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
文/袁仲奇
不同境况的人们,对秋的认识和感知是不一样的。有人悲秋,有人叹秋,有人感秋,有人喜秋。古往今来莫不如此。
如果说春天用了所有的花朵和枝叶招摇舒展,向天空致谢,那么秋天就是用了它全部的果实和落叶俯下身来,向大地感恩。用一次从有到无的彻底的陨落来腾空季节,为下一轮春风中的从无到有留出足够的生命空间。
时光从三伏到三九,秋成了过度的桥梁。从骄阳似火到秋高气爽,“一场秋雨一场凉” ,几场秋雨之后变得寒气逼人。树叶从翠绿逐渐变成苍黄,最后拂拂扬扬落下,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这秋天的盛景如此短暂,草木凋零得迫不及待,逝水带走的不只是落叶,还有流光。人生的匆急之感,最容易在秋天激发。“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哀。”宋玉这一悲,蔓延千古。落叶扑簌而下的一个寻常秋天,一声悲叹让草木的落叶一直摇到人们的肺腑里。关于离别、相思、生命短促、年华凋零......这样的感慨从他而下,一路悲歌,以至于杜甫去寻访宋玉故宅的时候还续上一声叹息:“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秋叶落,秋花残,秋情深,秋恨起,在这样的时节,为什么会如此伤感,如此悲秋呢?清代诗人赵翼说得好:“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就是这点秋风,它从人间闲闲走过,枫叶在秋风中老去霜红,黑发在秋风中染成白雪。看着转瞬即逝的年华,步履匆匆,走得越来越急。南宋词人吴文英写道:“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分离的人看秋色,秋压在心上,心有不安,愁绪渐起。世间如果没有离别,没有牵挂,单是望着秋色,何来那么多的感慨?在一个深秋的重阳节,李清照写了一首《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在外地做官的丈夫赵明成收到信后赞叹不已,三分心酸,三分赏试,还有四分自愧不如。李清照当年的“销魂”,写尽了思恋的百折千回,成了千古绝唱。
清秋时节,也不全是悲伤与忧愁,我以为欢乐和喜悦才是主流。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是成熟的季节、是温柔的季节。我从儿时就非常偏爱秋天,早在六七十年代,那时食物非常匮乏,每天只能吃两顿饭,很多时候我们都是自己上山采野果野菜冲饥,而秋季这些东西最多。如八月瓜、猕猴桃、野核桃、小红枣、松果、板栗等,这些果食都在秋天成熟。有些我们还把它晒成干品,留着冬天食用。还有不少中药材也是秋天成熟,象柴胡、防风、桔梗、党参、天麻......把它们采回来分类晒干,卖的钱用来添置冬衣,备足学杂费。所以,小时候在家乡,不仅能看到美丽的秋山红叶,还能品尝到甘甜可口的山果。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经过春夏的劳作,谷物、玉米、红苕、大豆、高梁及杂粮都在秋季相继成熟,农民朋友收获的是喜悦,种下的是希望。看到家家户户晒坝上金黄的稻谷,房梁上挂满黄灿灿的玉米,好不兴奋,就连人们之间的相互问候也是今年收成如何?
在秋季,农活相对闲静的时候,特别是在我国北方,有许多大事都在秋季来办,比如结婚的、祝寿的、修房造屋的....这些都给秋季增添了不少喜庆。还有不少重大节日都定在秋天,如中秋节、重阳节、国庆节、还有建军节、丰收节。有这么多的大事喜事,难道你还认为是悲秋吗?诗佛王维在《山居秋暝》中写道:“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暄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是何等的安宁和旷达,完全把自己融入了大自然,留在了清秋之中。诗人刘禹锡在《秋词》里写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都是对秋的歌颂和赞美。
我们无论是悲还是喜,是得还是失,明天都会如期而至,春秋照样轮回。这样的春风,这样的秋月,从我们的生命中走过,也不论我们在不在乎。因此,我们要有一种豁达的心情,更加从容地穿越时空,去寻找、去理解、去品味人生的诗意,时代的旋律。去欣赏“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清秋美景。

作者简介:袁仲奇,男,生于1961年7月,四川达州万源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诗社会员,签约诗人。《世界文学艺术届》特约作家。《作家世界》签约作家。爱好诗词文学与写作,有400多件作品先后在中省地报刊杂志上发表。获奖作品三十余件。《穷山沟挖出金娃娃》一文在“为党旗增辉”有奖征文活动中,被四川省委宣传部和四川日报社评为三等奖。《万源派员东渡日本求真经》一文获四川工人日报经济新闻征文三等奖。《企业要振兴,党建是根本》一文获达州市委宣传部1997年度“四个一”工程入选奖。在省委宣传学会组织“精神文明在巴蜀”有奖征文活动中有作品获三等奖。还有不少获奖论文.调查报告。诗词也在《作家世界》.《三江文学》.《广西诗刊》.《诗韵中华》.《世界经典文学荟萃》.《中华文艺》.《豫北文学》.《中国好诗》.《桃源诗社》.《中国爱情诗刊》.《银河文艺》等刊物和平台上发表。诗词《为伊十赋鹧鸪天》荣获“首届‘精英杯’全国文学创作邀请赛”二等奖,同时获一项优秀奖。有作品入选《新诗地》《第二届“中华杯”全国文学创作大赛获奖作品精选下册》《中国诗歌2017实力选本网络卷》等国家级出版的书籍。

主播简介:陈大生,笔名蒙古人.大生,蒙古族,籍贯内蒙古赤峰,石家庄人,久居沈阳。退休,当过知青、军人、工人、干部、警察。多篇文章、通讯发表在东北大学、沈阳市公安局等报刊、网站。诗歌、散文作品发表于辽宁人民出版社《知青在盘锦》一书和太白文艺出版社《相约诗情雨墨》诗集。精选诗歌发表于凤凰、今日头条、搜狐、百度等知名网站。 “两参人员”(参战参核士兵),曾作为文艺战士为广东和江西两省地方政府支援“对越自卫反击战”巡回慰问演出。退休后,热心参与的社区“宫媛舞蹈团”演出活动,多次被沈阳电视台采访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