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步:兰州的黄河(外一篇)
兰州的黄河
作者|周 步
第一次见到黄河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那时候,我十八岁。我觉得照相这个行当不错,体面,不出力气,还沾了艺术的光,就说服了父亲,要了三百块钱去兰州置办照相的行头。我打听过了,我要的那种相机张掖没有,金昌和兰州有,就撺掇堂叔一起去了兰州。堂叔长我一岁,小学没有毕业就务农了,那几年他在小煤窑上干活,手头有点完全可以自己支配的资金。秋天,庄稼收割完了,我们去了兰州。
第一次出远门心情是非常激动的。更因为兰州有黄河——事实上,比买照相机更让我激动的,是能看到黄河。火车快到兰州的时候,天麻麻亮,朦胧中有人说过黄河了,我一下子来了精神,猛地坐起来,睡意全消。从车窗里往外瞅去,隐隐约约我看到黄河滩头,之后就消失了。但就是那迷迷蒙蒙的一眼,我的心情也是异常激动,甚至是热血膨胀。
下午,我们到中山铁桥附近,我看到了期盼已久的黄河。
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是一种激情和一种冲动。那天,我在兰州黄河岸边伫立了很久很久。那是一个少年或刚刚进入青年时期男人特有的激情。也是一个内心狂热外表冷静的大男孩特有的矜持。在黄河岸边,我久久伫望不愿离去。这种感觉大概有些人永远也不能理解。所以,后来有人在我的家乡河西走廊中部得知长城就在附近而执意要去看看的时候,我没有如同其他人那样说“就一截土墙没啥看透头”之类的话,而是指明了道路,让他去享受心仪已久的憧憬和感动。对于情感上的事情,人类的共性无二。
这是我第一去兰州。我看到了兰州黄河两岸的人家和秀美风光,也看到了中华民族最神圣河流的雄性与壮阔。黄河,激流汹涌,浩浩荡荡,从无尽的远处流来,又向无尽的远方流去。不过,我看到的黄河,全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样汹涌宽阔。
第二次看到的仍旧是兰州的黄河。那年,我二十一岁,我和二哥到金昌买东西,有几样没买到,就乘车去了兰州。那年秋天,正巧流行肝炎病毒在甘肃蔓延。二哥说,城市里病菌传播很厉害,饭馆是主要传播场所,我们买面包吃吧。我说那么多饭馆都在营业呢。二哥说不行。我们就在兰州吃了两天的面包。正是瓜果飘香、层林尽染的季节,我们在兰州市的几条大街上徜徉。我记得非常清楚,我们在爬白塔山的时候,我抱着一个八九斤重的大西瓜气喘吁吁的样子。那年我刚好读过甘肃作家王家达先生写的一篇小说《清凌凌的黄河水》,就特别留意了黄河。我发现黄河根本不是书中所说的那样。黄河水很浊的。但我相信黄河水的甘甜。
黄河、长城,永远是中华民族最伟大文明标记和精神寄托。之后又我又去过几次兰州。仿佛宿命似的,去了之后,我总会雷打不动的到黄河边上走走、看看。我在兰州看到的黄河基本上是在中山桥附近。2000年冬天,我在甘肃靖远黄河滩头度过了六七天的时光。那是一次生意上的事情。那次生意如同我生命中的一个疤痕,有些事情至今不能释然。但我永远感激那几个靖远段黄河滩头曾帮助过我、现在已失去联系的朋友。我们连人带车乘坐由缆绳固定的船只横渡黄河的时候,一个靖远朋友说,黄河没底,有一年一辆东风汽车掉进河里,连个影子都没找到。从靖远去敦煌,途径兰州,因为时间仓促,那次我没去看看兰州的黄河。
沿着这条水域,在黄河边上走走,已然成了我见到黄河必须要做的事情。2002年底我寓居北京后,八年的时间里,我再没有去过兰州。但几乎每年我都要回一趟张掖,途径黄河。列车途径宁夏中卫沙坡头的时候,刚好是上午九点,这一段的黄河弯弯曲曲,千回百转,势若巨龙,十分壮美。中卫的黄河和兰州的黄河有很大的不同。后来我仔细回味,这就是文野之分。这种文野,就是在城市里看到的黄河和在野之处看到的黄河的不同感受。黄河从兰州市穿城而过。兰州的黄河,已成为兰州城市的一张名片,已成为兰州的一部分。天下黄河第一桥的景致,早已深深地镌刻在这个世界的记忆中。
2009年初秋,女儿去兰州上学,我便有了再次拜谒兰州黄河的机缘。在天下黄河第一桥旁边,我们和在兰求学的表妹、堂弟一起照相留念。那天正巧有一个兰州黄河的大型节目现场录制,我们坐在黄河岸边的石阶上,在主持人激情昂扬的节目解说中,几个一脉相连的亲人,把短暂而又幸福的一刻,融入在兰州黄河波浪滔滔的壮美之中。
一别兰州,又是起八年的时光。今年春节之后回京途中,我特意在兰州留宿一夜。因为侄儿在兰州,我们便在兰州安宁区欣赏黄河的安排。这个季节的黄河,水势小了许多,很多地方河床露裸。这时候的黄河水,异常清冽。
我看到了清凌凌的黄河水。
初春的黄河滩头,草木还没有竞发,水鸟正陆续初至。风吹过来,已没有了凛冽的寒意。河堤朝阳的地方,小草已焕发出春的生机。向更远处看去,写春的人,早已支起了画架。
我在河床露裸的地方捡拾几块了石头,带回了北京。我在想,黄河经历了多少岁月的沉淀和巨流的冲刷,才把那几块深藏于地心的石头呈现在我的面前,馈赠与我。兰州的黄河,难当是我们前世的一段姻缘、今生的一段情结么?
②
疾风挺立芨芨草
作者:周步
芨芨草是西北地区及其常见的一种草本植物。它的茎细而长,叶薄而短,最长的芨芨草在两米以上,最短的只有半尺许。芨芨草耐旱,柔韧性强,不易拉断,它拉力承受度在同类植物中是最强的,所以它就成了庄稼人拧绳、编筐、扎扫把、编制炕席等劳动工具和生活用品的好材料。芨芨草春生秋谢,一岁一荣枯。实用性最强的芨芨草是那种茎长一米到一米五之间 ,细而劲、圆而润、柔而韧、长到了秋风之后拔下来的芨芨草。那些年我不懂得这些,看到芨芨草就拔,拔回来也无甚用处,就做了母亲生炉子的引火之物。那些旱地里的芨芨草要比涝地里的芨芨草更有韧性。贫瘠和磨难,总能历练很多东西。
芨芨草对于西北人——当然主要是指庄稼人,犹如竹子对于四川人一样重要,生活中几乎离不开它。千百年来,人们就是利用芨芨草制作劳动工具和生活用品。——假若要是没有了芨芨草呢?有时我会这么想。生活是一张织就了的网,猛然抽掉其中的一根,都会使它变得凌乱不堪。芨芨草,实在是西北一宝。
庄稼人和芨芨草有着深厚的渊源和情感。打我记事起,我们的生活中便处处都有芨芨草的影子。五六岁时,我就给爷爷拔枯芨芨点燃水烟。枯芨芨就是朽枯了的芨芨草。枯芨芨易燃,烟少,是爷爷抽水烟最理想的引火之物。枯死了的 芨芨草都很矮,一尺许,拔起来也不费劲,我们三四个小孩子一下午的劳动所获,就够爷爷一两个月使用了。爷爷抽水烟的时候,总是把枯芨芨根部的土磕净,皮剥光了,归置得整整齐齐放在够手的地方随时使用。我很喜欢看爷爷在昏暗的油灯下抽水烟的情景。爷爷把枯芨芨在油灯上点着了,移到嘴边点燃水烟,火苗子在黑暗中窜来窜去,像个小精灵,煞是好看。
记得有一年冬天,地净草白的时候,我们几个小孩子到山坡里去玩耍,玩到酣处,便取来了火柴,把沟沿上的芨芨草点着了,熊熊大火,直逼苍天。大火烤的我们满面通红,激情澎湃,热血沸腾,我们有一种英雄般的豪气干云。这时候,一个放羊的老人匆匆跑来了,他大声的呵斥我们,说你们把芨芨草全烧掉了,羊吃什么,牲口吃什么,明年拿什么搓绳子等等。这时候,我们才意识到自己做了一件多么愚蠢的事情。大火熄灭了,那些烧焦了的芨芨草根部,黑黝黝的,犹如大地的一个伤口。童年,就这样长大了
芨芨草最常见的用途是拧绳、编筐、扎扫把和制席子。芨芨草拧的绳子,沾了水之后使用,更结实坚韧。河西走廊的庄稼人,使用的绳索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用芨芨草拧制的。这几样劳动工具和生活用品的制作方法,我会两样,就是拧绳和扎扫把,有一样还算精通,有一样——制席,就是庄户人家火炕上铺的席子,我却从来未尝试过。当然,会这门技艺的庄稼人也不多。不是制席有多难学,而是编制炕席是个大活,耗时费力,所以会此项技艺的庄稼人,也就成个半个手艺人,他们用编制炕席来换取一点微薄的收入。我二十几岁那年,父亲还叫来了一个长我二十余岁的族侄给我们编制了一张炕席,花了三十多元的工钱。
父亲在这几门技艺中最精湛的要算拧绳和扎扫把。这两项我都会,扎扫把我单独制作过多次,且颇得要领。但拧绳我却是从未曾单独完成过,只是给父亲打打下手。拧绳的第一道工序是搓绳胚,我从未搓过。确切点说,是那时候父亲在世,我也就没有遭受过搓绳胚之苦。搓绳胚特别费手。搓绳胚先把芨芨草在水里浸湿泡软了,拿榔头捶扁,用手搓成绳胚子,再合成粗壮的草绳。那些粗糙坚韧的芨芨草,用手来搓,即使再圆润光滑的手,数年之后,也成了一手老茧。所以庄稼人的手特别粗糙,羞于示人。我非常心疼我的父亲,父亲是有文化的人,在风华正茂的年龄,不得已放弃学业和工作,毅然回家挑起了生活的重担。此情难叙,已成追忆。
编筐不难,但也有一定的技术含量。手巧的庄稼人,能编出各式图案的筐、箩、笸和盛粮食的囤子。我有几次编筐的历史。记得有一年在边墙外边的草原上,夏天的时候,五叔放羊去了,我就拔来了芨芨草编筐。筐编好了,只是难看些,倒也不妨碍使用。冬天,父亲赶着骡车进山,在羊圈上过夜,我就用那个筐子盛草料喂牲口。第二天早晨起来一看,筐没了。筐怎么没有了呢?我找了好久也没有找到,最后找到了草筐的残骸:原来盛草的筐子被骡子吃掉了。用鲜嫩翠绿的芨芨草编制的草筐,比草料还鲜美呢,牲口还能能不吃?这就是用夏天的芨芨草编筐的结果。
“燕支山西酒泉道,北风吹沙卷白草”。“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等等,这是唐人描写大西北风情的诗句。诗注里解释说:白草,既芨芨草。我认为这里有误,诗里所写的白草不是芨芨草,而是那种和芨芨草有些相似的另一种草。那种草在我的老家河西走廊焉支山一带俗名“药草”。药草易折,在深秋呈白色,西北风起时,满地皆是。而芨芨草是风吹不折、也刮不走的。
芨芨草是西北地区能够在疾风中挺立的一种草。
(本文有删节) 原载《飞天》2015第6期
2017.10于北京海淀
作者简介:周步,甘肃山丹人。作家,诗人。写作题材以西部历史散文居多。作品获第二届沂蒙精神文学奖、张之洞文学奖等国内三十多个奖项。作品入编多个文学选本。多部作品被拍摄成电视散文等在电视台、广播电台朗诵播出。现居北京。主编《中国企业发展报告》等图书项目。人人文学网主编。
月印无心佛教文化平台编委会名单
佛教总顾问
照圆(智华)老上师
文化总顾问
傅天琳女士
法律顾问
徐延爽律师(女)
文化顾问
任立
大卫
刘枫
张富英
李成虎
宋彩霞女士
昳岚(张华)女士
金铃子(蒋信琳)女士
梅依然女士
路军锋
白恩杰
文殊
刘志成
王平华女士
石天
大枪
王永纯
名誉总编辑
子磊
高彩梅女士
罗晓红女士
高巧玲女士
原野
田诗范
总 编辑
释圣静
执行总编
琚 雪女士
常务副总编
郭淑萍女士
副 总 编
沙从兵
名誉主编
德肋撒.李女士
付海平女士
主 编
杨琀
常务副主编
石头汤女士
副 主 编
张新锐, 向思治
佛教文化国际交流部
主任:王磊( 宛城卧龙)
副主任:邹中海,陈金茂
责任编辑:柴义叶女士(一念花开)
简介
释圣静:俗名叶小兵。1971年生,现为中国诗歌学会、中国散文学会,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月印无心’佛教文化平台总编辑。已出版诗集《月印无心》《乐道》。
曾在上照下圆恩师座下修习礼法;曾礼山西省长治市郊区同兴寺住持上觉下空为授业恩师;在山西太原崇善寺住持上法下海恩师座下剃度出家。

月印无心佛教文化平台
由月印无心QQ空间、月印无心直播间,月印无心佛教文化平台微博,月印无心微信公众号,以及《妙笔生花文化网一一月印无心佛教文化专栏》,都市头条‘太原头条.月印无心佛教文化平台’共同组成。 作为《作家报》《长河诗歌》,《天涯诗刊》的编辑巜追梦》杂志主编和大家文学网管理员的圣静师父,有向《作家报》《长河诗歌》巜追梦》杂志等合同作单位组稿和初审稿件,以及向《天涯诗刊》等刊物与网选发刊用文学作品的职责和义务!(无稿费,投稿视作同意使用)。
版权声明:本平台的图片和音频,以及视频等,除了注明作者名称的外,其它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作者文责自负,与月印无心佛教文化平台无关!
温馨提示:本平台及释圣静所推荐的所有平台,为佛教文化或者文化公益平台。(本平合作单位有:《作家报》《天涯诗刊》杂志社,《长河诗歌》杂志社,《追梦》杂志,大家文学网,等均无稿费!凡投稿者视为同意本规则!
转载请注明来源:月印无心佛教文化平台及作者!报刊杂志(选集)等选用,请联系作者和月印无心佛教文化平台,违反上述声明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总编联系QQ邮箱:2649203026@qq.com
微信号:q18100347582
微信新号:q13389616903
QQ:2649203026
博客地址是:http://blog.sina.com.cn/u/6823737399
中国诗歌网主页地址:http://www.zgshige.com/c/2017-08-07/398165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