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以后,有时间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肥城,小时侯印象中的肥城是一个偏僻小县城,交通特不方便,镇上到处是低矮的小平房,农村都是土坯房,黄土路,刮风天时尘土飞扬,下雨天则泥泞四溅。记得有一年暴雨连绵,造成洪涝之灾,淹了整个村庄,土坯房全部被冲垮,断亘残壁,一片狼藉不堪。
小时侯每次回奶奶家,得需要两天的时间,先去东都车站坐火车到泰安,然后再倒车,在车站等着去肥城的火车,如果赶不上火车,还要在候车室住一晚上,第二天才能走的,到了肥城沫庄站下车后,还要赶几十里路才到老家桃园乡屯头村,那时的冬天特别冷,我们在北风呼啸的严寒中,艰难的往奶奶家赶去。刚开始是冻得瑟瑟发抖,箍蜷着身体打着颤的冷,我们母女沿着崎岖不平的小土路,急急的走着,害怕天黑前到不了家,不一会身上便暖和了,走到奶奶家身上就冒了汗。
记得我们还曾做过闷罐车,圆形的装货物的,不知为何却载了人,可能那时客车太少吧。里面黑古隆冬啥也看不清,连座位都没有,也没有窗口,闷的喘不过气来,真是闷罐车啊。
回家行程艰难,所以每次回去,也到姥姥家去看看姥姥及家人。从奶奶家到姥姥家有三十里路,爷爷就把马车里铺上棉被,赶着马车去送我们,我们躺在车里睡了一觉就到了姥姥家。
小时侯倒是没少吃了肥城大桃,到了桃儿熟了的时候,奶奶就让小叔叔给我们送来,那是的桃真好吃啊,又大又甜又软,揭了皮桃肉能吸到嘴里,满口浓浓的甜汁,令我回味无穷,至今难忘。
现在回老家仅用3个小时就到了,长途车,公交车太方便了,家乡变化日新月异,一派繁荣。再也见不到土坯房了,新建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公路修得宽敞平坦,车水马龙,繁华似锦,好一座现代化新城市。
表弟开车带我们去游玩了几个景点,先是到了白云山教育基地德园,刚建成完工,这里浓缩了肥城的历史文化,拓展了桃园文化的内涵,把关于礼义仁智信的故事和图画雕刻在石碑上,例如曾子杀猪,卧冰求鲤,精忠报国等,以及为国家做出贡献的杰出人物。
接着来到第二个景点是春秋古城,踏进古城,映入眼帘的是巍峨壮观的城门楼,带有春秋时期特点的建筑雕梁画栋金碧辉煌,青砖黛瓦的院落,飞檐走壁雕楼画栋的门楼,亭台画廊,小桥流水,鸟语花香,鱼儿争食,远看俏色美,近闻水流香。我感觉仿佛穿越了时空,进入了宋朝时期。
古城内集娱乐,特色小吃,娱乐,商店购物于一体,满足了人们游玩所需的一切,例如,云南的少数民族服装,毛石,我都不曾见过的,却在这里饱了眼福。在这个以宋朝建筑为主题的古城里,观楼阁亭台,看来自全国各地的奇珍异服,品尝各民族风味小吃,熏陶儒风雅韵,赏古典式黛瓦白墙,雕梁画栋的宋朝古风,也是人生一大乐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