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明互鉴 62
文/三木秉凤
人类社会各民族、各种族、各宗教及各地域之文明,既有其文明共性,也有其差异性。而文明差异则为文明互鉴交流提供了互补互学共荣的可能性,文明共性则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筑过程中的思想基础。人类文明的正确走向是“和而不同”,而非强势文明征服或消灭弱势文明,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人类文明冲突的根源与理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经济全球化与局部地区经济一体化时代,人类不同文明正在互鉴交流中走向文明融合!人类文明在历经近三百年的冲突、交流、互鉴之后,天下为私的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自我主义为主的脱离道义要求的资本主义文明正在慢慢衰落,而东方文明中可堪重任的“天下为公”的文明思想正焕发出勃勃生机,以人民为中心而非以资本为中心的社会主义优势正在突显,世界各民族走向共和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世界经济一体化、信息一体化、教育一体化的潮流正呼唤普世文化价值观的出现!今天站在东方文化的大舞台上,我们不得不对祖先的智慧仰山兴叹。在东西方文化的比较和碰撞中,东方抽象的道学文化和西方具体的术学文化在当今短期内难分伯仲,这犹如太极高手与拳击高手在擂台开始难分胜负一样,也许太极高手以躲避对方锋芒的毕露为主,步步后退,然后,从五千年世界文明史看,太极阴阳文化几乎同化了它所遇到的一切文化。当然东西方两种文化反应了宇宙世界的两个方面,宇宙本体与宇宙现象,道与术,抽象与具体,心与识,全局与局部,中医与西医,根系与枝干。然而作为一个东方文化传人,我更关注道学文化,不管是大道小道,天道地道,海道航道,都有一个文明共性,这就是“亨通”,连接此地与彼地,通过“道”从此岸跨向彼岸。此地和彼地,此岸与彼岸,这都是假说,都是方法论说,其实真正的“道”是没有起点,没有终点的,日月之道,自然之道,四季之道,历史之道,灵魂之道,难道也像赛马场一样,有始有终吗?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人类文明历史不管否极泰来,还是泰极否来,永远摆脱不了阴阳互推的太极之道!道是什么?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道就是永恒,是永无止境,是终始如初,是平等,是智慧,是无处不在,是不生不灭,是不来不去,是万相之源,是厚德载物,道是宇宙真正的主人。大道中隐藏的规律是什么?是循环往复,是不偏不倚,是中庸无私,是无住无不住,是永远重复过去。道的表现形式是什么?是万象纷纭,是运动变化,是一生万物而后万物归一,是太极分则阴阳,阴阳合则太极。

人类文明历史也是一部沧海桑田的历史!人间正道是沧桑,因为道的表现形式与运动方式是变化发展的,所有我们身内及身外,除了“道”之外,没有一物能与我们永恒相伴,《金刚经》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道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称谓,故而道有多名,道在政为王道,在军为兵道,在市为商道,在病为医道,在天地为天道地道,在万物运行为自然之道,在动物蛮野世界为生存之道。
东方文明历史中的各种学说,归根结蒂就是道学。中国的道学太极文化不仅体现在《易经》《,皇帝内经》,《道德经》中,还体现在诸子百家关于政治、经济、军事领域的各个方面,我以其中代表性的军事领域作为切入点,来进一步阐释。都知道,《孙子兵法》是中国古典兵学的杰出代表,它的阴阳之道体现在了战争观念、战略思想、战术思想、和治军理念等很多方面,而且,兵法与政治、经济、道术、文化等全面结合,以安国全军为本,而非单纯的为战争而战争。在战争观念上,《孙子兵法》强调了“备战”和“慎战”的理念,例如《孙子兵法》第一章,“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在战略思想上,又提倡以最小的军事代价取得最大的政治效果,例如孙子推崇“不战而屈人之兵”,通过“伐谋、伐交”达到战略目的;在战术思想上,《孙子兵法》就是太极阴阳在军事上的具体运用,其中心就是“形与势”、“虚与实”的组合与分离,在运动中或在静止中紧紧掌握军事上的主动权;在治军理念上,孙子强调了文武并用,文就是政治训导,精神奖励,物质鼓励,武就是将领以身作则,士兵纪律严明,部队团结和谐等等。但是《孙子兵法》与《道德经》中的兵法思想相比,从道学意义上,其实是殊途同归。

《道德经》三十章曰:“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意是,用道辅佐君主以治国安邦的人,不能依靠穷兵黩武称霸天下,对他人用兵将来也会得到同样的报应,战争所及之处,满是一派荒废景象。《孙子兵法 》曰:“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历来趣利而动。纵观世界历史,与其说是人类文明的历史,不如说是人类战争的历史。从万余年前的原始部落为了生存而战,到今天的美国为了世界人道主义而战,不管师出何名,其目的只有一个利益,民族利益,国家利益,宗教利益,集团利益,个人利益等,利益的导向决定了战争的境界,决定了战争的正义性大小,只有毛泽东喊出了…“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的宏伟口号。

老子所处的年代,正是周室衰微,诸侯争霸的春秋时期,老子目睹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所以他是战争的强烈反对者,从老子为道的角度看,自然规律是循环往复的,社会规律是因果报应的,穷兵黩武带来的结果最终就是被他人灭亡,从而形成了皇帝轮流做。老子认为,与其通过战争去反复争夺土地,最终带来民不聊生土地荒废之象,还不如恬淡为上,“虽有甲兵,无所阵之”。在用兵之上,老子和孙子有不谋而合之处。两人都不主张战争,老子从道上讲用兵的危害,孙子则从具体实践中,落实非战的原则。孙子言…“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即不战而屈人之心,乃为上策,故“上兵代谋,而非攻城掠地”。

老子的观点对当今的启示很多。《道德经》六十九章,“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在战争中先客后主,先退而进,这是大道的基本规律在战争中的体现,毛泽东将这个规律发展为敌进我退的十六字游击方针。面对当今世界局势,中国要做到既不兵霸天下,又不会出现清末时期的联军掠京,应以老子思想以及孙子思想为指导,不首先发动战争,但居安思危,不畏惧战争,要谋化天下,从战略上让对手生出敬畏之心。

中华文明之所以成为世界古老文明的活化石,必然有符合人类道义与社会规律的文明思想蕴含其中。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已经从极左极右思想中走出,用中庸之道以换取中国的最大国家利益和发展空间。我不是军事战略分析家,只是通过道学知识做出自己的判断,从而证实道学对当今实践的重要意义。从广义上讲,军事、政治、文化等,既是道学,又是哲学,又是术学,道、哲、术是上层建筑的排列顺序。而术、哲、道却是经济基础的排列顺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是第一动力”,这些口号告诉我们,人类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规律和大道,一切科技文明只有符合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要求,才会为人类活动注入满满的正能量!

三木秉凤先生,本名周凤森,1968年生,山东潍坊营里人,专业法律,道学、哲学、文学、世界古典哲学及战略学爱好者。为遵循中央十九大精神,传承经典文化、延续中华文脉,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尽自己的一份责任,于2017年 2月以微信文化群的形式组建了【世界大同文化传媒】这支文化队伍,团队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初衷,与中央同频,与民族共振,从文化自信走向文化复兴,从文化复兴走向文化繁荣,从文化繁荣走向文化普世!承担起我们文人的责任!
自建队以来,不断地吸引全国各地有识之士加入团队,现已有三十多位主编老师,文章发布于腾讯微博,新浪微博,都市头条等多个媒体。欢迎全国各界有识之士自愿参与其中,让我们这支文化队伍不断地发展壮大!
三木秉凤先生微信号:www18363072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