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论是戏剧还是小说,对人物的分析一般都需要打破章节的限制,而章节一旦打破的话,对基本情节的描述,又会显得支离破碎、杂乱无章。恕笔者才疏,见识短浅,找不出折中的办法,索性把《秦香莲》这出戏的“告状”、“对堂”、“铡美”三折结合起来,来分析剧中包拯这一人物形象。说起这一戏剧人物,家喻户晓,妇孺都能说出一二三来。就这出戏而言,我对包拯这个人物形象是这样理解的。

貌丑心善,侠骨柔肠。貌丑一是可以通过舞台的扮相表现出来,无论哪个剧种的包拯形象其脸谱都是黑里透红,头顶弯月。二是通过其唱词,就本剧而言,皇姑来到衙前,包拯迎驾前有段唱词,讲述自己当年与皇姑第一次见面的场景,“她笑我容貌黑如墨,赛过三国的猛张飞”等;说其侠骨柔肠,一是表现在“对堂”一折里,明知陈世美身犯重罪,已不容赦,但他并没摆出一幅高高在上的、抓别人“小辫”不放的执法者形象,而是以朋友和长者的身份,劝慰其悬崖勒马,语言之恢谐、自然、亲切犹如隔壁大妈,“论吃还是家常饭,论穿还是粗布衣,家常饭粗布衣,知冷知热结发妻”,“宋王爷若降罪,我再把本提”,当然这与剧本作者的水平之高有很大关系;二是表现在“铡美”一折里,重重压力,面临执行难的问题,他慨叹“法律没有人情重”,拿出自己的俸禄银子三百两,交与秦香莲,念泪嘱咐其“回去路上做盘缠,送你孩子把书念,光念书可千万别做官,你丈夫若不是把官做,怎会居家不团圆?”,之所以能让读者落泪,那是因为剧本作家感情细腻,长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结果,所以我们读作品,情商不够的话是很难体会到作者的真情实感的。

聪明干练、思维清晰。一是表现在办案方式上。为使陈世美尽快归案,让人假意通知说在回京的路上,抓到一响马,此人正是杀害韩琪的凶手,让其到南衙一同审问,此乃请君入瓮,陈世美果然上当,如果直接让陈世美到案,估计是有难度的,一位比自己职位还高的状元、驸马,其能量是不能低估的,一旦发觉事情败露,其协调能力会是相当大的,那样的话,此案一定会不了了之,所以只有出其不意才可能达到目的。二是表现在案件诉讼能力上。看过这出戏的朋友,可能都知道,在“告状”一折中,秦香莲拦道喊冤,告了陈世美十张状,这十张大状可以说重点不够分明,而且重复过多,当然这是剧本作者的特意安排,而在“对堂”一折中,对这十张状,进行了修改、整理成三条,就显得条理清晰,重点分明:“一为双亲亡故不戴孝,身在朝中穿红衣;二为贪图富贵起恶意,差定韩琪杀前妻;三为后婚男儿重婚配,宫中招亲把君欺”,此即:抛父弃母、杀妻灭子、欺君妄上,细看这三款罪:抛父弃母,封建社会那是以孝治天下,不孝即无德,在德比才还重要的体制下,这一条做实了,死刑的条件也就够了;第二条那更就不用说了,人命关天,杀人偿命;欺君妄上这款,放在了最后,至于到时侯,皇权干预,那你就看着办吧!所以说,同行“坑”同行,可真是“内行”呀。三是表现在办案能力上,当陈世美到南衙后,便问其,韩琪是不是你宫中校卫,答“是”,又拿出韩琪便用过的钢刀,问是不是你宫中的凶器,答“是”,承认是你的人,又承认是你的凶器,那就好办,秦香莲又能证实,这人是杀自己的人,至于自杀,那是韩琪的义举,你的人,你的凶器,杀人动机也有了,那杀妻灭子这罪不就做实了吗?

不畏强权,刚正不阿。皇姑知情后,到南衙要人,包拯开门见山地说出“臣这里没有御驸马,有一个犯官下监中”,这让一生都没受过委屈的皇姑着实一惊,“喝着大胆小包拯,驸马犯罪哪一宗?”包拯直言不讳,把陈世美犯罪如实告知,又讥其“金枝玉叶落个偏房”,皇姑恼羞成怒,打了秦香莲,包拯怒斥其“仗势欺人”我觉得包拯这样做,是为了让陈世美众判亲离,断其最大的保护伞,最后,皇姑搬来了国太,他非但没有畏惧,反而据理力争,国太“主公封你官大了,你把国太看的轻”,包拯“一不会杀,二不会战,主公为何把臣封?”,国太“主公为你居官好,主公为你断事清”,包拯“既知微臣断事清,就不该叫臣徇私情,为人要做亏心事,只怕天理不能容”,这一组对话,合情入理,着实让国太哑口无言,真乃不卑不亢。

顶天立地,热血男儿。国太倚仗权势,大闹公堂,责问包拯“驸马与你何仇恨,秦氏与你何亲情”,包拯答“微臣俱是依律问,一不为亲来二不为朋”,“查出微臣有私弊,你把臣刮骨熬点天灯”,国太面临此景,无计可施,于是又以罢官相威胁,也无济于事,最后,国太以撞柱死相逼,包拯“皇家的官司我难以断,活活难煞我包拯”,无奈地取银赠于秦香莲,让其回家。秦香莲此时已不顾一切,她不容许包拯有半点退缩之意,适时激了包拯一把,“这场官司你怎样断,我的包大人,你是万民头上一青天”,这句话真是让他无地自容,感叹“法律没有人情重”,“这官司我不能秉公断,对不起足下黄土,头上的青天”,秦香莲失望至极“听一言来肝肠断,活活痛煞我秦香莲,我只说总算把青天见,又谁知青天又被这乌云漫,人道包公是铁面。

却原来官官相卫恁都有牵连,三百两纹银我不要,屈死我秦香莲,再也不喊冤”,于是拉着儿女便走,这声泪俱下的无奈之辞和苦苦相逼,让这位自诩为“青天”的热血男儿,如何再沉默!他要不顾一切地去捍卫他的尊严,于是随即叫秦香莲回来,想当着她的面,给陈世美处于极刑,但国太在此,施刑又谈何容易,秦香莲适时地再次火上浇油“秦香莲抬头高呼包青天,既然被告你不敢斩,那就先斩原告我秦香莲”,“听一言怒冲天,一腔热血往上窜,鸣锣击鼓响三点,为民雪恨我不怕丢官”!

其实,我也甚是怀疑包拯这一为官者的伟大形象的,既然作为封建体制下的,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政治家,他极力维护的是皇权的利益,“包拯居官良君俸,敢将皇亲问斩刑”?还是那句话,考究文学作品真实性没有意义,所谓文学作品都是让普通广大劳动人民欣赏的,底层的社会劳动者,渴望公平与正义,读来酣畅淋漓,能够以此来抚慰受压抑的内心,此也许正为包拯这一人物为万民景仰的原因之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