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足心中的孔洋芋
文/巴楠
我的老家在大山里,沟谷幽深,山势陡峭,多少年来,乡亲们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就靠种洋芋(土豆)、包谷(玉米),杂粮养家糊口,生活十分简朴,主要食物是洋芋、包谷。
洋芋对我来说,总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特别是家乡的孔洋芋,直到今天,我还是念念不忘。
从我记事起,家里的生活都离不开洋芋。要么洋芋饭,洋芋菜。很多时候,父母忙,顾不上做饭,吃几个孔洋芋也算充饥。洋芋最简单快捷的吃法,没过于孔洋芋了。把削了皮的洋芋(家乡话叫“刮洋芋”),放在吊罐里用开水煮,直到洋芋变软,然后将水沥干,再蒸几分钟,孔洋芋就煮熟了。孔洋芋能成为我的最爱,是孔洋芋陪伴我长大的。我的孩提时代,山里生活较为困苦,平时也没有什么零食可以解馋,唯有孔洋芋时时陪伴左右,既当零食又当主食,嘴馋了啃一个孔洋芋,肚子饿了吃一个孔洋芋。记得读小学时,因为学校离家较远,每天上学前,母亲将头天晚上孔好的冷孔洋芋,放到我书包口袋里,并嘱咐我肚子饿了就吃一个。中午放学后,离校近的同学都回家了,只有我们几个稍远的孩子,聚在一起,拿出书包里的冷孔洋芋,就着冷水,完成了我们的中午饭。有时候我也和小伙伴分享着吃,那是因为对方带的中午饭和我的不一样,有洋芋巴巴,烧洋芋,洋芋馍,无非就是把洋芋变了个花样。你吃我一个孔洋芋,我吃你一个洋芋馍,相互交换,吃得很香很甜。
我们山里人能吃上一顿白米饭,简直是过年,很多人家过年也难吃上白米饭。我们的生活除了洋芋还是洋芋。每逢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盖房上梁等大事、喜事,家家户户都变着花样,用洋芋做出各种美食,招待贵客亲友。洋芋圆圆滑滑,细细软软,可甜可咸,可荤可素,花样百出,用山里人的智慧,把洋芋变成无数道美食。
洋芋对山里人来说,不仅是香喷喷的美食,还是难以忘怀的爱的符号。小时候的冬天,山里极冷,又贫困,我们几乎都穿不暖,经常性受冻感冒,浑身没劲,窝在床上哼哼唧唧的;母亲见了,赶紧刮洋芋,孔一小罐洋芋,调好辣椒面,小心翼翼从瓦罐里挖出一小勺猪油,与辣椒面搅均匀参入孔洋芋里一起蒸,直到油和辣椒浸入孔洋芋里,满屋飘香时,母亲将一大碗孔洋芋端到我床边,在母亲慈爱的目光中,我望着氤氲冒着热气的油光光的孔洋芋,早馋得直冒口水。趁热吃吧!母亲的话落地,我已一阵狼吞虎咽,一碗孔洋芋下肚,顿时,额头沁出汗水,寒气消去一大半。在母亲的呵护下,躺进被窝,捂着厚厚的棉被发汗。母亲一边掖被角,一边叮嘱:一定要捂紧些,发发汗就好了。尽管闷在被窝里极难受,感觉快要气绝,但心头暖暖的,幸福得不得了。
没过多久,全身汗流如注,人却是神清气爽了。守候在床边的母亲忙用热毛巾擦干我身上的汗,换上干净衣服,再美美地睡一觉,感冒不治而愈。身体快速复原了,油辣拌孔洋芋的香味还在齿颊生香、心脾馥郁,那时的我竟没心没肺地暗叹:感冒真好!有油辣拌孔洋芋吃!年幼单纯的我更没想到,这油辣拌孔洋芋里不仅有平常难吃到的油星,更盛满了母亲无私的爱和深情的安抚,这些都让我在若干年回过神来反刍之后倍加珍惜的人间美味。
后来,我到外地求学,离开了家乡,离开了父母亲,我也吃上了梦寐以求的白米饭,可缺少了洋芋的味道,我反而觉得每顿饭似乎都缺少点什么。期末放假,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求母亲给我孔洋芋。母亲每次都会说:“孩子,吃白米饭了,还想孔洋芋啊!”我对母亲说:“这是您的味道啊!我怎么会忘记呢!”母亲满足地笑笑,便忙活去了。
如今,离开家乡好多年了,许多关于家乡的事物都渐渐淡忘了,唯有丝丝缕缕家乡的孔洋芋的味道始终未曾忘记,随着年龄的增长,似乎愈加清晰起来。
几天前,家乡的好友在朋友圈里晒了聚会的照片,其中就有一份孔洋芋,顿时,我的相思成灾,失眠,直到深夜,还辗转反侧,与家人叨叨絮絮孔洋芋长孔洋芋短,感慨不已。
端午节前,母亲给我捎了一袋洋芋,说是刚刚挖出来的新洋芋。趁着儿女放假回来,我在院子里生了火,然后开始孔洋芋。我像当年母亲一样,把洋芋孔得香喷喷的,给儿子一个,给女儿一个,可是她们都不爱吃,我也吃不到小时候的味道了。也许,只有母亲才能孔出那样的味道来。
现在,我的父母亲都已经70多岁了,尽管还是住在大山里,早已实现了吃白米饭的愿望。庄稼也种不动了,大部分土地退耕还林了,父母亲离不开土地难以离开洋芋,保留了一亩土地种植洋芋、包谷、蔬菜。除了自己吃,每一个季节,父母都会把不同的蔬菜送给城里我们上班的儿女,让我们尝尝鲜。
我想,母亲捎给我的不是洋芋,是爱,是暖,是家乡的一剂堪慰游子乡愁的良药。自然我也找出了孔洋芋缺少味道的答案,孔洋芋的味道,就是家乡的味道,母亲的味道,幸福的味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