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钩沉)蔡一鸣的诗路历程(一)
文/古梁
蔡一鸣先生在1963年编有《香白诗存》,只收录了其一生诗词的四分之一,500多首。在1935年他编有诗集《红尘诗选》,但出诗选至今未得见。除此1944年3月在武义新宅村编有《岭上草堂唱和集》。
蔡一鸣先生是征战的一生,他出生入死,为了中国的命运,贡献了他全部的生命。在晚年他对儿女说:我的每一首诗,都有重大的历史记载。因此他对自己遗存的诗起了“豹死留皮之念”,开始整理他的诗作。

蔡一鸣长女孝俦清楚记得其父整理诗作的情景,读来让人感到唏嘘不已,她说:“每当我手捧着父亲的《香白诗存》时,脑海里就会浮现出这样的景象:半个世纪前的1963年到1965年的那几年,父亲专心致志编辑着他的诗存。那时父亲正经受着胃癌病魔的煎熬。1964年做了胃癌切除手术,切除了五分之四的胃。我暑假期放假回家,看到父亲是瘦弱无力,头发花白又稀少,唯有他的双眸是那么明亮深邃。他早上下午,以至晚上都在工作着,时而伏案疾书,时而坐在沙发上沉思,有时还会低吟几句,即使躺在床上稍歇时,还用右手比画着笔划,我知道他是分秒必争地与时间赛跑。夏天酷暑,房间内闷热难熬,每每父亲会命我去孩儿巷里打来井水降温。我用井水擦拭家具和竹席,还用带井水的拖把拖地板,再在砚台旁磨墨用的水盂中加入井水。这时父亲会满意地点头,我也非常高兴。当时我偶尔也会凑上去看他写的诗,并且读上一二句。可是我竟错过了难得学习父亲诗词的大好机会,成了我此生最大的遗憾!父亲一边与癌症病魔抗争,一边坚韧不拔地编写诗存,这是需要有何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啊!生命不至奋斗不息,孜孜不倦,契合不舍,这是父亲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这种财富深深地刻在我心中,深刻地影响了我一生的为人,指导我认真做好我的教育工作。”
蔡孝俦,1942年生于武义岭上乡(今新宅镇)周弄村,她曾风趣幽默地说:如果按出生地算人生的籍贯,那我是武义人。1961年考入杭州大学数学系,后到上海工作。在上海电视大学教数学并在该校退休。曾任该校教务处长,上海黄埔区政协委员,上海市青联委员,并荣获上海市三八红旗手称号。
2019.8.15.夜
古梁,原名邬浩良,江苏无锡人,生于1947年。1954年随父母全家迁入武义县,武义成了第二故乡。一生经历坎坷,当过学生、农民、工人、也从过政。从学生时代起,就爱好写作,喜读书,阅读广泛。1994年版《武义萤石志〉为编辑; 2010年版《武义县志( 1985~2005)》为副编审;2015年版的《武义财政税务志》为编审;2017年版《武义交通志》为顾问; 2011年至2016年与人合作,创作了(寻访武义古村落》三册,近100多万字;2014年出版专集《武义历史钩沉》; 201 6年出版诗文集《你好,我的蓝天白云》;2018年,出版《古梁诗文集》。民间历史学者,现任中华明招文化学术委员会委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