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在红场瞻仰列宁遗容
——前苏联解体后之旅见闻
文/李运洋
一九九八年秋,我因工作关系,携夫人及公司副总经理、国际贸易部经理等一行,来到前苏联俄罗斯。

我们这个六七十岁年令的人对《列宁在1918》、《列宁在十月》、《列宁和卫兵》。无不给我们留下来深刻的印象。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列主义。

所以,我特别期待想去红场的列宁墓瞻仰列宁的遗容!也想抚摸阿芙乐号巡洋舰的炮塔;也想去莫斯科郊外邂逅美丽的夜晚;也想体验在俄罗斯聆听喀秋莎有多么的激昂和纵情。

苏联解体后,很多地方砸毁了列宁和斯大林的塑像,列宁墓也早就关闭不开放了。

在我们到达红场后,听说列宁墓又重新开放了,每周开放一天。这是刚开放的第二周让我们赶上了,终于可以实现瞻仰列宁遗容的愿望了。于是,那天下午我们站在長長的队伍里,排了两个半小时,终于缓缓地走进了列宁墓。

我的心情十分激动,心率急剧加快,一步一步地走向列宁的水晶棺前,悼念大厅里鸦雀无声,所有的人都屏住呼吸,静静地、庄重地绕列宁遗体一周,深切悼念这位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和精神领袖、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缅怀他的丰功伟绩。

两侧有士兵持枪而立,庄严肃穆,灯光柔和。我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了列宁的遗容,我怀着对一代伟人的崇敬,深深的向世界上第一位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列宁三鞠躬!
列宁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

列宁的遗体安详地仰卧在铺有红色党旗和国旗的水晶棺里,他身穿黄色上衣,胸前佩戴一枚红旗勋章。 列宁身高只有1.62米。但他躺在那里却不显矮小。他脸上的神气自然而平和,那种安睡般松弛的状态非常逼真。

他没有死去之后的感觉,而是像活着而睡着了那样。尽管他皮肤的质感看上去有一点缺乏弹性,面色却幽幽泛光。他的双手左手习惯般地微微握着,右手似是不觉地松开。这两只手摆在黑色带红边的缎面的被盖上,十分生动。而且与他脸上的表情和谐一致。

列宁墓是莫斯科著名建筑。位于红场西侧,由红色花岗石和黑色长石建成。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的遗体即安放于建筑内部的水晶棺中,身上覆盖着苏联国旗。脸和手都由特制的灯光照着,清晰而安详。
列宁陵墓是根据舒谢夫院士的设计建造的,阿·舒谢夫(1873~1949)因此获得了“苏联功勋建筑师”的称号。

1924年1月21日6时50分,列宁在莫斯科附近的哥尔克村与世长辞。25日,阿·舒谢夫做成陵墓设计草图,在1924年1月27日就匆匆赶建成一座木质结构的临时性陵墓,里面安放着列宁的水晶棺。
1925年,列宁墓被改建,显得更加雄伟,但仍为木结构;1929~1930年,又用磨光了的红色花岗石和黑色大理石重建;

卫国战争以后,水晶棺也被换成新的,陵墓内部重新加以修葺;1974年在改建红场的同时又对陵墓进行了修整;1976年又作了预防性检修。

陵墓体积为 5800立方米,内部容积为2400立方米。墓前的碑石刻有“列宁”字样,净重60吨。陵墓一半在地下,一半露出地面,采用钢筋混凝土的框架结构,由黑、红两色大理石和花岗石建成。

其外形底部是稳重的石基座,然后是台阶,向上逐级收小,其上是通往检阅台石级的平座;再往上是五级不同高度的台阶和由36根柱子组成的柱廊;顶部是两级阶梯状的平顶,这里是检阅平台,全民节日时在此检阅游行队伍和武装部队。

检阅平台两侧是灰色大理石砌成的观礼台。从整体上看是陵墓外观阶梯状的3个立方体。
由于陵墓体型简洁、朴素而庄重,又位于斯巴斯克钟塔横向轴线与克里姆林宫墙纵轴线相交处这一显著位置,从而成为红场建筑群突出的中心。

内部空间,沿黑色大理石台阶而下,转弯即进入陵墓中心――悼念大厅。大厅四周环镶红砖,墙壁上有用花岗石雕刻的苏联国徽和国旗。

墓道是一级级向下的很长的台阶看到那个闻名世界的水晶棺。石室朦胧不亮,宁静而神秘,室内所有的光线都是从水晶棺里扩散出来的;而水晶棺内的光线也不亮,好像深夜里室内的灯光,柔和地照耀着仰面躺卧、神情如睡的列宁。这光线只有在穿透水晶棺时,在水晶板材的边沿的锐角处折射一条条极亮的细线。

1994年,列宁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

列宁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执政党的创建者。
他成功地领导了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使社会主义由科学理论转变为伟大实践。

可是,谁又知道,70年后列宁一手创建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大厦却轰然崩溃。

"衛星上天,红旗落地"。
作者简介:李运洋,字華飛,山东菏泽人,笔名清静斋主、金戈鐵馬。1970年12月26日入伍。部队生活数十载。喜爱書法和历史、传记、名著、军事等题材的作品。其撰写的军事题材、诗歌、纪实、回忆录等。常在《头条新闻》、《军旅警营》、《新军传媒》、《强军梦国防情》等专栏发表。广受部队指战员及读者的喜爱。



