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范池——迭和高韵之地
韩保汇
于今年立秋之际,山东散文学会受邀参加齐鲁泉乡洪范池第三届泉水文化旅游节开幕仪式,包括我在内的30名会员得以此次观览采风的机会。洪范池镇位于玫瑰之乡平阴县,因境内百泉喷涌,被誉为“山中小泉城”。百泉之中素有名称的有36泉,其中四泉位居72名泉之列,最为著名的莫过于洪范池,洪范池镇因此而得名。
开幕式当日清晨,我与就职于莱州一中的付老师有幸搭乘我们散文学会、亦是此次活动的负责人宋秘书长的车前往。路旁林木青翠,荫接影连,梯田如画,色彩各异;极目群山逶迤,此起彼伏。沿途风景可观,旅程不感时长,不知不觉间车已行至洪范池镇。此时,闻声而来的游客及四邻八乡的村民正紧走慢赶的齐聚而来,路上已是车马辐辏,眼看距离现场不远,我们便就近停车,随着人流步入会场。

落座的功夫,主持人宣布仪式开始。由洪范池镇凌书记、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张副局长分别致辞后,接下来是精彩的文艺节目,多是相声、快板、杂技、歌舞等传统节目,期间穿插着当地的民间风俗,如女主持人随着浩浩荡荡的迎亲仪仗队坐着花轿上台,由男主持掀起盖头露出真面目的创意,让人联想到“凤冠霞帔”的古式婚礼,大家鼓掌叫好,连连称奇。“山里的天,孩子的脸。”不承想节目演至过半,天下起雨来,演员们一个个冒雨登场,却把气氛掀得异常活跃,看着让人心生怜爱,尤其表演杂技的两位演员,由于地滑竿高,让我好生替他们捏着一把汗……真心为演员们的敬业精神点赞!
开幕市的背景鲜明而独特,是一座以灰色调特意勾勒轮廓的玲珑精致的仿古亭台楼阁的侧影,风姿优美,如诗如画;楼阁的飞檐是夸张的尖塔斜顶,建凿了各种各样的鸟类图案,栩栩如生,似要随时翱翔于空。楼阁左方有个圆形侧门,走近方知里面并非院落,而是美轮美奂的另一番天地,如一位待你揭开面纱千姿百态的少女向我们款款走来,让人眼前一亮。只见簇簇风竹掩映着一池池绿;步步嘉莲清香袭人,方被雨润更显娇艳欲滴,叶如碧盘尚在滚珠;泉眼泠泠竞流,超大的彩鲤于格调多样的石桥下来回嬉戏,中间建有仿古游廊供游客小驻尽赏……这出奇的、风姿独具的园外之园如山水画廊般美胜江南!开幕市会场依石淙湖而建,周边诸泉涓涓澄莹,或咫尺静流,或奔涌突兀,交汇成湖。石淙湖即是狼溪河的分支,这里风光旖旎,鸟鸣婉转,树影婆娑.....见画船盘桓于碧波之上,趁着大家待餐高谈阔论的空隙,我独自进入画船一坐,感受了一番“泛舟浪溪河,画船听雨眠”的意境。
午餐后天放晴。宋秘书长特地为我们请来了当地的退休教师万老师给我们当向导并做讲解。万老师表示,要想真正了解一个地方,要先看他的历史和文物,这样吧,我就先带你们去了解当地先贤著名的帝王之师于慎行文化。于慎行为明资政大夫、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他的墓地在于氏祖茔前,占地60余亩,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墓侧立有两座牌坊,一曰“帝赐玄卢”, 一曰“责难陈善”,皆为万历皇帝御书。该墓规模之大,是万历皇帝为报答恩师,恩准按一品官吏给老师建的,并按老师当年的亡故年纪,赐63棵白皮松,似让白皮松为老师披麻戴孝之意。白皮松距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其阵容庄严齐整,威风凛凛。白皮松是于林的特有景观,它是反映当地历史变迁的活档案。听万老师讲,早年间于墓前甬道两侧立有石俑、石羊、石虎、石狗和华表各两对,华表上雕有望天吼,周身云纹龙盘,浮雕精细;神道两侧置放石兽,另有石人一对,形象生动逼真,象征帝王生前的仪卫…….但于文革期间几近摧毁,如今已残缺不堪。参观完文物展,万老师边带领我们赶下一个景点边给我们讲了一个关于于慎行的轶事。当年于慎行之所以如此受到万历皇帝的青睐,除了他的文采了得以外,还因他品行率真、诚实可靠。当年他身为日讲官时,一次讲课完毕,皇太子万历拿出御藏书画,令众讲官赋诗题字。谁知于慎行的文学为一时之冠,但字写的却很是一般。题画诗成之后,于慎行便请陈善代题,并以实相奏。太子欣赏老师的坦诚,并维护老师面子,当即御书“责难陈善”赐之。于慎行为感“钦洒宸翰”,即赋《钦赐责难陈善》诗答谢。万历皇帝对这位人品厚道的老师始终尊崇有加。

洪范池镇因泉而名,因泉而灵。在万老师的带领下,洪范池的神秘面纱即将揭开。穿过一间古式门楼,迎面一方形泉池映入眼帘,想必这就是洪范池了。只见南侧外壁上,镌行书"龙池"二字(据道光十八年《重修洪范池碑记》载:金代“村人因祷雨辄应,建龙祠于池北,故又号龙池”)。字下有一青石雕刻的龙头,从池壁探出,泉水自龙头口中涌溢而出,跃入2米见方的水池中,泉水绕匝池几周,最后汇入狼溪河。据万老师介绍,龙泉有两大奇特之处,其一,不以冬夏而变温,长年恒温如一;不以旱涝而消长,四季长流不息,且涌溢而不显喷涌之状。故清人杨士元曾题联曰: “常将池影映天地,不以消长随春秋。”其二是当地八景之一所谓的“洪范浮金”。游人掷硬币于池中,上涌的泉水使硬币飘摇旋转而不沉下,日照其上,金光闪闪,呈现出浮光耀金之奇观。明代嘉靖进士何海晏作诗云:“方池十丈水之浔,洪范锡名称到今。戏掷一钱清澈底,随波荡漾似浮金。”龙池平稳如镜,清澈见底,可清晰看到池底的震海犼。龙池的后方是一座庙宇,两边的千年松柏高耸入云,苍劲抢眼,壮观非常。松柏挂着的身份牌标示此为名贵树种 “珍珠翠”,位于西侧的松柏又名为“龙卷柏”,只见它树干上的树纹麻花样一圈圈往上拧着生长。“龙卷柏”之名的缘由还有段戏说,相传当年唐王李世民路过此地,来龙王庙祭拜。下马后把马随手栓在东边那棵桧柏上,因此那棵桧柏又被当地百姓称为龙柏。跟随他一起来的尉迟恭便把马栓在西边那棵树上。巧合的是,程咬金当时就在洪范池镇的斑鸠店村,他听说李世民来了,赶紧骑马到龙王庙,准备栓马时,发现没地方了。他顿时大为恼火,心想:你尉迟恭官衔没有我高,竟也敢把马栓在树上?越想越气,上前解开尉迟恭的马,狠狠踢了马屁股一脚,还不解恨,他猛地抱住树干用力往上一提一拧,想把树给拔了,结果树干就长成现在这种麻花样子了。因为程咬金也做过皇帝,被他拧过的这株“珍珠翠”,故又被老百姓称作“龙卷柏”。 我们站在树下,感觉两棵松柏就象两位历经千年的老人,不得不肃然起敬,无论遭受过怎样的风霜雨打沧海桑田,它们始终傲然挺立,它们才是世上所有生物的真正主人。
沿着街心的石砌小溪,我们感受到洪范池镇画不及,家家门巷有清泉的真实写照。据万老师介绍,东流泉水穿堂室,此说法丝毫不夸张,此街村民几乎家家有泉。书院泉原为“东流泉”,东流泉水极盛,是洪范池泉群中涌水量最大的一泉。于慎行的外公、明代中丞刘隅曾在此建东流书院,所以后来更名“书院泉”。东流书院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当年于慎行和他的朋友时常携手来游,流连忘返,唱和往来,留下了大量诗篇。于慎行的诗:“风雷鸣丹谷,林亭依翠岑。一樽今日酒,千里故人心。树动三秋色,泉飞万壑音。夜凉横吹起,欲听水龙吟。”至今仍有泉畔石碑为证。洪范池镇泉水水质优良,为全国唯一传统熬制阿胶用水。秦汉时的《神农本草经》和后来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均有记载,距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

下一站是亦曾喻为当地八景之一的扈泉。扈泉位于洪范池南约一公里处,云翠山北,因北临扈国都城(遗址)得名。远远地我们就看到如刀削般扁平的偌高岩壁上龙飞凤舞般镌凿着“扈泉涌碧”四个巨字,此为明代进士孟一脉题。源于山岩壁下方有个相当深的石洞,如逢雨水充裕季,泉水便自洞口或石壁的缝隙内喷涌而出,水注可高达四到五米,甚至能触到对面的石壁,片片水花触岩击石,声传数里,至到冲至“簸箕口”处,形成巨大的瀑布飞流直下,虎啸龙吟般的响彻山谷……万老师边比划边给我们做精彩的讲解。可惜的是,今夏恰逢雨水不足,我们没有机会观看这一壮观场面,期待下次重游能有眼福得见。
洪范池镇还是古村落至今保存尚好之地。万老师说,这里古村群间构造大同小异,我们就近选东峪南崖古村来深入了解吧。万老师边走边为我们做细微的解说,南崖村的古建筑主要集中在村西的万家街、高家街、崔家街3条街道,这些古建筑大都是明清时期所建。古建筑约有300多户,房屋2000多间,祠庙、楼阁、古桥、古井、泉水、碑刻、石雕等古文化遗迹在这里星罗棋布。2014年,该村被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进村不远,便见有座大型青石叠砌而成的立交桥,上通南北,下通东西,立交石桥虽历经千年风霜,却依然坚韧沉稳。立交石桥上的文昌阁为古村的重要建筑,立于独拱桥洞之上,和洞门一石连体,周身石质,窗花亦然。一个村落,只要尊崇文化便显浑厚大气。文昌阁建于全村唯一进出通道的石桥洞门之上,可见村里先祖对于文化的重视和尊崇。我们学会采风者一行也纷纷爬上石桥一睹文昌阁的清豪神采,沾沾文气。听万老师说,石桥洞建于清康熙年间。村里的古宅老屋大都白灰沙石房顶,以石头为框架,黄土夯成,几乎皆是断壁残垣,门楣风裂,无处不见岁月的印痕。而文昌阁南侧的高家祠堂,创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虽经百年风雨侵蚀,却层台累榭别样夺目,依然能感觉出当年的鼎盛。万老师说,这里其实是万家的祖宅,由于某代祖人不惜祖物,将此宅卖给了高家,后来被高家后人改成祠堂。相比高家祠堂,万家村西头的关帝庙愈显破败不堪,满目疮痍的让人难以置信这里曾经是庙宇。万老师说,这座关帝庙始建于清雍正九年(1731年),曾是万家村民的公共活动空间。当地文物保护相关部门由于人手及设备不足,就在前年,北侧立柱上的一块方形石碑丢失……万老师痛心之情溢于言表。一路的行程,可以深深地感受到万老师对于当地文物及胜景的钟爱和维护,他顾惜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他以秉承和诠释这里的历史文化而自豪,由他执笔的《洪范风物志》一书,犹如关于洪范的百科全书。准备出村时,有家院墙上的仙人掌吸引了我,忍不住走近定睛端详。这是仅有一棵偌大的仙人掌繁殖而成的,它的根深深地扎在土院墙里,节节再生,几乎遮住了小半个院墙。令我不解的是,仙人掌是热带植物,极惧严寒,在这无人理会的墙头上,它是怎样几度冰霜雪雨的,它顽强的生命力就象这里的山水人文精神余韵悠长,让人回味。
岱岳之余脉云翠山是我们此次采风的最后一站。峰秀而魅是洪范池镇的又一特色,尤其奇景叠献、山寺隐约的云翠山更是千姿百魅。全国闻名的四观之一的南天观就位于云翠山山腰处,是云翠山的第一景观。观内原始幽静,绿树成荫,尤其双侧干云蔽日的几棵古树十分醒目,东侧两棵楷树,西侧两棵柿树,枝叶茂盛,听说植于建观之初。观内的日月泉名气在当地与南天观几近齐名,日泉位北,呈圆形;月泉位南,呈弯月形,因泉池形如日月而得名。南天观的院落内有元、明、清时期各立的多块石碑,皆记述着云翠山的风光和南天观的兴衰。其中有云:“云翠山林壑优美,望之如翠,碧树沉阴,悬崖参差而罗列,峻岭环匝而萦回。”南天观的西侧立有龟趺龙首石碑一块,上写“云翠山南天观”。此碑系翰林院承旨李谦撰文,文字和雕刻都十分精美。东侧同样立有龟趺龙首石碑一块,上写“云翠山天柱观新建玉皇阁记”。此碑建于明万历年间,由于慎行撰文,孟一脉篆额,乔学诗书丹。因三人都是同朝进士,因此又叫三进士碑。据说道教全真派创始人邱处机曾修炼于此,其弟子在此筑观。该观创于元代至大四年(1311年),明隆庆年间重修。主要建筑有玉皇阁、蓬莱仙院、凭虚阁、长春阁、真武观、三真观等,“云翠山南天观建筑群”于2013年12月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可惜的是,这样的千年文物并没有得到应有的爱护,观内无人看守,日久凌乱不堪。那些于文革期间被当地村民想法设法保护起来的玉皇阁内设的玉皇大帝塑像及其他栩栩如生的神像,却于去年的全城拆违拆临中被人为毁坏,让人甚是费解。塑像不是临建,我们可以不去信仰,但文物容不得任何人践踏。
由于时间所限,此行我们未能攀至峰顶。天柱峰为云翠山上最高点,山顶立一长500余米,高30米可谓“削成四方,壁立万仞”的陡岩,从远处看,似茫茫云海中耸立着顶天立地的石柱。上有于慎行书丹的"天柱峰"三个大字,乃擎天一柱之意。于慎行并诗赞此峰:“攀萝直上翠微巅,峻削孤峰斗际悬。标挂六龙回白日,势成一柱倚青天。云窗晓滴丹台雨,鸟道晴飞紫阁烟。岱岳群峰如万马,西来云气总相连。”听万老师的这一番讲述,愈是撩拨起我们的遐思和情怀,好在山东散文学会于洪范池镇设立了文化创作基地,他日我们定有机会立于云翠山之巅,放眼万千气象,尽观日跳云海。
透过丰厚的山水人文回望洪范池,那是一个远离世俗喧嚣,让人宁静致远的地方。那里的天籁之音,一如古今高韵之迭和源远流长,驰而不息。
作者简介:韩保汇,字守真,号怀玉;济南市作协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清照文化》签约作家;有散文及散文诗于报刊及网络杂志发表;古诗词作于《诗刊》《中华诗词》《中国诗歌网》等诗刊及网络平台发表。获《诗刊》2016年度爱蓝岛最美原创诗词优秀奖;同年获七夕华原杯爱情作品大奖赛新锐作家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