
村民中总会有犯错误的,惩戒的方法就是让他修路。劳其筋骨,修其灵魂。大山养育的儿女自是具有宽容大度的心胸,容他犯错,许他改过,宽容却不宠溺,严厉而不苛责。我相信,当他搬运石块埋头修路时,他会深深自责;当他走在这条路上时,他会时时反省。警戒当事人,造福后来人,这便是有效的惩戒方式。
石路两旁有顺势而上的小土坡,也铺满了青石。房屋依势而建,锯齿状排列,有的是用石块一砌到顶,多数是黄泥拌麦秸草垒成,还有一座是一层石块一层黄泥,想必是当年主人家人力物力不够,分期垒成。
走着青石路,看着黄泥墙,不禁想起了老家的海草房,就地取材,冬暖夏凉,所谓靠山吃山,就是这个道理。生命中永远不会拒绝的,就是大自然的馈赠。
天,阴沉沉的,利奇马台风的前锋已到济南,不时有雨星扫到脸上,凉凉的,两位七八十岁的老太太坐在门口的高坡上,悠闲地拿着蒲扇有一搭没一搭地摇着,见到我们热情地招呼:“喝杯茶吧!”“喝茶不行,还得吃饭。”“那就吃了饭再走。”哈哈哈……爽朗的笑声伴着我们继续前行。

立交桥 大戏台
立交桥是一座横跨青石路的一座石头桥,宽约两米,上通南北,下贯东西,是高家修建。这座桥修好后,方便了青石路两旁的村民往来,特别是雨季,桥下泄洪,桥上通行,方便了不少。据说当初高家修这座桥是为了高老太太,高氏老太太腿脚不好,为方便她看戏,高家修了这座桥。高老太太出门,坐在桥上就能看上大戏了。
戏台在哪?在桥的正东,青石路的东头儿。戏台早已废弃,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只是一个大坑,约一米多深吧。坑里早已没了蓄水,只有乱石杂草。
戏台呢?拆了嘛!高氏家族是南崖村三个大姓之一,据说每年都有一个年青人去世,族长便找人看了风水,风水先生指出是戏台的问题,高家便拆了戏台,没了戏台,戏还是照常在原地唱。可每年还是有一个年青人去世,族长急了,便命人把戏台所处的位置挖了一个大坑,蓄满水,一方面防火用,另一方面,蓄水有积财的寓意。从此,再也没有年青人去世。这个故事,虽然带有迷信色彩,却让我心头一热。
今天,我们踏上小桥,仿佛仍能听到铿锵的锣鼓,仍能看到繁华的场面,那种孝情和担当一直延续至今。

文昌阁 辘轳井
文昌阁在村子的西北角,位于城门之上,城门是进出村子的唯一通道。雨水季节下面是泄洪的水道,整座阁门就成了一座桥梁;枯水期阁门就是村民进出村子、上坡下地的通道。门洞很深,呈拱形。城门分两期建成,中间的接缝隐约可见。抬头望去,青石发楦,严丝合缝,层层堆砌,修建的十分牢固。向前看去,便是一望无际的笼罩在蒙蒙烟雨之中的山野。
城门之上的文昌阁,面积约十来平米,三间屋两架梁,门已破损,两个窗子别具一格,用整块厚石镂空雕成的对角十字。石墙青瓦,石拱桌,石窗台,山区建筑就地取材,彰显着大山的丰饶、村民的智慧。
文昌阁是中国一种传统祭祀建筑,为祭祀传说中掌管文运功名之神,保一方文风昌盛而建。平阴历代县令到任的首要事情就是拜谒文昌阁,南崖村能建文昌阁,只见当时文风礼教之盛,确实如此。城门北面高坡上,是高氏的一座老屋,家中四个儿子全都学业有成。阁南胡同里的另一户人家,恢复高考以来接连出了五六个大学生。曾经,红卫兵们想把文昌阁当四旧破除,村民们严阵以待,誓死保护,终使小将们望而却步,文物得以保存至今,这都是让南崖村民引以为傲的事情。
村里最具神秘感的还有十几口老井,或路旁,或沟头,地势高低不一,井口大小有别,各具特色。从文昌阁下来,顺着胡同北行,一口老井架着古老的辘轳,掩藏在杂草乱石之中。虽然通了自来水,村民们还是习惯使用老井的水做饭、泡茶,炎炎夏日,汲一桶甘泉,泡一个西瓜或一扎啤酒,酷暑立消,每一个毛孔都透着清凉。
时间有限,只能蜻蜓点水,略有遗憾。
南崖古村,你神秘的面纱我仅触及一角,你还有好多胡同我没有走到,你还有好多故事我还想聆听。
夕阳西下,时不时有雨滴落下,有雨丝飘过。村口摇扇而坐、热情请我们喝茶的老太太也拿起马扎蹒跚着回家了。
回程了,车子驶出村口,路边村民屋后大小不一的自留地,地瓜秧爬满了垄,各种时令蔬菜长势喜人,果园里苹果挂满枝头,硕果累累。远处的云翠山笼罩在烟雾中,时隐时现。
大山这方水土养育了南崖这方人,“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我想,有机会我会在这住上几日,领略那山风的醇厚,品尝那井水的甘甜,深味那民风的淳朴……
风从山中来。
作者简介
付桂香 中学高级教师 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烟台散文学会理事,烟台散文微刊编委,莱州市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